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的经验与启示

2022-11-21 12:57常瑜洺彭华涛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荷兰深度融合

常瑜洺,彭华涛, 2

荷兰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的经验与启示

常瑜洺1,彭华涛1, 2

(1.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荷兰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究其原因,得益于其高校专创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的采用。在总结明确培养目标、重视师资建设、动态开发课程、扩大服务对象、建立实训基地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荷兰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的多重交叉性、受众多元性、学术依赖性、培养进阶性、跨越国界性、实践全面性等特点,从认识误区纠偏、学分制度改革、生态系统优化和政策体系改善等角度,指出荷兰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实践的借鉴意义。

荷兰经验;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

一、引言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多次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专创融合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专创融合是指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实践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专创深度融合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然而,目前高校的专创融合实践受教师专业知识、政策导向和实践平台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专创融合的模式设计未能梯度化[3−5]、学科交叉程度不深、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两张皮”[6−8]等问题仍然存在。

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荷兰仅有的13所大学中,有11所大学入围了全球前200强。荷兰高等教育在实现卓越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创业教育国家行动计划》等文件的颁布实施,荷兰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实践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呈现战略化、全球化、终身化、全民化和系统化的趋势[9]。荷兰诸多高校致力于革新课堂教学方法[10]、积极将创业技能培训纳入课程[11],搭建高校与政府、商业团体、社区以及不同组织的合作发展平台[12−13],其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在尝试剖析荷兰高等教育专创融合实践体系并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探求荷兰高校专创深度融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

二、荷兰高等教育专创融合的经验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荷兰以成为全球知识经济强国为发展目标,并将创新作为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因此,在荷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和支持。2012年,荷兰政府政策科学委员会在题为《迈向学习型经济》的报告中指出,要重视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融合问题以及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2016年,荷兰政府颁布的白皮书《荷兰创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创造—创新—创作”发展思路,确立了荷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思想。目前,荷兰高校将其教育目标从担当研究和教学的使命转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17]。

(二) 重视师资建设

荷兰高校注重师资建设,特别是注重提升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这是因为师资水平直接影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效果。只有兼具专业教学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才能跨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沟壑,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为例,该校的部分创业导师既是高校的专职老师,亦是飞利浦、恩智浦等公司的工程师与科学家,他们按照工作时间的分配比例分别在高校与企业中领取相应的报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可以帮助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向教学素材的快速转化,又可以促进创业教育内容与创业实践的精准对接。由此可见,创业导师在高校专创深度融合实践中扮演着连接知识、人才、创新与创业的角色。

(三) 动态开发课程

荷兰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环境的变化开发了不同的创业课程。荷兰诸多高校将创业相关课程动态地融入非商科学生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将相关课程教学融入于创业实践过程中。例如,INSEAD与Sorbonne大学合作提供商业基础证书(BFC)计划,该计划专门为来自科学、医学、人文、工程和法律等领域毕业的研究生而设计,为参与者提供了从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该计划的实施可以弥补研究生在学期间有关专业学习的欠缺或创业实践方面的不足,以支持参与者顺利实现职业过渡,帮助有抱负的毕业生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基于此目的,该计划在教学中相对强调“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金融类、财会类、市场类课程的实施。

(四) 扩大服务对象

荷兰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的服务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及校外创业人员。针对校外创业人员的专创深度融合除了具备基本教育功能外,还具有救助和帮扶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难民、失业人员等基层创业群体均有机会接受专创深度融合教育。当前,荷兰高校通过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活动来培养创业者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使创业者实现由“社会救助”向“自立自助”转变。例如,2010年荷兰在瓦赫宁根大学设立了“开启生命”加速器总部,以支持创新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创建。该平台每年开展两次“开启生命”选拔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遴选符合条件的创业型人才,并为其提供为期12周的培训并免费配备专业的创业导师。对于在校学生,该机构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及全过程的指导咨询。

(五) 建设实训基地

专创深度融合的载体与形式不局限于课堂,“干中学、赛中学、创中学”等学习形式赋予专创融合更多的平台与情景因素。例如,Erasmus创业中心主导的专创融合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组织了100多家新创公司共同建设创业基地,举办各类活动,吸引了超过30 000名的访客。创业基地帮助外界了解新创企业的起步和成长情况,并跟踪和研究迅速成长的公司扩大规模、发展壮大的详细情况。此外,特温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于1982年就设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校内教学与校外培训的有效合作;而INSEAD创业中心开设的互动性创业培训,使参与者从头学习创业经验,体验创办企业的全部程序,包括创意想法、建设团队、确认业务、寻找投资等内容。这项活动可以有效测试并激发创业者的创业潜力,推动创业行动的落实。

三、荷兰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的经验特征

(一) 专创深度融合的多重交叉性

荷兰高等教育的专创深度融合打破了学科边界,使创新与创业教育在理、工、经管等学科之间融通。荷兰高校的创业学院和创业研究中心是由多个学院一同发起成立的,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此外,学生的创业项目、师资和创业经费支持等已不再局限于某个高校、某一学科或某个企业,产教融合、校企交叉特征明显。荷兰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uncil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教育政策委员会(Education Policy Council)曾联合发布报告,呼吁高等教育机构和外部利益关联方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以促进知识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持续创新、转移与转化。例如,Erasmus创业中心是由鹿特丹大学的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与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Erasmus创业中心为荷兰各地多所大学的大学生讲授创业课程,每年资助超过10 000名学生使其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二) 专创深度融合的受众多元性

为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荷兰政府非常注重对创业者的后续培训。例如,从2006年起,荷兰政府专门面向创业者打造了“学会成长”项目(Mastering Growth Program),为创业者提供专业的企业管理技能培训。该项目打通培训机构与高校之间的联通协作,在优化培训课程质量的同时,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推动企业快速成长提供建议。“学会成长”项目的课程通常具有差异化、精准化的特点,会依据公司的发展规模和创业阶段,设计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得益于该项目的实施,荷兰专创教育的对象逐步扩大,不仅包括在校大学生中的潜在创业者,也涉及社会上的创业者和新创企业。

(三) 专创深度融合的学术依赖性

荷兰高等教育的专创深度融合主要依靠学科专业的发展基础,即依托高校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累,鼓励和推动高校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主动创业、服务创业。例如,INSEAD创业中心支持其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发现创业生长点并开设创业课程。又如,特温特大学技术与管理学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创立了“创业研究中心”,于2002年将其改组为荷兰知识密集创业研究所,将学术研究融入实践过程中。

(四) 专创深度融合的培养进阶性

荷兰高等教育的专创深度融合除了具有创业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还依据年级、专业,结合不同创业倾向为学生设计具有进阶特征的课程。例如,蒂尔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2020年9月开设了新的本科生课程“创业与商业创新”,该课程是讲授如何创办新企业和促进现有公司改革创新,并邀请政府和商界精英参与其中。“创业与商业创新”课程分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唤醒、发展和加速。具体来说,大一为唤醒阶段,主要向学生介绍企业家精神、公司创新创业策略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大二为发展阶段,其重点转向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学生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家精神的类型和内涵;大三为加速阶段,主要涉及国际互访交流、辅修课程修习及毕业项目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实操中运用所学的专创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

禾花四开,不少千金子、稗草已经高过了稻子半个头。蜜蜂和蝴蝶是欢快的,几只蝴蝶喜欢人的味道,一直跟在队伍的上头。

(五) 专创深度融合的跨国性

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与分别来自瑞士、德国、丹麦、巴黎和以色列的五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EVP创业计划结合六所大学的教学和创业资源,每年召集约25名参与者接受创业专业知识教育。EVP创业计划使参与者进入不同的教育环境,并帮助参与者在多个国家拓展业务。蒂尔堡大学的荷兰北布拉邦省创业研究中心每年都会以summer school的形式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创业教育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来自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由此可见,荷兰高等教育的专创深度融合具有典型的跨越国界的特征。

(六) 专创深度融合实践的全面性

荷兰高等教育的专创融合要求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创业产业对接与资本导入。荷兰的驻地企业家(EIR)计划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配置,使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投资者与MBA学生建立联系,利用实战模拟确定学生的创业主题。160多个EIR(以INSEAD校友为主)自愿分享他们的创业知识、针对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建议,甚至对感兴趣的创业活动直接进行投资。无论MBA学生是打算毕业后创建新企业,还是在学习期间加入现有企业工作,EIR计划均可以使其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帮助潜在创业者寻求更合适的出路,在合作过程中完善创业计划。由此可见,荷兰高等教育的专创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网络、产业网络与资本网络的有机综合,即由专家学者的知识支撑系统、企业家的产业支撑系统、金融资本家的资金支撑系统共同构筑的专创融合生态系统。

四、荷兰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专创深度融合的启示

(一) 认识误区纠偏

当前,中国高校的专创深度融合形式多样、载体多元,如建设创业学院培养创业管理专业型学生、经管学院开设创业管理辅修或试点专业、理工科专业要求选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等。中国高校在专创深度融合方面的丰富实践对于推动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存在的认识误区与偏差同样不容忽视。

第一,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存在断层。缺乏理论的实践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实践的理论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高校专创深度融合除基本的创业理论教学外,还需要结合平台基地特色、校友资源优势等,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适度前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诸多研究型大学的专创深度融合过程中,科研人员参与不够、师生同创效果不佳、技术成果转化不足等现象较为明显。专创深度融合需要重视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如何将市场化、工程化、产业化问题等融入创业实践中,实现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的无缝衔接。

第二,师资力量与教学要求存在差距。尽管国内诸多高校联合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以及教务处、团委、研究生院等诸多部门组建了创业学院,但就专创深度融合的有效性而言,师资力量与教学要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一般而言,从事专创深度融合相关工作的师资力量必须覆盖经管、产品、工艺、信息等专业领域,相应机构也必须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深度对接融合。但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来看,创业管理专业通常挂靠在工商管理专业名下,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及实践课程仍以商科师资为主。因此,需要在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加强横向的沟通衔接、纵向的资源配置,以确保专创深度融合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要求有效匹配。

(二) 学分制度改革

当前,中国诸多高校的学分制培养体系中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与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及实践课程的学分,比如商业计划书的撰写、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导入、创业模拟实验等。亦有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代表的诸多高校在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学科特色等探索各类创业管理试点班。与此同时,必须指出现行的学分制培养体系既不能满足专创深度融合对于跨专业、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更无法有效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的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学制要求等相关规定。基于此,有必要开展如下学分制改革:

第一,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以研代学、以赛代学或以创代学的方式折抵学分。对于论文发表或获奖、主持自主创新基金或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研究类项目的学生实行以研代学;对于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的国家级创业赛事以及大型龙头企业组织的企业级创业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实行以赛代学;对于大学期间注册公司且获得风险投资基金和良好财务绩效的学生实行以创代学。这类学生可将科研成果、比赛成绩或创业绩效折算为创业学、创业营销、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业融资等相关课程或选修课程的学分,对此类型课程可以申请免修。

第二,实行“冗余”学分制。针对本专业学有余力且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意愿的学生实行“冗余”学分制。区别于辅修专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选修创业相关的理论、实验及实践课程,总学分可以考虑控制在本专业总学分的1.5~1.8倍之间。在取得成绩并达到相应标准后授予创业管理专业第二学士学位。

第三,实行“梯级”学分制。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依据学生兴趣与能力实行学分梯度进阶。在当前大类招生后专业分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分类分流培养,如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创新创业专业方向课程。此外,亦可考虑依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内容层次性、学分差异化、授课方式定制化的课程,实行不断进阶的培养模式及考核标准。对于选择“梯级”学分制的学生,以创业试点班或基地班为载体、以科学合理的退出机制为保障,打通学生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的协同通道,赛马而不相马,实行能力逐步进阶、有序滚动淘汰。

(三) 生态系统优化

创业生态系统对高校专创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高校专创深度融合必须构建具有自稳定、自适应、自调整特征的创业生态系统。鉴于此,对于当前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建议如下:

第一,促进专创深度融合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首先,内容的多样性。优秀校友的成功创业故事、参赛获奖项目、创业领域经典案例以及MBA学员的现身说法等,都可以成为活生生、可追溯、可跟踪、可更新的素材。其次,载体的多样性。高校自身拥有的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孵化器、产业园等,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的各类研究院及工程中心,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立的案例分析室、创新工作坊、内创基地、硕博士工作室、院士工作站等,均可成为专创深度融合的重要实习、实验、实训与实践平台。最后,形式的多样性。拥有技术成果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师生同创、学生创业团队自主进行的合伙创业、在校学生入驻龙头企业孵化器或创客实验室进行的内部创业、依托校外研究院开展的飞地创业、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的专业学术创业等,均是专创深度融合的形式多样化体现。

第二,强化专创深度融合的嵌入性。首先,专创深度融合必须嵌入区域产业经济中,唯此专创深度融合不可或缺的创业导师、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群体等要素才能得以有效集成。其次,专创深度融合必须嵌入高校特定的知识创造、转移与扩散的网络中,即专创深度融合教育需要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进行知识创造,随后将知识转化应用于孵化器等各类载体。最后,专创深度融合必须嵌入学科中,以保证理工经管等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交叉融合。

第三,提升专创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开放性。首先,专创深度融合涉及的专业导师、校内外创业导师等师资的聘用,要采取动态遴选、优中选优、滚动淘汰的选拔方式。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库需实时更新,以满足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需求。其次,专创深度融合不仅是高校的活动,还需要积极对接校外科技平台、风险投资公司和龙头企业等,以确保知识、资金、技术、市场等生态要素资源有序流动,满足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最后,专创深度融合必须考虑其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检验问题以及创业管理专业的退出通道和机制的设置问题。根据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阶段性成果,设置相关专业学生的双轨制(包括返回原专业或继续深入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自由进入或灵活退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通道。

(四) 政策体系改善

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学生分别构成专创深度融合的教育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为推动三链的有效衔接,需对现行的专创深度融合相关政策提出优化思路如下:

第一,加强资金统筹力度。可申请的资金支持渠道丰富,包括教育部的实验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校友捐赠等。基于此,加强对多渠道资金的统筹力度,打造专创深度融合的资金池,形成资金合力。同时,建立专创深度融合的资金匹配机制,保障资金的合理规划和使用,以实现精准有效地支持专创深度融合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完善培育专创深度融合的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计划所需的资金链。

第二,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创业实验班或试点班的优秀学生申请出国深造、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其申请门槛和比例等要求可以适当地降低与倾斜。辅导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高校教师进行职称评聘、岗位晋升时,需综合考虑其指导学生的创业业绩,包括是否获取国际国内高影响力的创业赛事奖项,学生创业企业是否获得国际国内知名风投基金的支持或是否获批“小巨人”“瞪羚企业”“单项冠军”等称号。

第三,支持开放灵活办学。相对于其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专创深度融合更强调“企业家进课堂”“第二课堂”“翻转课堂”以及“干中学”等教学模式。因此,为进一步推动专创深度融合,有必要开展更为开放、灵活的办学模式:包括进一步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开放共享课或“第二课堂”确保创业实践课时。与龙头企业联合办学,在训战结合、赛创结合中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及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灵活的学习时间、开放的场地、柔性的教学,实现专创深度融合的可持续推进。

五、结语

随着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植入高校教学课程,中国高校专创深度融合逐步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成绩。基于荷兰高等教育专创融合的经验特征,本文探讨了荷兰专创深度融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研究结论对于我国高校专创深度融合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未来中国高校的专创融合将对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彰显“双一流”学科和高校的优势与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创深度融合教育体系。

[1] 陈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11): 73−76.

[2] MATOS C, LIZOTE S A, TESTON S, et al.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s[J].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da UFSM, 2020, 13: 1551−1570.

[3] BÉCHARD J P, GRÉGOIRE 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revisited: The case of higher educ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5, 4(1): 22−43.

[4] 朱翠兰.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三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 1(3): 80−83.

[5] 周毅.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7): 93−95.

[6] 王志凤, 王桂花. 基于“专创融合”的专业课程重构研究——以“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5): 79−83.

[7] 姬忠莉, 吴烽, 李昆益. 基于“双向互融”的高职专创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J]. 教育与职业, 2020(10): 40−45.

[8] CHU J, JIANG R, ZHOU S J.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innovative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ngineering education[J]. Creative Education, 2019, 10(7): 1561−1572.

[9] 宣翠仙, 陈海荣, 王成福, 等.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6): 80−83.

[10] FLECK E, TECKCHANDANI A. Adopting an immersive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experiential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20, 19(1): 120−122.

[11] 张弛, 赵良伟, 李蔚佳.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多元价值、实施困境与模式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21(9): 50−56.

[12] 徐小洲, 倪好, 吴静超. 创业教育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业教育观念转型[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4): 92−97.

[13] VERDUIJN K, BERGLUND K. Pedagogical invention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19, 26(5): 973−988.

[14] MWASIAJI E, MAMBO S, MSE G S, et al. Conceptualizing non-cognitive attributes,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edagogical competencies and stem education outcome: an integrated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021: 1−15.

[15] WANG Q.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derserved communities[J]. Higher Education, 2020(2): 1−19.

[16] O’BRIEN E, M. COONEY T, BLENKER P. Expand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to under- represented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Public Policy, 2019, 8(3): 384−407.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Dutch higher education

CHANG Yuming1, PENG huatao1, 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2.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Netherlands ranks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which is due to the innovative model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clarify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dynamically developing courses, expanding service objects, and establishing training bas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intersections, audience diversity, academic dependence, advanced training, cross-border,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i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Dutch higher education. It points out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the Dutch experience to the practic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isunderstanding correction, credit system reform, ecosystem optimization and policy system improvement.

Dutch experience; higher education;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G647

A

1674-893X(2022)04−0152−07

2022-01-05;

2022-07-05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的模式、路径与政策研究”(W20210038)

常瑜洺,女,湖北钟祥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联系邮箱:1120105867@qq.com;彭华涛,男,湖北天门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创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

[编辑:游玉佩]

猜你喜欢
荷兰深度融合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凡·高
《融合》
破次元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荷兰咖啡吧里奇妙的“空中铁道”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