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静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称《序言》)里首次从经济和哲学整体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精辟阐述,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序言》基本原理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序言》的写作背景。《序言》是马克思1859年1月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序言,6月在《人民报》上单独发表。距离1843年马克思完成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已经过去16年。也正是1848年—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的第10个年头。当时,马克思所预言的新的革命高潮并没有到来。马克思认为,有必要重新审查自己先前制定的理论,进一步探索和阐明革命的经济根源、革命的动力以及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未来前途。《序言》及基本结论,就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核心部分。文章回顾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起因和经过,从世界观的高度总结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他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精辟的概述。
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序言》首先介绍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第一段马克思介绍自己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制度)着手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二是简单介绍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着重介绍第一分册的主要内容。该部分指明了“最初动因”,并且也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
第二段紧接着介绍考察的方法。“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碍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个方法就是哲学的方法,先认识了解个别事物的特点、特征、特殊性,然后再上升到关于某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的认识,把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这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方法论意义,仍然指导着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马克思大学学法律,又研究哲学和历史。为什么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呢?马克思谈了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原因。1842—1843年间,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对所谓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这个难事是什么呢?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讨论;官方同《莱茵报》就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展开的论战;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这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二是政治原因。关于共产主义思潮的论战。1842年,马克思和奥格斯堡《总汇报》就共产主义问题展开论战,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关系到整个欧洲未来命运的重要问题。
揭示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人类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必须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一方面要运用劳动工具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又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马克思接着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包含几层意思:一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含义是指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在内的总和,而不是各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二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由一个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种关系形成的有机的、运动着的整体,它是该社会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即社会经济基础。三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相对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来说是基础,而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四是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马克思通过对这两对矛盾的内在有机联系,完整地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在分析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后,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如何贯彻唯物主义的问题,把他的研究成果上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结论。马克思写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有三层:一是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一个运动着、发展着的过程;二是在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三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揭示社会革命根源,阐述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发展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结论:“两个决不会”原理。“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此外,对“两个必然”认识的深化,提出“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关于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序言》阐述了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基本原理,指出:“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可以说,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表现出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种对抗,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不仅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也创造着解决这一问题的物质基础,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锻造了掘墓人——革命的无产阶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通过学习《序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解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和说明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状况,并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相互适应时,社会就具有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当社会基本矛盾之间基本不适应时,社会就缺乏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解决基本矛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总体上是互相适应的,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动态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运动变化,生产关系总会部分地出现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的状况,因此改革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
通过学习《序言》“两个决不会”理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通过对《序言》的学习,特别是对“两个决不会”理论的学习,能够使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指导思想,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段发言把人的生命元素“钙”引入政治生活领域,高度概括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了信仰迷茫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理想信念对于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巨大作用。
我们要把“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结合起来,马克思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既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呢?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定阶段长期并存也具有意义。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下去。我们社会主义已经出现,就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通过学习《序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证明: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些社会存在也决定着我们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
从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出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地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经历一个长期、艰苦、复杂和曲折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应当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如何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在保持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进行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我们应当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
通过《序言》本身马克思不怕困难险阻、诚实探讨的科学研究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学习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和精神,除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的困难、磨难和最终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外,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诚实态度也值得我们永恒追随。从《序言》中可以看出该书的产生是马克思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是他不怕困难险阻、勇登科学高峰的结果。《序言》以但丁《神曲》的几句诗作为结束,是马克思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坚强意志的体现。从一滴水里看到大海的光芒,从一篇文章里体现出了这样一个马克思:立场坚定、态度严肃、精神坚韧。马克思研究经济学,不怕困难险阻,克服种种困难,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也将经历一个长期、艰苦、复杂和曲折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