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华,张艳晖,胡芬,李能,张晓艳,佘菲菲
(福建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高校如何育人这个问题上,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目前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还存在教师思政目标不明确、思政能力不强等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在“思政点”的选择上不够敏锐,与现实脱节,在“思政点”融入方式上偏说教,比较僵硬,使得课程思政达不到春风化雨、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效果。
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医学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仁心教育。”因此,对于医学生培养,需要聚焦“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五术”教育[2]。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影响了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疫情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催生了线上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广泛探讨,笔者认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和不少新的医学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五术”思政资源。如何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将疫情防控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珍惜和考虑。因此,将疫情防控融入课程思政的探讨也十分必要。笔者依据“病原生物学”课程特点,结合疫情防控,全面分析“病原生物学”课程内容,对可融入“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相关“思政点”及实施路径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探索,为医学院校教师开展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如何贯彻课程思政,做到润物无声、没有生拉硬拽的痕迹,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是关键。它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从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出发,其次要结合将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再次要喜闻乐见、为学生所接受,适应学生特点。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将疫情防控融入医学基础课——“病原生物学”的课程思政十分必要,原因有三:一是疫情防控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密切相关。“病原生物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病原相互斗争的医学基础课程,新冠病毒是“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病毒学的内容之一,其专业知识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二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医学生培养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具备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而抗疫斗争中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就是医者精神的最好诠释。三是为学生所关注。课程思政的内容除了要体现学科及课程特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外,也要走进学生心里,针对国际、国内时事进行挖掘,因为只有紧扣时代的重大事件、焦点事件,才能抓住共情之时,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能量,坚定信仰与信念[3]。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到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防控正是这样的大事件,且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密切相关。所以,这场抗疫斗争提供了无比珍贵的思政资源,将抗疫精神融入“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十分必要且可行。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到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防控,广大医护人员勇赴抗疫第一线,展现了白衣天使的担当和情怀。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作为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和挖掘这些“思政点”,融入“病原生物学”课程的专业知识讲授,上好“病原生物学”的课程思政大课。例如在“病原生物学”授课中,可以结合疫情防控,提炼出疫情下的中国制度、疫情下的中国速度、疫情下的文化自信、疫情下的中国担当、疫情下的中国榜样、疫情下的生存反思、疫情下的特殊一课和疫情结合热点教学等关键主题,将最新的前沿知识、临床资料、抗疫成果和抗疫事迹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职业认同。
在病原生物学专业知识中蕴含着疫情下的中国担当、疫情下的中国榜样等思政资源。例如,在“绪论——瘟疫史”“医院感染的控制”等章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介绍我国在抗击各种瘟疫中的科学家及伟大成就,介绍钟南山、张伯礼和张文宏等人的英雄事迹,使英雄们成为年轻一代的偶像和精神导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作为医学生的使命感。“医院感染”章节介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指出医院感染的人群除了病人也包括医务工作者,可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宁做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成为最美逆行者的事例,立德树人,让学生感悟医者的使命与担当,培养“救死扶伤的道术”。
在病原生物学专业知识中蕴含着疫情下的中国制度、疫情下的中国速度和疫情下的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的思政资源。例如,在“感染的防治”“病毒疫苗”等章节,介绍病原传播途径的阻断、主动免疫以及被动免疫。可以结合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修建、口罩生产、新冠疫苗研制最新成果、疫情的管控及防疫措施等体现中国速度、中国科技实力,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彰显我国制度优势和党的领导的执政自信。在“病毒的防治”章节,介绍病毒的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可以结合中医中药在抗疫中的使用及效果,体现中医智慧和中华文化自信。这些“思政点”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病原生物学专业知识中蕴含着疫情下的生存反思、尊重自然和敬畏生命的规则意识等思政元素。例如,可以结合线上教学形式和“宅家”学习的实际情况,强化规则意识,强调自律自爱。在“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章节,可以结合探究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敬畏自然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仁爱思想,塑造“心中有爱的仁术”。
新冠肺炎疫情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在抗疫斗争中相关理论不断完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突破和运用,这些对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辩证思维的培养都很重要,应当结合疫情热点开展教学,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在“病毒的致病机制”章节,可以结合新冠肺炎中出现的“白肺”,解释炎症风暴免疫病理在病毒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在“遗传与变异”章节,可以结合探究新冠病毒的起源,增强对病原遗传变异的理解,树立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冠状病毒”章节,将最新前沿知识、误诊案例等临床资料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树立严谨治学的精神,聚焦“知识扎实的学术和本领过硬的技术”。
在提炼抗疫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政点”融入教学,走进学生心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授课是传播思政教育元素的便捷途径,但由于课时有限,过多宣讲容易喧宾夺主,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地开展思政教育,将抗疫大课堂中的思政资源融入“病原生物学”的专业课堂[4-5]。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应充分应用教师线下授课的时机,在讲解病原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绪论”章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介绍我国抗疫史,包括20世纪初,全权总医官伍连德逆转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消灭血吸虫病的战役;21世纪初,抗击“非典”的教训与经验,以及当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突显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教育已离不开信息资源,鉴于有限的线下授课的时间、空间,广大教师应当充分开辟线上资源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时代。例如,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QQ群中开辟疫情防控专区,通过推文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如将最新科研进展、实用手册和诊疗版本等作为拓展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通过疫情教学让学生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增加学习主动性和使命感。对于“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冠状病毒”章节,适合推送多位教材主编最新撰写的综述、冠状病毒起源和诊疗等推文。在“病毒的感染与防治”章节,适合推送“新冠肺炎背后的中医疫病学”“中医思维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等推文,悄然体现中医智慧和文化自信。
为加强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参与作用,拓展课程思政实施方式,可以布置关于疫情与思政的作业思考题,引导学生就选择医学的初心、疫情下的生存反思、疫情下的中国制度等问题发表感悟。如在“医院感染”章节布置作业思考题:“针对最美逆行者,畅谈选择医学的初心”;在“人兽共患疾病”章节,结合探究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布置作业思考题:“热衷于野味,导致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请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议题发表疫情下的生存反思”;在“感染的防治”章节,布置作业思考题:“请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谈谈公共卫生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主动思考,增强作为医学生的使命感,加强疫情防控课程思政的效果。
行胜于言,教师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实施课程思政。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部署,疫情线上授课中,可以建立师生微信群及QQ群,为学生上疫情下特殊的云端一课,进行网络导学,引导和帮助学生“宅家”期间静心学习。希望学生能迎接变化与挑战,不信谣不传谣;遵纪守法,安心“宅家”,共同抗疫;夯实基础,成为将来的中国力量。在后续的学习中,配合学习进度,在QQ、微信群与学生就疫情展开讨论,传播正能量。如在“消毒与灭菌”章节结合疫情,讨论疫情下如何消毒,通过QQ群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活跃疫情下的“宅家”气氛;对一些网络流传的《新冠病毒科学问答》进行纠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运用专业所学,投身疫情防控宣传,以实际行动体现课程思政效果。
总之,不同的思政元素需要有不同的融入方式,除了通过授课,还可以使用讨论、作业、QQ群和推文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师生共同参与,让不同方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达到最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要把医学生培养为人民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五术”医学人才,就不能重学术提升轻道德培养,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应该充分使用好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出发点,努力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隐藏于专业知识之下的科学精神、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挖掘出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结合,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6]笔者认为,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要充分利用好现实社会大课堂这一贴近生活的思政题材,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对于医学院校而言,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将疫情防控中的思政资源及时融入“病原生物学”课程。虽然抗疫大事件是非常态的,但疫情带来的思考和警示将是持续的。在后疫情时代,将疫情防控融入“病原生物学”的课程思政将持续有效地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助推“立德树人”任务的高效落实,为培养人民需要的医学人才守好“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这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