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兰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畜牧工作站 012000)
近几年来,乌兰察布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了种种优惠政策,引进了一大批畜牧业优秀的龙头企业。各地肉羊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周边地区,以杂交改良为技术手段,以育肥场为载体,以农牧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纽带,改善肉羊品质,提高养殖效益。乌兰察布市肉羊业从养殖数量型逐渐向养殖效益型转变,推进肉羊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以四子五旗为主)利用黑头杜泊种公羊对当地母羊进行杂交改良,运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科技繁殖技术来提高个体效益,严格实施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措施,通过转变饲养方式增加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为提高小尾寒羊多胎泌乳性能的不足,引进国外优秀的东弗利斯奶绵羊品种,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扩大东寒杂交羊群体数量,提高杂种母羊的泌乳性能和产肉性能。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以突出发展奶牛、肉羊,全力打造畜牧业强市和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倾全力支持肉羊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于中央、自治区的政策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大了肉羊养殖业资金的投入,乌兰察布市肉羊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20 年底,乌兰察布市肉羊出栏达685 万只。
除现有的苏尼特肉羊、乌兰察布毛肉兼用细毛羊和内蒙古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等品种外,近年来还从国内外引入了黑头杜泊种羊、特克赛尔、萨福克和东弗利斯等优良肉羊品种,广泛开展经济杂交,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大搞肥羔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加大出场种公羊鉴定工作,有效促进种羊场对种公羊特培工作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出场种公羊的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出场种公羊质量,加快全市肉羊业良种化步伐,为肉羊养殖提质增效夯实基础。
全市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科技力量雄厚。有市、旗县、乡镇三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家畜改良、疫病防治、饲草种植和加工利用等技术力量雄厚,为肉羊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特别是近年来,市、旗县、乡镇三级畜牧业服务体系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常年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使肉羊养殖户掌握了一定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1]。
乌兰察布市一些肉羊养殖场相对的基础设备太过简约,并未配备一些必备的现代化器械;肉羊养殖环境不能正常清洁消毒,肉羊粪污处理设备不齐全,造成肉羊养殖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目前,市内部分地区肉羊养殖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专业技术偏低。在肉羊养殖过程中一些简单问题还可解决,但一些重大疫病还是存在无法下手、经验不足的情况,对疫病的最新信息也不能掌握到位,很难全面分析疫病、控制疫病。尤其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恶劣,福利待遇不高,难以稳定建设专业技术团队,无法正常开展肉羊养殖工作[2]。
近几年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肉羊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央、自治区和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个别旗县的肉羊业发展由于资金短缺而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差,农牧民还停留在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加大了肉羊产业的重视,组成了市、旗县、乡镇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但由于激励制度不健全,没有充分调动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旗县的肉羊科技服务落后。另外,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基层兽医站、配种站人员知识老化,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要求。
乌兰察布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区肉羊养殖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肉羊养殖的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农牧民肉羊养殖的积极性[3]。
强化农牧业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的培训,引导其改变生产经营模式。建议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培训合格后发放家畜饲养工、疫病防治等工种的合格证书,真正做到生产一线工人也持证上岗,使其成为掌握现代养羊技术、懂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牧业生产人员[4]。
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相关基层单位有充足的资金采购必要设备,同时给予相关技术人员对应的福利待遇。养殖肉羊过程中发生突发情况,有相应的设备及技术人员及时控制。对肉羊养殖户给予资金扶持与补贴,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5]。
近几年来,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充分利用其品牌优势,对提高肉羊养殖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全市11 个旗县市区充分利用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优势,开展无公害产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打造绿色、有机羊肉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推动乌兰察布市肉羊业步入高效、环保、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