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山东省新泰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271200)
小反刍兽疫(PPR) 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小规模养殖业(尤其是绵羊和山羊养殖) 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PPR 的高死亡率流行加上长期流行,威胁到自给养殖户的生计,破坏了该行业的经济发展。PPRV 现已蔓延到非洲、近东、中东以及亚洲的70 多个国家,目前正威胁着超过17 亿只绵羊和山羊(占全球总数的80%)。因此,PPR 是一种需要立即全球控制的重大疾病。PPR 的影响可能从经济角度得到最好的说明,该病估计每年造成1.45~21 亿美元的损失[1]。
除了家养绵羊和山羊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报道,涉及的动物物种有牛、水牛、瞪羚羊等家养反刍动物及野生反刍动物,其他动物如骆驼和狗也有病例报道。有研究报告,山羊可能比绵羊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易感性更高,且临床症状更为严重,不同种类的山羊之间也可观察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的羊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易感程度。此外,不同受感染动物脱落病毒的持续时间也将有助于小反刍兽疫病毒的传播。由于目前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研究程度限制,未见其他动物报道,但现有的病例足以证明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反刍动物,尤其是小型反刍动物的危害,并由于小反刍兽疫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家养反刍动物养殖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野生动物感染也可威胁该物种在野外的生存率,对物种多样性可造成严重威胁。
小反刍兽疫病毒传播的一些基本条件仍有待研究。小反刍兽疫的早期研究确定了活病毒从受感染动物中排出的时期及各种排泄物(如奶、尿液和粪便)中的病毒水平。易感染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携带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病羊或污染物感染。同样,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也知之甚少。为了向根除计划提供所需的支持数据,必须在相关背景下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如受污染的垫料和污染物在通过动物运输传播小反刍兽疫病毒中的作用,或其乳制品和肉等产品中的稳定性。麻疹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身感染,该病毒存在于各种排泄物和体液中,在对病毒传播建模时不能忽视这种致病特征。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是小型反刍动物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如在土耳其的一项研究中,小反刍兽疫病毒、蓝舌病毒和绵羊/山羊痘病毒都在同一群绵羊和山羊中被发现。还有研究表明,小反刍兽疫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如炭疽芽孢杆菌和口蹄疫病毒(FMDV) 或布鲁氏菌属可混合感染绵羊和山羊。裂谷热病毒(RVFV) 或内罗毕绵羊病病毒(NSDV) 等病毒可能会优先在受小反刍兽疫病毒影响的动物中复制。在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的动物中也观察到免疫抑制,但该病毒是否会引起免疫抑制还有待确定,需要研究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否引起长期免疫抑制及疫苗株是否有任何此类影响,即使是短暂出现也将影响接种疫苗的效果[2]。
有效实施现有小反刍兽疫病毒活疫苗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疫苗耐热性有限,这需要维持冷链。对牛瘟病毒,通过使用具有高耐热性的特定冻干疫苗制剂克服了这个问题。使用乳清蛋白水解物和蔗糖稳定剂进行冷冻干燥提高了疫苗制剂的稳定性,使疫苗可在高达37℃甚至45℃的温度下短期储存。类似的技术已应用于小反刍兽疫疫苗研发中,并且有研究已取得了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疫苗。该领域的研究必须侧重优化这些方法,以推出可商业化生产的商品疫苗。
养殖行业呼吁开发新一代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特别是能区分接种疫苗和感染动物的疫苗。一些最有希望的候选疫苗是表达病毒表面糖蛋白以引发保护性免疫反应的重组病毒疫苗。由于天然小反刍兽疫感染也会在动物体内引发抗核蛋白反应,因此,这些候选疫苗理论上可以使接种动物的血清学反应与自然感染的动物区分开来。这对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实施监测的情况尤其有用。近年来,已经成功开发了几种这样的疫苗,特别是使用腺病毒和山羊/绵羊痘载体,其中一些疫苗已经在小反刍兽疫攻毒试验研究中进行了效果测试;但这些候选疫苗的长期保护能力(最多2 年)尚未确定。在现有的研究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研究具有潜力的候选疫苗潜力转化为适用于养殖一线的商品化疫苗[3]。
另外,还要考虑疫苗接种年龄。绵羊和山羊的妊娠期较短(约150d),一年可繁殖两次,再加某些羊品种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寿命较短(约3~5 年),意味着羊群密度较大,这使得根除小反刍兽疫需要更大基数的群体免疫水平。因此,年幼的动物将成为疫苗接种的主要目标;但很少有详细的研究数据表明,低日龄动物最适接种日龄。此外,免疫或自然感染的母羊提供的保护性母体免疫持续时间也不清楚,这种疫苗免疫接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有效阻止野生毒株感染。
疫苗接种是根除净化羊群中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手段,定期接种小反刍兽疫疫苗可预防疫病大规模爆发,减轻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此外,还要注意日常养殖过程中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不从流行小反刍兽疫的疫区引进新羊,新羊进入养殖场前需进行检疫和观察,到场后隔离饲养一个月,并接种相关疫苗,让新羊适应新的养殖环境,同时也应注意运输应激症,给新羊补充维生素、黄芪多糖等增强新羊的免疫力。一个月后方可混合饲养,但建议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可降低疫病传播概率。还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注意给羊群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不喂食变质和低劣饲料。加强羊群观察,提高羊群整体免疫力和抗病水平,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此外,还要注意养殖场进驱虫灭鼠工作,合理处理羊粪便和养殖垃圾等,防止污染养殖环境和饮水饲料等[4]。
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对动物健康、养殖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病原之一,是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根除的重要对象。减轻小反刍兽疫的影响将对许多低收入国家小反刍动物农业的可持续性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解决对日益增加和安全的动物蛋白来源的普遍需求。目前,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和疫苗方面仍存在知识空白,需要进一步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病原学、致病机理及宿主免疫反应方面进行持续研究,加强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新型疫苗、诊断方法和防控手段的研究工作,推进我国乃至全世界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根除净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