□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 俞瑜
数学学科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点、难点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更是数学学科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是奠定学生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以往应试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于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兴趣与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并没有足够的关注,课堂活动组织的效果稍显低效,学生学习的综合质量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影响了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新教育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活动质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要从多维度入手,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模式,从理念的更新开始,逐渐拓展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在深度学习的指导下为学生搭建更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平台,将教材知识逐渐迁移到学生脑海中,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组织,要坚持多元化的课堂活动组织原则,然后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征,制定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组织的具体措施,为学生搭建更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平台,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以致用是最高的学习目标,以往学习理念下,数学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具体学情的思考相对较少,因此课堂活动的组织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学习现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基于此,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现状入手,组织符合学生学情的具体活动,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其次,课堂活动组织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小学阶段数学知识虽然相对简单,但是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尽相同。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层次入手,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措施、教学手段以及作业布置方式,满足学生数学学习不同的层次需求。
以上述原则为基础,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一刀切、齐步走战略,逐渐拓展教学思路,拓展教学方法,组织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以及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为学生创设更灵活的数学学习空间,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深度学习是针对传统浅层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理念,以往活动组织中,教师往往觉得小学生理解能力、数学知识积累量有限,因此在学习中基本上围绕的是浅层知识的学习,对于数学概念、算理等多方面内容并没有深层的探究,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不到位。深度教学理念下,教师要深入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结合数学学习特征,建立有效的数学学习平台。首先,从数学学习的动机分析,深度学习下的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比如,低年级数学的学习,要从学生兴趣开始,提倡用趣味化的数学游戏活动代替单一的讲解,从根源上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其次,从数学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数学活动,要摆脱传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提倡合作学习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并逐渐形成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思路;最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数学活动的组织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活动形式,搭建新型平台,从而脱离数学学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低阶思维模式,逐渐向深度理解、主动建构、长时记忆的高阶思维模式推进。
因此,教师应在明确的数学活动目标下,深入分析数学学习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入手,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活动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活动组织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征,从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学情入手,拓展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例如,在低年级的基础数字、计算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技能欠缺的角度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将数学课堂趣味化、灵活化;中年级学生除了兴趣的保持,还要从更多维度推进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自主学习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等;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则要关注更多数学素养的培养,比如数学知识迁移应用、数学知识体系的创建等。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多方面入手,组建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平台,推进小学数学综合效果的提升。
1.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趣味数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举措,趣味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活动精神。借助趣味数学教学活动,将自由、自主、创造的精神融入数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消极的数学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够通过不同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以低年级学生为例,低年级数学相对简单,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但是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的生活特征,单纯地关注教材内容;而趣味教学活动下,教师更关注学生的需求,更关注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不同学习体验;例如,“比一比”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趣味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地发现“比高矮”等问题的关键点,如在同一水平面上,比高矮怎么比;在不同的高度比高矮,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等。
在课堂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准备了各种学生熟悉的“玩具”,像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瓶子等,方便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比较方法发现“比一比”的趣味性。以“比高矮”为例,“咱俩比比谁高”“我站在这就比你高了”……生活中同学们之间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从这个场景出发: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观察是“比一比”的基础,教师从班级学生中选择一组身材差异比较明显的学生,让他们同时站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第二步:学生观察之后,可以自由地发言,说一说自己发现的一些不同之处。为了保持教学方向不偏离,教师可以做一个示范,比如,小明比小红高;然后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方向去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双有源桥拓扑结构的柔性直流潮流控制器(见图2)。该柔性直流潮流控制器主要是由2大部分共同构成:高频隔离DC/DC变换器和分时单项全桥变换器。其中,前一种变换器在进行能量获取时需要从逆变侧直流母线中获取,通过获取的能量用以维持后一种变换器的正常运行。在单相全桥变换器与传输线进行串联时,可以有效改变电流、输出电压的运输方向和运输电压大小,最终完成传输线路潮流的有效调节任务。
第三步: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然后借助事先准备的活动材料,进行高矮的探究。
……
上述生活情境的创设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通过熟悉的场景,能让学生对比高矮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然后再引入具体的实物情境,进行比高矮问题的探究。
教师:同学们,刚才身高的比较大家都顺利地看出了结果,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不是也是这么简单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然后摆放在不同的水平高度上),大家请看,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怎么比较呢?
从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另一个情境中,引导学生在趣味、灵活的情境中感受“比一比”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具体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教师也不要急于指出问题,而要借助后续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从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2.探究情境,提升学生能力
探究情境的创设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措施。特别是随着年级段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探究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挖掘所学知识点的内涵,在手脑结合的过程中拓展自身的数学思维。例如,在低年级数字分与合的探究活动中,2~10的分与合是学生学习数与代数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是奠定学生计算基础的关键。此部分内容的重点为2~10 的分与合,其中重点内容是8~10 的分与合的探究。在2~7 数字的分与合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同样从“分一分”的数学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同时积累数字分与合的相关技能。那么在后续8、9、10 等“大数”的分与合中,教师就可以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选择一个数字进行分与合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可以借助实物进行辅助,也可以通过画图、图表总结的方式进行分、合探究,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将2~7 数字的分与合中学到的技能应用于具体的数学活动中。
在活动中教师也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活动过程中,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这样后续的教学活动组织才更有针对性。比如,2~7 数字分与合中,教师已经向学生阐述了按顺序分、按类别分的思想,但是在具体探究中,由于数字变大,分与合的结果也相对较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容易想到哪个写哪个,最终结果就会出现丢失其中某一组、某几组的现象。那么在后续的数字分与合总结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参照此类问题进行相应的总结与分析,让学生能够从问题中获得收获,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在应用中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
深度学习是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学习到识记、到迁移应用,再到形成体系的过程。课后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地应用起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串联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1.新授课活动——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新授课课堂活动的组织,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以往数学课堂教师往往直接讲述新知识,比如,概念、公式、定理等的应用。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则要脱离原本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比如,在复杂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像组合图形、多边形等,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活动模式,引导学生借助以往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面积的知识,分析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首先,借助微课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借助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组合图形的组成;然后,分析组成组合图形的基础图形有哪些,分别要用哪些面积公式;最后,将所有图形的面积进行综合计算,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教师引导的学生课堂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2.复习课活动——建立知识体系
在高年级数学知识点串联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图形与结合、数与代数两个大的方向入手,然后再参照具体的知识点进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知识点的系统总结,其中最为清晰的方式就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比如“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按照“线和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个大类,又将每个大类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比如,平面图形中涉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基础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等,这些都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那么,在知识点串联复习中,师生合作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系统地串联知识,在串联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在具体的案例中使学生学会迁移与应用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熟练程度。
3.作业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中都明确提出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压力,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结构以及作业数量。基于上述作业管理政策,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征,以深度学习目标为依据,将原本单一的数学书面作业形式,进行多样化的形式拓展以及内容的延伸。例如,基础作业、拓展作业等,基础作业是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石,比如低年级的口算练习,除了以往的口算作业形式,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趣味的数学口算作业活动,像扑克牌数学口算游戏,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练习,左右手分别拿一些数学扑克牌,然后迅速说出两个数字相加的结果。此种作业形式相对简单,学生课间就能够完成,三人一组,一人计时,一人计算,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得数,最后三人一起计算正确率,看看哪个学生正确率最高。随着年级段的提升,数学作业还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等的应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边同学的兴趣爱好,或者针对班级近期考试成绩进行层次统计等,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整理的数据制作相应的图表。通过多元化的数学作业形式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作业模式,而且在不同的作业中也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知识串联与应用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参照深度教学理念,从思路的拓展,到教学方法的变更,再到活动的组织,作业形式与内容的完善等,每个环节都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多元化的探究数学、发现数学的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从而达到数学学习思维的拓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的教学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