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荀,岳仁宋,陈源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3.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老年糖尿病(Elderly Diabetes Mellitus,EDM)是指老年期起病或青壮年起病延续至老年期的糖尿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本病患病率激增,给全球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2-3]。从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全球65~99岁的糖尿病患者有1.356亿,预计到2045年将达到2.762亿[4]。我国将≥60岁定义为老年人口,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而其中20%以上的老年人都将是糖尿病患者[5]。相较于年轻人,老年糖尿病患者不仅治疗达标率低,还易合并其他慢病,临床疗效差,防控形势更加严峻[6]。中医学历来强调“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在具有复杂病理特征的老年性疾病诊疗上具有独特优势。
张发荣教授系首届全国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60年,尤擅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张教授抓住老年群体“肾元亏损”的体质特点以及糖尿病“久病入络”的病变特征,基于平调阴阳、扶正祛邪的思想,以益肾、和络为治疗大法,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张教授运用益肾和络法辨治老年糖尿病的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糖尿病,古称消渴,《素问·奇病论》认为其因“内热”“中满”而起,刘完素、张子和等亦多从“火热”论治[7-8]。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多病程较长、正气已亏,因正邪剧烈交争所形成的火热征象已逐渐缓解,而腰膝酸软、神疲力亏、口干肤燥等气阴亏损的病理特征常更突出。从病位角度来看,老年患者具有“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9]的生理基础,加之“肾者水也”[9]“肾苦燥”[9],易被消渴之热所伤,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肾之气阴渐亏、阴阳失调的病机特点。
同时,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生理状态下,人体之络脉可“渗灌诸节”[9],为四肢百骸输送气血。然消渴日久,耗气伤津,老年人虽正气渐亏、火热渐退,但也常呈现出“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的状态。正所谓津血同源、津亏则血行不利,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滞成瘀,再加之老年患者脾、肾之气化减弱,极易酿痰生湿,久之痰瘀互结、停蓄脉络、生浊成毒、变证丛生。糖尿病极易并发的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脑病、足病、痴呆以及脑卒中等,无不与络脉受损密切相关。吴以岭院士[10]以“气络学说”认识“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仝小林院士[11]以“糖络病”学说指导糖尿病的治疗,均是将“络”作为核心关注点,而对老年患者来说,络脉呈现出正虚邪盛、易损难复的特点,更应作为预防及治疗的关键。基于上述分析,张教授认为:以气阴为主的肾元渐亏为本病病机之本,脉络失和为其传变之因,治疗当兼顾标本,益肾、和络同施。
鉴于“肾元亏虚”的病机特点,张教授常将“益肾”作为基础性治疗,其临证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四点[12]。
2.1.1 养阴为基础
随着人体逐渐衰老,肾中阴阳水平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由于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特点,肾脏常表现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趋势。在补益肾阴的过程中,张教授认为当与渗利同施,以防补而滞涩,可借鉴六味地黄丸的配伍方式;可于阳中求阴,以求阴阳互济,如参照左归丸的处方思路;此外,亦需考虑老年患者的脾胃运化能力,不可过用滋腻质厚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
2.1.2 补阳需审慎
即使是患者年事已高,阳虚之象明显,亦不可用大剂刚猛补阳之品振奋阳气。缘肾水已衰,难以制阳,稍一不慎,则会酿成络瘀脉损、热引肝风、肾阴耗竭等危重病变。张教授强调:补阳之法,可于阴中求阳,既可佐药物之偏,又能使阳气生化有源,如右归丸之类;亦可与小剂清热剂同施,以防温热之品引动相火之弊,如二仙汤之类;另外,可从补气、固涩等多角度加味配伍,既避免单一温阳法带来的较大副作用,又使疗效倍增,如人参、黄芪、灵芝、金樱子、牡蛎等。
2.1.3 化气乃根本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女子七、男子八的天数之变的内在因素为“肾气实”“肾气盛”“肾气平均”“肾气衰”等,能否恢复老年患者自身的肾脏气化功能,直接决定着疾病的预后转归,为养阴、补阳、填精等法的根本目的。为促进肾脏气化,张教授推崇肾气丸的配伍思想,纳少量桂、附于滋阴剂中,取微微生火之意,达“少火生气”之效;也强调以泄为补,若痰湿、瘀血、浊毒之邪痹阻脉络,肾气不得蒸腾,非先祛邪不能扶正气。
2.1.4 填精莫强求
老年糖尿病患者虽大多伴有腰腿不便、痴呆善忘、发白齿落等肾精亏虚之症,但张教授不推荐强行补益肾精,以试图延缓衰老进程,而是强调在顺应这一变化的同时,以药物调平阴阳,增强气化之功、使精自生。另外,填精之品大多滋腻质重,会增加老年患者脾胃负担,需在准确辨证基础上择机使用。
和络,其目的是祛除可能导致血络滞涩、瘀闭、损伤的病理因素,其本质是在辨证基础上扶正祛邪,通过调整寒热、气血、精浊间的关系,使络脉通利、阴阳重归平衡。对于本病而言,热、瘀、虚又是导致络脉失和的常见病机。
2.2.1 清热保津以护络
张教授认为,润燥清热、坚阴保津对于血脉通利至关重要。处方用药先需辨明火源。若症见口燥咽干、皮肤干痒,其热在肺,常以泻白散合生脉饮或玉泉丸为基础方;症见消谷善饥、食则汗出,其热在胃,常以白虎汤或玉女煎为基础方;症见大便干结、舌苔黄腻,其热在肠,常以葛根芩连汤合增液汤为基础方。另外,有五心烦热、夜间渴甚、舌红少苔者,乃热入血络,需以生地黄、赤芍、玄参、丹皮凉血清热。需注意,清热之品多伤脾,当中病即止;亦可适当加入桑枝、丝瓜络、忍冬藤等引诸药入络,以增清热护络之功。
2.2.2 活血化浊以通络
张教授认为,络脉以通利为用,瘀血的消长变化是糖尿病病情演变的关键,应及早进行干预。血络不畅、气血精微周流受阻,日久则生痰浊;浊瘀凝滞血络、阻痹气血运行,导致恶性循环。对于瘀浊之邪,张教授常以“对药”治之:如桃仁、红花;丹参、三七;乳香、没药;全蝎、蜈蚣;水蛭、九香虫等;同时,常合用荷叶、藿香;生大黄、决明子,以奏升清降浊之功。张教授强调整体思维的重要性,不赞成一概使用活血化浊之品。如灵活运用清血热、调脾胃、益阴津、助肾气等法,清除瘀浊形成的必备条件、恢复气血流通的外部环境。
2.2.3 运脾益气以复络
脾气对于周身血络亦至关重要,首先,络脉受气血滋养,而气血生化于脾;其次,脾统血,可防血络因瘀致损、或活血药破血之弊;另外,药力能否透达血络亦靠脾气推动、布散。老年患者脾气多虚,脾恶湿,脾虚则湿盛,张教授临床中常以泄为补、祛湿运中。若症见腹型肥胖、嗜食肥甘、胸闷头昏、舌苔厚腻,多缘脾虚胃热、湿浊相合,当醒脾化湿、消食导滞,常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藿香、佩兰、草果、豆蔻以祛浊避秽,加鸡内金、炒麦芽、山楂、酒大黄以健胃通腑;若症见周身困重、食欲不振、小便清长、舌淡胖大,多因脾阳亏虚、水湿内生,当温、利并举,常在白附片、生晒参、苍术、白术等基础上合用五苓散,以达温阳利水之功。此外,若患者已有中风后遗症等“因虚致瘀”之象,常重用生黄芪、生晒参,以大补中焦脾胃,以复血络元气。
患者,男,76岁,2018-04-19初诊。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0 a,右上肢麻木1+月。目前口服西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未规范监测血糖,诊室随机血糖:13.2 mmol/L,小便常规:尿蛋白(+)。刻下症见:神疲乏力、动则尤甚,口渴喜饮,夜尿频多,大便偏干,皮肤干燥,时觉耳鸣、听力下降。1余月前,自觉右手麻木不仁,偶有针刺感,后延至上肢,入夜尤甚,头颅CT排除颅内病变。舌质暗红、舌下络脉迂曲,少苔、根部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①2型糖尿病,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①消渴,②痹症。证属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方以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 15 g,茯苓15 g,泽泻15 g,牡丹皮10 g,黄精15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木瓜15 g,桑枝15 g,姜黄15 g,鸡血藤30 g,生黄芪30 g,金樱子30 g。12剂,1剂/d,水煎服。并嘱增加降糖西药剂量,规范监测血糖,进一步检查尿蛋白问题。
2018-05-03二诊,自诉血糖控制良好(空腹6~7 mmol/L,餐后2小时10 mmol/L左右),精力不济及耳鸣等症较前明显好转,右手及上肢麻木亦有所减轻,然口渴喜饮、夜尿频多、大便干结、皮肤干燥之症同前。考虑到本病应长期治疗,故在初诊方的基础上,处以膏方继续调理。处方: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泽泻15 g,牡丹皮10 g,黄精15 g,黄芪15 g,人参15 g,葛根15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广藿香15 g,豆蔻15 g,炒鸡内金15 g,白茅根20 g,金钱草20 g,川牛膝15 g,木瓜15 g,乳香10 g,没药10 g,荔枝核15 g,三七粉10 g,阿胶10 g。诸药制膏,木糖醇收膏,共90小袋,3袋/d。
其后患者规律复诊,并坚持服用膏方3月余,血糖情况得到进一步好转(空腹5~6 mmol/L,餐后2小时8~9 mmol/L),精力明显好转,肢体麻木之症大减,口干肤燥便结等症亦有明显改观。
按语:本案患者年过古稀,虽服用降糖西药,然血糖控制不佳,由于经络脏腑长期受“糖毒”的慢性侵扰,故已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肾脏损伤。从刻下症状来看,神疲乏力、动则尤甚,乃典型的正气亏虚之症;口渴喜饮、大便偏干、皮肤干燥,乃津液为燥热劫伤,不能濡润脏腑所致;夜尿频多,尿蛋白(+),皆是肾气亏耗、不能固涩津精之象,“肾开窍于耳”,故有时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近期出现的肢体麻木不仁、针刺感,后延至上肢、入夜尤甚等一系列症状,说明患者消渴日久、络脉已伤、瘀血郁阻其内,而血为阴邪、故入夜尤甚。在治疗上,当在益肾和络大法指导下,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张教授以六味地黄丸加生黄芪、黄精作为基础方,以求养阴益气、固本培元之效;姜黄、木瓜除能舒筋活络、治疗麻木外,还可化湿和中、祛化痰浊,可谓一举两得;桑枝、鸡血藤可入于四肢经络,起到通络化瘀之效,是治疗神经病变的要药;桑白皮、地骨皮清解虚热,用以治疗干、渴等症;再填金樱子固涩肾气,改善夜尿频多、蛋白溢泄之候。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和络之功。
以膏方治疗消渴病是张教授的用药特色之一,他主张成方合用,以达阴阳平调、消补皆顾的治疗目的[13]。张教授认为,膏方不仅可作补剂,在祛邪上亦有优势:制备简单(本院可提供成品)利于患者坚持;以膏调药,可缓释药性,降低不良反应。在二诊中,患者精力不济、耳鸣、肢体麻木等症虽有改善,但肾亏络损的核心病机并未纠正,且兼口渴喜饮、夜尿频多等肾之气阴亏耗之象,故膏方仍以六味地黄丸加黄精、黄芪、人参为基础方;膏方之性缓,故可于处方中加强活血泄浊之力,如酌添川牛膝、乳香、没药、三七粉、白茅根、金钱草等药;此外,膏方滋腻且多长期服用,胃气的调理至关重要,故方剂中增加了芳香开胃的广藿香、豆蔻、炒鸡内金、荔枝核等。最后以阿胶赋形、木糖醇收膏,在不影响血糖的情况下还增强了补阴之功。全方用药平和、攻补兼施,有效改善了肾虚邪盛的病理状态,故能取效。除膏方外,张教授亦推荐“药食同源”的治疗理念,如以胡桃肉、枸杞子、西洋参、三七粉等“益肾和络”,对糖尿病合并痴呆等多种并发症皆有防治作用。
张发荣教授从老年生理特点以及糖尿病的病变趋势出发,提出老年糖尿病“肾元亏损、脉络失和”的病机特点,以及“益肾和络”的治疗法则,为本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思路。其中,益肾非独补肾,乃平调阴阳、以助肾气升发;和络非独活血,乃多法并举,以令气血通达。临证处方,更需三因制宜,最终实现“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