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华
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以下简称“石小”)多年坚持“立美教育”,学校申报的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立美修德: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实践建构”,秉持在学习、交往与生活世界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及分享美的儿童美学理念,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美是一种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性地将“美德实践”与“儿童美学”融合,提出“立美修德”的品格生长逻辑:立美即修德,修德在立美。项目继承发展了中国哲学对于实践美的基本理解,即知行合一,在道德实践中致良知,实现儿童的全面自由成长。
一是立美修德的内涵与价值。首先,石小的“立美”不单纯是美学意义上的美。按照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观点,美学属于哲学范畴,是“艺术的哲学”,所以石小的“立美”是儿童品格意义上的“美”,即“止于至善”。在中国哲学系统中,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因此“立美”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立美”的时代价值在于让儿童“认知美”“欣赏美”“实践美”和“表达美”,通过“立美”的过程,实现“修德”,这里的“德”是公德、私德和大德的统一体,即至上的“美德”。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综合先哲的理解,提出美德概念:美德是一种使个人能够履行其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美德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朝实现人所特有的目的而运动的品质,无论这目的是自然的抑或超自然的(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因此,“立美修德”是实践的、理性的、有目的和适切的,实现了“人的本身是目的”。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实践就是文化寻根、理想追寻和美德循证,“立美修德”就是校本化地回答了“六个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立根之美”,“加强品德修养和增长知识见识”是“立德之美”,“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是“立人之美”。
二是“立美修德”是“立美教育”的校本德育实践。学校从三个维度构建了自己的理解:第一,立美修德强调学校德育支持儿童在道德学习过程中葆有“寻美的专注与好奇”,强调在美的追寻中保持善、实践善、追求善;第二,基于儿童道德教育的实践诠释,即儿童道德学习过程,需要美的环境、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方法;第三,学校在德育与美育之间,形成低、中、高年级一体化,系统支持儿童过一种纯真和谐、有序自由的道德生活。
三是形成立美修德反思性实践思路。学校特别关注儿童“立美修德”实践中的反思性成长,启动“美的追问”“善的批判”“德行省察”,“立美和修德”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不断累积、修正和完善自身的道德经验,并积极主动地选择、重组、建构,适切地表达自己的道德理解。“立美和修德”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儿童为主体,从道德体验到道德经验,再到道德表达的循环过程。立美修德的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立足于德育、美育协同统一的实践逻辑,生长于自主道德体验和道德经验,经过深刻的德性批判,进而表达为道德理解,形成循环往复的道德学习过程。
为深入推进项目实践,石小建设了两大课程群:立美修德的学科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学科课程群突出“独立学科的美学意蕴和课程思政”,特色课程群重点设计“美的历练”“美的寻访”“美的对话”。
一是各学科渗透美学意蕴,深化课程思政实践力。学校通过三大途径落实美学意蕴和课程思政的实践力。第一,挖掘学科内在美,体悟“自然的人化”(真理的美在于人类有自己的独特表达)。人文学科重在“诵读、创作、表演、辩论、演讲”活动方式上进行“美的设计”,如通过“班级小剧场”“花园展演角”“校园大舞台”等形式,实践“美的表达”和“美的创造”;数学和科学学科重在引导儿童进行学科阅读和学科实践,如“数学美之原理”“科学美之创造”“科学家之美”“数学家之慧”等丰富多彩的课堂设计,激活儿童对于学科美的理解和赞赏。第二,搭建“学习支架”,体会技术对学习的“美的支持”。各学科在课堂教学、教学测评中,充分挖掘美学元素,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如各学科的教学课件设计简约、观赏性强,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情境有时代性和适切性,课堂教学环境更具人文性,不囿于教室固有空间,开发多元的教学环境空间等。第三,落实课程思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石小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链接点,“璀璨的华夏文明”浸润儿童内心,将“红色之美”“红色之坚”“红色之信”根植儿童血脉,将空洞说教转化为“现场学习的力量”“穿越时空对话的澎湃激情”,如“文学之都”的寻访、“金陵城墙”的摩挲、“南博青铜器之约”的对话等。
二是主题化的设计,推进学科融合。石小挖掘各学科中共通的“德和美关联”的元素,实施项目化学习,设计“德美统整”的研学项目,以真实问题和任务驱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儿童从课堂走进生活,从“道德规训”走向“美德自觉”。学校设计了12 个“德美统整”的研学主题,其中,“金陵那些事儿”“梧桐树下种乡愁”就是采用了“四流程项目教学模式”。“四流程项目教学模式”流程包括:聆听主题讲座,认识“人和事”;实地寻访,体验“在场感”;作品制作,表达自己的深情和仰敬;展示分享,诠释自己的道德认知和文化思考。
三是特色课程群设计的主题化、场域化与多元化。第一,主题化实施三大活动课程,即“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舞台”和“我们的称号”。“我们的节日”包括“春满石小,梧桐娃的元宵节”“传承红色基因——清明节”“文化传承民族魂,乡愁‘粽’享中国心——端午节”“团结团圆,共话中秋”等,活动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俗美、文化美和亲情美”融合其中,根植家国情怀,仰敬先贤先祖,砥砺责任担当;“我们的舞台”包含“梧桐文化艺术节”“强健体魄体育节”“创新创造科技节”等,活动将“艺术之美”“刚健之美”“创造之美”融浸其中;“我们的称号”主题活动是加强“美的团队”“美的集体”教育,学校开展“雷锋中队”“周光裕中队”“于葆林中队”及“余光中班”的命名活动,引导儿童认识“合作美”“集体美”的价值。第二,场域化设计场馆课程。学校建设有“乡愁馆”“儿童版画博物馆”和“数字版画众创空间”三大特色场馆,开发了“童心美印艺术之旅”和“小脚丫寻根之旅”行走课程。“童心美印艺术之旅”让儿童领略中外版画发展史,欣赏伙伴的优秀版画,互动设计并制作数字版画;“儿童版画与生活”校本课程见证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足迹;“少儿版画解说团”倾情讲述了石小儿童“我与版画共成长”的故事。“小脚丫寻根之旅”丰富了“乡愁馆”的文化内涵,学校以每一届的毕业生为活动主体,用多样化的形式让儿童探寻、呈现自己六年在校学习生活的足迹。第三,多元化展现特色课程。学校设计的“大树下的乐园”和“儿童德美论坛”,是系统展示社团成果和班级道德成长的特色课程。“大树下的乐园”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拓展了儿童道德对话的空间;“儿童德美论坛”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围绕一个德美主题开展活动,鼓励儿童多元对话,过和谐、自由的道德生活。
石小的课程化实施、活动化推进和场景化表达值得借鉴。课程化实施让儿童系统地认识美,活动化推进让儿童在实践中体悟美,场景化表达让儿童在环境中濡染美。这些实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立美修德是美和德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必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地方,如美学意义上的“美”和道德意义上的“美”的共通之处在哪里?前者是追寻“审美和创美”的价值,即产生“美感”,“美感”也必然与“美德”深刻关联,“发现美的眼睛”也会启迪美的心灵,但不是必然和唯一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美”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目的),也有哲学家说,美德是灵魂中追求适度的品质。这些都与中国的“和合文化”不谋而合,“中”“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总之,立美修德的过程必须将“儿童本身看作目的”,因此立德修美也成立,因为美德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