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亚,谢 薇,何燕琳,陈 英,向毅明,赵玲玲,周艺涵,罗丽媛
(1.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贵州 贵阳,550001;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贵州 贵阳,550001;3.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550002)
妇科疾病复杂多样,且影响女性身心健康。2020年的一项调查针对1073位已婚女性进行妇科检查,其中患病率达45.57%[1]。另一项针对1000名已婚女性的妇科病体检结果的调查分析显示,妇科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2]。早期防治妇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张仲景学说理论,妇女“经、带、胎、产、乳诸病”的病因病机均可以从“虚、冷、结气”三方高度概括[3]。然而,“经、带、胎、产”活动是以气血安和、脏腑协调、经络顺畅为基础的[4]。耳穴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耳郭相应穴位,促进气血经络的循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功能[5],包括耳穴刺法、耳穴贴法、耳穴灸法、耳穴放血法、耳穴按摩法、耳穴注射法、熨耳法等[6]。另外,有研究者通过文献计量学了解穴位电敏现象与规律发现,当疾病出现的时候,耳穴电敏点的位置几乎与倒置胎儿学说以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一致的,这提示患病脏腑和耳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7]。近年来,耳穴广泛地运用于妇科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并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耳穴干预妇科疾病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耳穴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趋势及亟待探索的问题,以期为耳穴干预妇科疾病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黄帝内经》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5]。耳郭是人体气血、经脉汇聚和终止的重要场所。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邪论》,明代马莳也认同这种观点,耳廓与经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5-6]。有研究提到耳穴阳性反应的性质、位置与患病脏腑的性质和位置相一致,与经络、藏象理论相符合[8]。按照耳穴与中医象思维的逻辑,耳郭在形象上与倒立的胎儿非常相似,当刺激相应部位,理论上可以治疗人体对应部位的疾病。已有研究者证明此观点的可行性[7]。中医理论认为妇科疾病的病机复杂,主要由于“经、带、产、乳”数伤于血,故常见肝血不足,肾精亏虚等症,当气血运行受阻,经络瘀阻,在相应的耳穴上,便会出现各种阳性反应点,然后通过辨证取穴,刺激相应耳穴,调整体内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9]。
耳穴疗法作用机制复杂,涉及的系统、假说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神经机制、神经-体液机制和免疫机制。国内外关于耳穴作用的其他机制还有生物电学说、生物控制学说、生物全息律学说、闸门控制学说、“德尔他反射”学说[5]。妇科疾病常因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调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解剖学中提到耳甲是体表唯一迷走神经分布区域,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可能发挥神经调节作用,从而激活某些固有的保护途径来恢复健康[10]。国内学者也提到耳穴疗法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血液生化、免疫、蛋白水平,提高SOD酶活性,刺激迷走 神经反射发挥作用[11]。Mario等[12]基于经络系统可被解码为神经一血管束(Neurovascular Bundles)及其细小分支的分形延续的理论,进行耳穴与肱二头肌关系的临床研究,结果推测对耳舟状窝的刺激会引起与肱二头肌相关的肌电图反应。另一项研究[13]显示,耳部具有丰富的神经网络系统,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对机体的内分泌及免疫系统进行调控。基于以上理论机制,可以从中了解到耳穴的治疗作用是与耳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有密切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月经不调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14]。《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外感寒热、内伤情志或正气不足等诸多原因都可能导致月经不调[15]。刘汉平等[16]针对耳穴调理气血变化反应的特异性做了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发现,耳穴的漫反射光是随着气血变化而波动,这提示可以通过耳穴疗法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治疗月经失调。金亚蓓等[17]对276例月经失调的患者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后发现,耳穴治疗对Kupperman评分有影响,但对激素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变化。另外有两项[18-19]研究表明,耳穴治疗月经失调前后激素有变化。这说明耳穴对女性月经失调有调和作用,可能是肾-天癸-冲任-胞宫学说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生理功能极为相似有关,然后依据肾及妇科疾病有关的穴位,给予刺激能达到调解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失衡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学“带下”、“瘤聚”等范畴[5]。多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导致病程迁移引起,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现代医学表明,由于耳廓分布丰富的迷走神经,对其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使人体分泌脑肽啡等具有镇痛作用的介质[10,20]。钟紫英等[21]通过对 98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药籽贴耳法联合盆炎康复汤保留灌肠可以明显改善下腹疼痛、腰骶部胀痛、月经紊乱、低热、带下等症状,且安全性较高。施颖意[22]通过中药方联合耳穴贴压方法对86名CPID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有耳穴组的3项指标水平(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比单纯药物组下降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慢性盆腔炎初起多损及胞宫,迁延日久,必伤及于肾,导致肾的阴阳失调[23]。然而耳穴疗法既可温阳通络、活血化瘀,又可培本补肾、调理下焦、平衡阴阳。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属于中医学中“痛经”、“经来腹痛”,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绞痛。刑青霞[24]选取114名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两组,耳穴组采用耳穴刺络放血法,西药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显示,耳穴刺络放血法对原发性痛经有明显效果。有研究者针对耳穴治疗痛经的文献做了二次分析,结果发现,临床主要针对妇科疾病采用的穴位主要以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神门、肝、肾为主,其疗效好,方法多样化,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25]。推测这可能是与通过刺激耳穴能够释放内啡肽、脑啡肽等介质有关[20,24,26]。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储备机能衰退,雌激素开始下降,最终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26]。有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27-29]显示,可以通过耳穴疗法纠正女性内分泌系统,调节激素水平,从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因耳穴疗法一方面可以刺激耳壳迷走神经分支,从而达到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的目的,提高雌激素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机体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作用,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激素水平及性腺轴功能,抑制垂体亢进,使体内激素水平达到稳态。
急性乳腺炎可归于中医“乳痈”范畴,以乳房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主要是因产后乳汁淤积,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感染。近期有研究[28-29]表明,乳腺炎的发生不再是与感染性致病菌数量有关,而乳腺菌群失调才是导致本病的关键。因此需要调和机体菌群的失衡状态,达到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功效。张凤莲等[30]运用拔罐和耳穴疗法干预100名急性乳腺炎患者,结果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明显低于头孢硫脒组,提示中医拔罐联合耳穴疗法治疗早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抗生素疗法。李荣娟等[31]运用同样的干预方法(拔罐联合耳穴)治疗早期乳痈,中医组效果优于西医组。
乳腺增生常常是因气机不畅,气血不和,血行受阻则成瘀,瘀浊阻络而形成。朱云云等[32]和师莉等[33]分别运用单纯耳穴治疗及耳穴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干预乳腺增生患者,结果均显示,有效率高达95%。另外有一项Meta分析[34]结果表明,单纯耳穴贴压或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单纯药物更具有优势。这可能是耳穴疗法作用于局部,通过腧穴经络的作用,达到调节疏肝活血、祛瘀散结的效应。
中医学认为耳的功能不仅仅是听力,还认为耳与全身脏腑以及经络密切相关,正如《黄帝内经》记载“耳者,乃宗脉所聚也”,人体各部位病理变化通过“宗脉之所聚”反映在耳穴上,运用耳穴诊疗疾病是中医的特色内容。耳穴贴压作为妇产科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等作用,疗效显著、简便易行、不良反应极其轻微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但是现有文献中关于单纯耳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不同频次进行耳穴疗法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是联合治疗效果的验证,而机制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明确的靶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行耳穴治疗妇科常见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的制定,并对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述,从而为耳穴诊治妇科疾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和广泛适用的干预方法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