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雯霞
党报在本地区社会生产生活中联系广泛的优势十分明显,报社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平台,把青少年的成长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青少年能见到、学到、体验到在学校和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实践活动,报社的这一作用和功能几乎无可替代。
地方媒体发展小记者队伍,这一新生事物最早在江浙一代萌芽。当时,很多人还弄不清中小学生和报社记者之间能有多少关联、二者怎么融合、融合后将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2005年,河南焦作日报社党委在组织经营部门负责人赴南方学习考察中,发现开展小记者工作不仅能够带动报纸进家入户,扩大报纸的发行量,而且还能给报业的经营带来新的活力。为此,报社党委决定开展此项工作,由发行中心负责推进、落实。
同年10月,发行中心挑选精干力量,组成专门队伍,研究制订了初步工作方案。加入焦作日报社小记者队伍的孩子们,不但能参加报社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还有机会在报纸上刊发稿件。这一举措推出后,因形式新颖立即得到了回应。短时间内,就吸引了近4000名中小学生加入焦作日报社小记者队伍。小记者们以在报纸上发稿为傲,以参加报社组织的各种采访、参观、实践活动为荣。第二年,这个队伍就扩大到了5000余人。
快速增长带来热度的同时,危机也在慢慢逼近。由于小记者队伍发展的速度远超预期,报社投入的人力、配合的版面、组织的活动都未能充分满足小记者工作的需求,导致相关活动的热度降低,第三年,小记者队伍便锐减到2000人的规模。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报社经调研后重新对小记者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判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小记者工作从热到冷,不是外界对这项工作不认可,而是由于缺乏经验和预判,后续服务工作没有跟上,造成了加入小记者队伍的人数多,但组织的活动少,致使部分小记者只有身份,却未参加过活动、刊发过稿件,参与感和积极性都大大降低。
为此,发行中心对小记者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首先,版面扩容。从报纸版面入手,安排专职编辑,把小记者版面从一周两块、三块,调整成每天一块,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改变版式和风格,满足小记者们投稿的需求。
其次,增加力量。为满足更多小记者参加实践活动的需求,报社公开招聘,吸纳了一批学历高、有策划活动经验的年轻人,为小记者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专职开展小记者工作。
再次,争取支持。报社同市、区两级教育部门沟通协调,赢得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理解支持,就如何做好小记者工作达成一致。
三管齐下,逐步扭转了小记者工作的不利局面,使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小记者工作逐步稳定后,焦作日报社小记者工作室继续展开了多种尝试,努力为这项工作打开新的局面。比如,每周坚持开展多样性活动,注重公益与有偿活动相结合、市内活动与外出远行相结合、室内与户外活动相结合,给不同需求的小记者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在这样的努力下,小记者活动开始呈现出高频次、多维度、多选择的态势。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焦作日报社组织小记者在市人民公园进行义卖活动,报社提供报纸进行义卖,小记者除了卖报,还把自己的书、玩具也拿了出来,义卖的款项以焦作日报社全体小记者的名义捐给了灾区。数百名小记者参加了这次义卖,活动也吸引了一些热心市民的关注与参与,他们夸赞这些“小报童”的义举并慷慨解囊。这一活动产生了良好反响,小记者们在随后刊发的文章中表达出了善良、友爱、互助、社会责任感。也使得更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加入小记者队伍,就是因为看到此类公益活动让孩子在锻炼中得到了成长。
每年春天,报社与园林绿化部门合作,划定区域,免费提供树苗,组织小记者参与植树、认养小树活动,让小树陪伴孩子一同成长。这一活动同样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他们精心制作各自的树牌,准备植树工具,挖土、提水,感受植树的快乐。植树活动累计吸引了上万人次参与,成为了小记者工作的品牌活动。直到现在,在市区公园、在街头游园、在森林公园,小记者义务植树的纪念牌还矗立着,小记者认养小树的挂牌还在风中摇曳,成为了这一活动的永久见证。
周末,报社组织小记者们走进气象站、消防队、水务公司、燃气公司等公共服务场所,学习生活常识;走进科技馆、博物院,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到郑州参观绿博园、去开封游览清明上河园、赴洛阳采风龙门石窟……丰富多彩的活动留在了小记者们美好的童年回忆中。
假期,报社组织小记者们上北京、观世博、游西湖,带领小记者们开阔眼界、拥抱祖国,到处留下成长的足迹。
为了将小记者真正培养成小“记者”,报社安排资深记者与小记者结对,进行新闻采访、写作指导;邀请学校名师定期上写作课;邀请本市知名作家畅谈创作的收获与乐趣。通过多种方式,辅导小记者把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生动地呈现在报纸版面上,引导小记者们学会观察、养成记录的习惯,随时随地报道身边的新闻。
小记者工作的高光时刻,当属参加焦作市“两会”,现场采访市委书记、市长。从2008年起,焦作日报社小记者连续多年参与“两会”,已经成为焦作“两会”上的一道风景。市委书记、市长都曾在市“两会”期间接受过小记者的专访,并为小记者题词。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也都曾在“两会”上给小记者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体验“两会”采访成了每一位小记者的心愿。
此外,《焦作日报》还适时对版面进行调整,办《小记者周刊》,从刊头到版式进行了全面的包装,分众式的阅读和精心的版面设计也为小记者工作增添了色彩。
在努力打造《小记者周刊》的基础上,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焦作日报校园之声”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也应运而生,目前收获粉丝9万余人,热点新闻点击率大多过万,为校长点赞、为明星小记者投票等活动的点击率达到10万+。
每周《小记者周刊》出版后,版面上的部分内容也会继续在微信公众号上亮相。同时,“焦作日报校园之声”视频号随之推出读报视频。
至此,焦作日报社小记者全媒体时代悄然开启。报纸、网络、新媒体相互呼应,互为补充,通过“小记者播新闻”“童眼观世界”“研学动态”“明星班集体”“佳作赏析”“品味书香”“名师讲座”“家教智慧”等栏目,引导小记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报道小记者的生活、学习动态,刊发他们的文章、绘画、图片等,传递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成为小记者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做好这个品牌,报社重点打造了三支团队:一是小记者工作中心,负责联系学校、文稿采编、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等;二是学校小记者指导老师队伍,让优秀教师推荐并辅导小记者习作;三是小记者活动专家顾问团,由报社聘请劳模英模、社会知名人士对小记者开展身体力行的教育。
小记者各项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小记者工作的有序进行,焦作日报社的小记者队伍常年保持在5000人以上,有效带动了报纸进家入户,促进了报纸的发行工作,扩大了报社的影响力。
活动开展得多了,社会反响好了,自然就有商家和单位主动找上门来,邀请小记者到他们那里参观学习、采访采风,开展活动,扩大影响。
云台山景区、陈家沟景区均免费向小记者开放,让小记通过游玩采风,了解家乡人文历史,增长知识。
“小记者走进特警队”“小记者跳蚤市场”“大学生报告会”“家长课堂”等一系列精彩的公益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了解社会,学会从校外大课堂中汲取营养,激励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学习,与更多的人分享快乐,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素养,也帮助家长们交流学习育儿之道。
在气象站,小记者们学会了基本的气象观测知识;在消防队,小记者们学会了简单的火灾自救常识;在水务公司,小记者们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在燃气公司,小记者们掌握了安全用气的常识……
后来,不但这些与孩子们生活相关的企业同报社小记者开展合作,就连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城管局等许多政法、行政部门也纷纷同报社的小记者工作室合作,组织小记者到法院当小法官、到市检察院交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警营开放日走进公安局体验特警交警巡警工作、到监狱近距离接受司法警示教育……
此外,小记者们还走进企业,走进大中专院校,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城市的角角落落……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焦作日报社的小记者活动都开展数百场次,参与人数超万人。
焦作日报社小记者活动开展的这十几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小记者经历帮助一些孩子养成了读书写作习惯,有的人从此走上了创作道路并不断发表作品,更多的人表现为拥有优异的学业成绩。一些已经走进重点大学校门甚至投身社会的青年人,直到今天还在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小记者经历对他们的帮助,让他们开阔了视野、与爸爸妈妈的交流更通畅,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党报、对一座城市的感恩、感激。
为什么大家愿意加入小记者,愿意同报社合作开展小记者活动?是党报搭建的平台,让大家各得所需:小记者们在这里开阔了眼界,参与了许多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家长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家庭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愿望;教育部门及学校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课堂引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得以更广泛地展示教育成果,传递教育理念;社会各界通过小记者活动提高了知名度、拓展了自我宣传渠道,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报社也在活动中收获了影响力,收获了从小培养的读者和报纸的参与者,打造了读者的聚合力、忠诚度,同时,一些商业活动也能给报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报社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为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的各类小记者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为社会尽责,为教育尽力,为报业发展,呈现出大有可为、前景广阔之势,值得报社同行孜孜以求,共谋共创。2022年3月,焦作日报社与焦作市教育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日常合作机制。双方达成共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业务融合创新,在党史学习、红色教育、素质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创多赢,共同将这一朝阳项目做大做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报社的小记者工作就像是把祖国的花朵朝着阳光去引导和培养,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每一朵向阳花都将结出更加丰硕饱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