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郝峪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东南部大山深处,村内溪流淙淙,峰峦叠翠,林木繁茂,花果飘香,夏季平均气温在26 摄氏度以下,森林覆盖率85%以上,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十几年来,中郝峪村致力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摸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郝峪模式”,探索打造市场经济下的集体经济运作新模式,实行全村股份制发展和公司化运营管理,展现出新时代下新农村发展的年轻态和创新局面,带动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农村要发展,群众要致富,关键看支部。过去的中郝峪村,是当地有名的穷村、乱村。村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桃树、板栗等和外出打工获得。2003 年村里换届后,中郝峪村党支部一班人着眼改变这种状况,以发展经济、富裕村民为己任,推门入户征求意见,请专家、请“能人”指点迷津,最终确定了“靠山吃山、生态发展”的思路。随着城里人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催生了休闲乡村旅游的旺盛需求。该村抓住这个“商机”,决定依托山水林等生态资源和村里闲置房屋的基础资源,由村“两委”带头示范,引导村民开发“农家乐”,走乡村旅游、共同致富的路子。发展乡村旅游之前,该村负债8 万余元,而现在村集体实现年收入300多万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思路、致富路子确定后,该村着眼调动全体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三步走”引领发展。第一步,出政策。村“两委”筹集资金1 万余元,作为发展“农家乐”的扶持资金,承诺每发展1 户奖励2000 元,赚了归村民,赔了算村集体的。第二步,抓卫生。发展乡村旅游之初,村里到处是乱堆乱放的柴草、垃圾和随处可见的粪便,环境又脏又乱。为此,村“两委”一班人走街串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主动清理“三大堆”。第三步,带着干。坚持党员干部先行先试,引领带动5位村民发展“农家乐”,一年内就把前期投资全部收回并盈利,由此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跟进发展。截至目前,全村共有103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村民以经营“农家乐”和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向新型农民的转变。2020 年,中郝峪村全年接待消费游客25.6 万人,全村综合性收入达到3800 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5 万元。
把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是保证群众稳步增收的有效途径。为解决“农家乐”发展之初各业户之间为招揽客源而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等问题,该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公司化运作+单体承包+股民”的思路,创办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全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重点开发了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的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可同时容纳2000 人就餐,760 人住宿。所有游客接待及分配全部由公司统一安排,所有费用由公司统一收取,所有收入由公司公开账目。公司通过村民选出的评估小组,对所有涉及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村民可以拿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责任田、闲置房屋、山林等,经统一评定后入股,每年可收获福利、年底分红等。目前,经过三次扩股,全村360 名村民全部入股,公司股份从原来的600万元扩股到现在的2.1 亿元,村民变身为股民,实现了发展成果共享。
只有把群众关切的事紧紧抓在手上,才能真正凝聚群众共谋发展。为此,该村发挥党支部优化资源配置的政治优势,大力实施党建民生项目建设,每年拿出300 万元左右,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几年来,先后整修了8 公里生产路并安装护栏,对村主次干道进行了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监控器和音箱。实施街道治理和农厕改造工程,对村民住房进行了改造翻新。村里成立保洁队伍,设置分类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近年来更是坚持把村集体收入全部投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着力在吃、住、品、娱上下功夫,深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中郝峪乡村旅游品牌,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