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俊玉
(山东省鄄城县畜牧服务中心 274600)
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家畜养殖以散养形式居多,大部分养殖环境差,对疫病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防疫漏洞。因此,防疫人员要加强对疫病的检查,同时要落实强制免疫工作,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在接种疫苗前需要根据疫情实际情况选择疫苗,不同的病毒毒株对当前偶蹄目家畜猪牛羊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猪牛羊侵害程度判断毒株种类,选用不同种类的疫苗,通常使用最多的是灭活疫苗,可以有效提升家畜对口蹄疫病毒的提抗力。在疫苗制作完成时需要进行妥善保存,存放温度应在2~8℃之间,能保障疫苗长期有效,另外,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促使疫苗出现降解,因此,存放过程中要防止阳光直射疫苗,同时,在疫苗存放时,疫苗应与内壁设置合适的距离,避免疫苗温度过低导致结冻。
此外,在疫苗运送过程中,应具备完善的冷库对接,保障疫苗稳定性,防止在运输中出现疫苗解冻后又进行低温保存,降低疫苗有效性。疫苗到达各地区开展接种前,应将疫苗进行回温处理,从冰库取出后在室温环境中进行回温,当疫苗温度恢复到20~25℃时,再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其中主要是因灭活疫苗的存放温度与家畜正常体温相差较大,直接进行低温疫苗接种,极易导致家畜发生冷刺激,出现应激反应,对家畜生长造成影响。另外,由于口蹄疫病疫苗为油状液体,低温接种时通针性较差,影响注射效率。
在疫苗接种前要对疫苗生产日期、保质期项、注意事项及疫苗存放容器是否出现损坏,封口处严密性和容器中是否出现异常物体等进行仔细检查,正常口蹄疫疫苗为乳白色或淡粉色的油性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少量油质或乳状分层,通常不会超过总体疫苗的十分之一,摇匀后返回最初均匀乳剂状态[1]。
防疫人员进行家畜疫苗接种前,应检查雌性动物是否怀孕,若是雌性动物配种未到一个月或一个月内即将生产不能进行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对养殖户的实际情况做好记录,待牲畜配种超过一个月或是生产完成后再进行补免工作。另外,还要对牲畜健康状态进行检查,牲畜在买卖后通常会经过长途运输到达新的养殖户手中。大部分牲畜都会出现应激反应,需要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后再进行疫苗注射。对于生病、体质瘦弱、生长状态不良的牲畜也应暂时不接种疫苗。防疫人员需要对未接种的牲畜做好记录,并根据记录信息及时进行检查,开展补免工作。此外,最重要的是未断奶的幼畜慎用疫苗。
疫苗接种前,养殖户先要注意尽量减少牲畜对环境的刺激,若是接种疫苗后,牲畜处于过冷、过热等特殊环境中都会导致牲畜发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影响疫苗对病毒的免疫能力,降低牲畜体内的抗体水平,促使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不活跃。因此,牲畜在免疫接种时要选择在晴朗的天气,气温较热要选择在早晚气温适宜的时间段,气温较低时在中午或室内,通常阴天、雨雪天气避免疫苗接种。
牲畜接种前防疫人员要了解牲畜的用药情况。若是一周内养殖户对牲畜使用过药物治疗,通常这些市面上的药物会抑制疫苗效果,使疫苗成效无法全面发挥,影响牲畜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这时疫苗接种应适当延迟,待牲畜体内的药物被身体代谢干净后再进行疫苗注射,
在疫苗接种期间,养殖户要增强饲养强度,进而提升牲畜对病毒的免疫能力。疫苗接种前3d,在饲料中增加黄氏多糖等多种微量元素能增强牲畜免疫机制,提升免疫效果,同时,要注意避免饲喂变质的饲料、草料。尤其是天气炎热时节会影响免疫功能,降低疫苗接种效果。
防疫人员在开展疫苗接种前要做好所需器材的准备,如消毒药液、针头、镊子、注射针管及应激过敏药物等。结合不同种类牲畜的接种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确保注射器可以满足疫苗使用要求,同时针头长度适中且要足够锋利、光滑。并且能完全与注射器的接口相连接,避免使用出现倒钩、弯曲、接口处损坏或堵塞的针头,及时进行科学处理。而注射器要提前检查是否出现破损,密封橡胶是否松动,活塞是否合适等,保障注射器完好,可以稳定有效地进行疫苗注射;连续注射器要检查疫苗瓶是否可以与注射器严密连接,以及连续注射器是否漏气状况。
此外,防疫人员要对选用好的疫苗接种相关器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将器材进行清水洗涤,再用湿热灭菌方法进行高温高压处置0.5h 或将消毒器材进行蒸煮消毒1h 处理。消毒工作完成后再进行疫苗注射[2]。
接种疫苗后通常无不良反应,牲畜的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全部正常,注射疫苗部位未发生任何病理变化,牲畜仅发生体温升高现象,不过在24h 后便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并无其他病理变化。
少部分牲畜会在疫苗注射区域出现轻微肿胀,这是正常的肌体反应,还会出现体温升高1℃,行动缓慢,精神状态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这些病症基本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在3d 左右便可以自行恢复到健康状态,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极少部分牲畜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类牲畜主要是由于个体差异与品种原因导致的,根据相关研究,牲畜品种越接近原始物种,对疫苗的应激反应越多,这也是杂交后更加适应环境生存的主要体现。通常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牲畜会口吐白沫,身体颤抖,呼吸急促,躺卧,皮肤充血,粪便失禁,甚会突然死亡,而少数待产雌性牲畜还会出现流产情况。对此,防疫人员在疫苗注射完成后需要对牲畜进行观察,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要立即使用药物进行脱敏处理,这类药物主要是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并配合维生素等增强动物自身机制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进行脱敏处理时,应根据不同种类的牲畜使用不同剂量的脱敏药物,保障药物有效的同时避免影响动物的生长过程[3]。
畜牧站应选用责任心强的防疫人员,开展口蹄疫疫苗接种工作,避免责任心不够的人员因操作不当导致牲畜发生死亡问题。在免疫接种前要对接种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促使一线接种工作人员有全面的工作认知,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及安全防护知识。并在实际牲畜疫苗接种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疫苗剂量,杜绝大意出现超量或少量的疫苗注射,根据相关要求做好器械消毒,接种后及时更换针头,落实“一针一家畜”制度,防止病毒进行交叉感染。此外,接种工作人员还要做好应激反应相关工作,保障养殖户不受损失。同时接种工作人员因需长期与牲畜进行零距离接触,因此,要做好充足的防护措施,如穿好防护服,戴好手套,接种完成后,对身体进行消毒等,这样有效防止动物病毒对工作人员造成影响,避免病毒携带到下一户牲畜中。
综上所述,口蹄疫影响十分严重,只有全面落实牲畜疫苗接种才能有效对其进行防控。其中,在免疫过程中,应做好相关工作,保障口蹄疫疫苗稳定有效起到作用的同时不会对牲畜造成重大影响,维护养殖户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