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城关小学 王丽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以学生为核心,保证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保证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朗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措施,可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情节的基本走向以及人物关系、表达情感、描写景物等,有利于与教师的下一步教学进行配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前提条件,设计并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措施,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作为主要理念,学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高效地参与学习,并且能促进情感的发展。朗读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能在情感的影响下产生朗读欲望,进而提升朗读能力,并且在朗读过程中表达自身的情感变化,对朗读教学充满兴趣。例如,如果是与“红色革命”相关的课文,教师要在教学前认真研究课文内容,收集相关的视频、文字等资料,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利用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在这个情感基调的影响下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文中所渲染的革命事件,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等。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并保证朗读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完美的偶像”。朗读教学中应用教师范读措施,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优势,并且优秀的范读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心灵的启迪,但该方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一方面,教师需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朗读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深入教材,了解文章中的情感、道理,让自己感受到课文的启发、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范读过程中要带有感情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较好在范读时需要保证语调、语气以及表情与课文所传递的信息一致,并且将这种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就是利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从教师这里获取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感悟语言所蕴涵的情感。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时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的朗读展开想象,感受小蝌蚪在找妈妈这一路上遇到的事情、情感变化以及小蝌蚪的成长等,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条件。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想要保证课堂朗读分氛围合适、科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其信心,教师要在教学前与课文进行深入对话,即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掌握好教材结构和课文特点,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教师在备课时,通过认真研读课文,才能设计个性化、创新化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有用且生动的知识,并且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备课时教师需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情况、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等因素,明确教学目标、思想教育要求等因素,从学生综合发展和教学发展等角度设计教学活动,深入研究教材,确定课文中的重点知识以及技能等,保证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适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及具体性等。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语文能力、核心素养方面的差异,对语文能力和素养较弱的学生要给予帮助,使其克服自卑心理。
例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朗读教学活动可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差异性的要求。成绩较好且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需在朗读后找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句,并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成绩中等的学生则主要做好生字、词和重点语句的标注;而对语文能力与素养都偏低的学生,只要能顺利朗读即可,如果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解释课文中个别的字词,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对朗读教学充满信心,并自愿参与教学活动。
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竞赛是朗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能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朗读教学一般是以学生的个人感受为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会对朗读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出现差异。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在达到一个水平后,后续的进步非常困难。而从朗读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后,个人会产生朗读能力良好的自我感觉,导致很难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并引导学生从客观角度分析自身的朗读能力,以此强化学生积极性,使其能坚持不懈地朗读,为提升核心素养打好基础。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竞赛,指定朗读竞赛的活动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准备材料,每个小组中一个学生负责朗读,结束后其他学生对此进行评价;所有小组都完成朗读后展开横向对比,使学生能了解自身的朗读能力。此外,教师应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朗读基调,提升其朗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运用朗读进行教学,可增强学生动力,提升朗读教学有效性,并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虽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教学,也需要教师适当拓展朗读内容,而不是局限在教材内容上。适合学生朗读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朗读,提升学生朗读思维,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例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笑猫日记》《西游记》以及冰心的作品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根据不同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等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言特点、形象特点等,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不仅对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因此,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朗读内容,促进朗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语感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知能力。根据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语文学习中,语感强的学生在理解、欣赏文字内容,体会文章情感中会表现明显的优势;而那些对文字不够敏感的学生,总是对文字中呈现的内容一头雾水。语感是可以培养的,而朗读就是培养语感最为重要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更直观、与文字展开交流、互动,在反复的品位中,理解其中的含义。针对朗读在学生语感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可以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朗读的空间,并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更直观、具体地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没有勇气大胆说明自己的想法,而他们在脑海中的丰富想象,又让学生逐步远离科学学习知识的状态。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在身心发育方面的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稳定自己的学习精神状态,减少他们想要谈论与学习无关事情的个人情绪,并利用朗读教学这一良好的活动组织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在课上引入利于学生增强个人能力的朗读材料,使他们在朗读文字语言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专注认识材料内容的学习状态。并据此提出他们认为的学习方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做具体的语言表述。
如在《盘古开天地》教学中,让学生朗读其中的文字语言,可以认识到天和地的形成。即便其中很多的内容并不符合现代科学范畴内的知识,但这篇文章的阅读还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启迪。教师不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其中的文字描述场景,而是要让他们通过朗读文章的过程,学会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完成文章句意的理解。针对部分学生不敢出声朗读的基本情况,可以播放讲述此文章的朗读录音,让他们跟着录音,逐字逐句地完成朗读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实际朗读能力,然后再去掉录音部分,让他们完整地朗读完全文,锻炼学生在语言表述方面的学习能力。
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阅读和理解教材文字语言的过程。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习状态不佳,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语文素养,并没有理解教材语言,不能进入合理的阅读场景,呈现出与他人学习行为上的差异化,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过度蔓延。教师采取朗读教学方法,可以让所有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存在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化比较,并针对学生理解教材语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生字词不理解、对特殊写作手法的不理解等诸多情况,完成学生朗读部分内容的细致讲解。这让学生状态和学习进度,都能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尺度中。
如《普罗米修斯》教学中,涉及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阿波罗发现普罗米修斯拿火种、普罗米修斯被惩罚、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几个故事情节。其中,还包括普罗米修斯与火神赫淮斯托的对话。这样相对复杂的文章结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阅读无法理解全文中心思想。而教师以朗读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说出文章的全部内容,他们就能从朗读其文字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及相关故事情节。再通过总结归纳和找出文章关键语句的学习,理解教材文章的语言和其中的文字语言写作手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见识到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也能积累相应的知识储备。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为学生的个人储备力量。在学生还没有彻底理解教材文章时,他们所进行的所有阅读行为,都是为了找到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在这个学习探索阶段内,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学习指导,以掌握文章中包含的所有知识。此时,学生完全不能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权,对教材文章的把握能力严重不足。而教师通过朗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思维,可从锻炼他们的学习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上,培养学生理解教材文章学习思路和方法。
如《琥珀》的教学中,描述了琥珀形成过程中,苍蝇和蜘蛛被埋在溶脂球里,经几万年后成为琥珀的具体过程。而学生光阅读前半部分的教材文章,并不能找到文章所表述中心思想。他们很有可能在阅读此部分内容时出现焦虑情绪,花了很长时间寻求合理的学习方法,却始终没能理出头绪。而教师带领他们完成对全文的朗读后,学生的大脑由学习中的疲倦转变为清醒,在朗读过后找到了文章结尾处表明其中心思想的语句。这让他们在朗读教学下,理解文章中的自然原理、发展个人的自然知识储备。
语文学科是语言相对丰富的知识聚集体。大凡经典文学作品都会运用绝佳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空间。而要想进入这个空间,领略这个空间内的美感,则需要读者同样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朗读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将文字用一种充满节奏感的方式表现出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导学生在节奏中展开想象,并逐渐进入由文字所营造的空间。学生需认识其中的语言,了解呈现一个事件或场景的思维,再用语言进行这些内容的表现,把已经理解的知识作为新的思维进行展现。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个人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文章,可以促使他们快速建立分析文章主体语言的思维,有助于培养他们在学习语文学科中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随着个体学习经验的阶段性提升,进入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学习如何整理和用思维转化丰富的语文阅读内容。
例如,《燕子》和《荷花》这两篇教材文章的朗读,可以把学生代入一个想象的场景中。但第一篇是在观众视角上的朗读,突出了燕子成群结队飞行的集体形象。第二篇是在个体视角上的朗读,需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他们眼中的荷花形象。学生在理解燕子这个形象时,只需要通过把生活中对这个形象的观察,运用到自己的朗读视角中,就能完成对此场景的新的思维的展现。这是他们不论是否经历朗读这个过程,都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的。而学生理解荷花这个形象时,必须把自己代入整个场景中,进行新的思维的认知和分析。这让语文课堂朗读具备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有效性。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对此,教师朗读教学中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教师范读、因材施教、组织竞赛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都需保证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朗读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使其在未来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