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伟
近来,不止一个家长同我诉苦:“孩子最近迷上了一本小说,好像是叫《法医秦明》,看得那叫一个废寝忘食啊,不让他看,他居然还躲在被子里偷偷看……”
“李老师,你可得管管他们!”数学老师那白净的面容都涨红了,“刚刚上课,我在上面讲得热血沸腾,他们在下面开小差也开得是酣畅淋漓!我让他们讨论极值点偏移,他们给我讨论什么心理侧写,真是太不像话了!”
“就是!你看他们默写默的是什么。我要默写format(格式),他们写forensic(法医学),要默写analysis(分析),他们写anatomy(解剖学)。一个人也就算了,居然有十几个人都这么写,我看他们是被那些杂书迷昏了脑子!”英语老师愤愤地将一叠默写本拍在我面前,颇为不满地指来划去,在上面划出一道道裹挟着怒火的指甲印。
就连向来好脾气的物理老师也向我投诉,最近同学们上课的清醒率明显下降,想必是被别的事占据了本应用来休息的时间。
我痛心疾首,原本以为这群孩子愈发明显的黑眼圈是因为他们熬夜苦读,没想到苦读的竟是闲杂小说!近日生出的怜爱被我团团塞回心里,取而代之的是喷涌待发的怒火。“秦明”,就是你害得我的学生学无定心、习无静气,我必对你严惩不贷!
随后,我以“班级警察”的心态踏进班级,试图寻找“嫌犯”。果不其然,几个“嫌犯”被我当场抓获,“赃物”也被我代为保管。
当时的我意识到学生们花费了太多时间在杂书上面,便找了个机会对这几个“嫌犯”进行了深刻的教育,与他们约法三章:一是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二是控制看杂书的时间,在作业完成后可适当读一会,但不能占用休息时间;三是杂书要让老师或者家长保管,未经允许不能通过其他途径借阅此类书籍。
最终,几个“嫌犯”不情不愿地签订了此约定,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我将视线落在搜刮出来的“赃物”上,作者栏上的四个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法医秦明。联想到妻子最近在追的网剧《法医秦明》,我对“秦明”这个名字有了些许埋怨:“书中你是追查嫌犯的法医,没想到现在成了影响我的学生的‘坏人’,成了被我严厉打击的杂书作者。”这样的身份扭转,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但是,无论如何,这一轮交锋,我“大获全胜”。
本以为“秦明”的影响到此为止,不料没过几天,我在例行巡视男生宿舍时,无意中发现几个男生在宿舍里手舞足蹈地谈论各种作案手法和罪犯们的畸形心理。“那是在出租屋里被发现的一具女尸,死者胸部上似乎有某种痕迹的残留。这痕迹,居然是秦明留下的。地沟油中的谜样‘鸡爪’、监控录像里举止诡异的女孩、五官几乎消失的男人。14 个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凶案,每一案,都让人无法入睡。碎尸块中发现第十一根手指,拼出人性最阴暗的欲念。”“太刺激了,真过瘾,手法真高明。”……这让站在门外的我很是吃惊,脑中浮现出这些小男生的模样,不禁后背发凉。我之前对他们的教育如过眼云烟般消散了,这宣告着我第一局败下阵来。一开始,我只是以为“秦明”吞噬的是孩子们的休息时间,现在我才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秦明”直接关系到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次意外让我清醒认识到,最初用“堵”的方式去控制他们读的时间,是治标不治本的,我必须得想个法子“正本清源”,好好与“秦明”斗一斗!
我带着不服输的劲儿,翻开了《第十一根手指》《无声的证词》《守夜者》等小说,开始了解法医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了解刑侦,了解那些我们并不熟悉的“暗色”视角。也是在那一刻,我开始思考,这些小说真的是无用的吗?
随着“秦明”的大门的打开,我发现法医秦明其实是一个坚韧、专业、敬业、机智又博爱的人。他曾经因长期在尸菌聚集的空间工作,患上了角膜溃疡;也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案件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还会抽出时间通过博客、微博与网友进行沟通和交流,网友们会亲切叫他“老秦”。除此以外,秦明还会在网络上更新小说,这些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不仅是为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也是在试图普及一些法医学的知识,诸如尸斑是怎么形成的、钝挫伤的刀口是什么样的……秦明就像一位导师,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之外,还有另一种真实。
“同样的书,为什么我看到的‘风景’与孩子们的不一样呢?”趴在书桌前的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表演,电视上演什么,我就模仿什么。可妈妈总是和我说,你要演好人,因为她希望我长大后也能成为好人。是啊,我的成长路上不是没有坏人出现,而是妈妈引导着我向好人学习,我才慢慢知道了善良的可贵、诚实的重要……这些书也是一样,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所以难免有时会取其糟粕,甚至扭曲了心理,但他们也是高中生了,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我只要带着他们看一看我看到的风景,说不定他们就会迷途知返。于是,我不再限制他们看“法医秦明”系列的书,而是和他们分享我从书中看到的“风景”,试图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很高兴,再战告捷。我在学生的周记里看到了他们会因为看到秦明身上的闪光点而把他作为偶像,会因为这些书对法医、刑警等职业有所憧憬。我在学生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的改变,变得更加拥有规则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你以为我和秦明的故事就这样大结局了吗?不,这还不是终点。复盘整个事情的时候,我渐渐看清了“本”与“源”究竟在哪里。书籍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想借此事让学生思考我们该读什么样的书。说干就干,我组织了一次以“青少年该读什么书”为主题的班会。先让学生讲述心声,再以辩论的形式让他们明晰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该读,最后,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他们推荐经典书籍。
经典书籍在新时代仍然焕发着生机,只是少有人捧起它们,只是社会节奏太快容不下这份来自心灵的“漫步”,只是快餐文化似乎更对孩子们的胃口。可那种经典的味道,一旦被品尝,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他们与经典的距离可能就是一个我,而我非常愿意成为这个引路人。班会结束时,我看着学生们越发明亮且坚定的眼神,好似看见了漫山遍野的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比一切烈火都要滚烫。
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一味打压禁止只会适得其反,与其这样,不如与孩子们一同规划,亲子阅读往往事半功倍。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孩子阅读经典的时间,但也应该给予孩子阅读“杂书”的自由。长此以往,不仅亲子关系更近一步,还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就此,我与“秦明”的斗智斗勇就落幕了,但我跟学生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授业解惑”的同时,传“道”也十分重要,做人做事都有“道”,正如管控学生读小说“堵不如疏”“治标不如治本”一样,“一竿子打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