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1 月20 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织的两院院士评选2020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揭晓,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团队“找到小麦‘癌症’克星”位列十大科技进展第5 位。“找到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金钥匙’,我们以实际行动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殷殷嘱托”,孔令让自豪地说道。
孔令让来自山东菏泽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心怀改变农业生产落后面貌的理想,1981 年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后,就定下了读研究生的目标。读研期间,孔令让便瞄准了发掘小麦近缘植物携带的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优异基因,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的研究方向。博士毕业后,为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孔令让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工作。在美国的8 年间,他申请到了5 项美国农业部课题,其中3 项与赤霉病防治和育种相关。2008 年4 月,孔令让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母校工作,同年被遴选为山东省“小麦分子育种学”岗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担任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小麦赤霉病是威胁世界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难题,被称为小麦“癌症”。孔令让团队历经抗赤霉病基因初定位、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等长期探索,最终成功将Fhb7 抗病基因转移至栽培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抗性和应用价值;2020 年5 月,团队完成Fhb7 基因的克隆并对其抗病遗传及分子机制进行了解析。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一重要学术突破,这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首篇《Science》文章,也是我国小麦重要功能基因研究领域首篇CNS 三大主刊文章。
成果发表后,邓兴旺院士、程顺和院士、康振生院士等国际权威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袁隆平院士认为,Fhb7 基因是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其发现和抗病机制解析对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为产业提质增效、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孔令让为之矢志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十几年来,他率领团队培育小麦新品种26 个,研究集成小麦栽培生产技术11 项。其中,选育的携带Fhb7 基因的多个小麦新品系已经进入国家和多个省的区域试验,同时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预计每年可以减少约250 万吨产量损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50 亿元,将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方案。
作为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成员,孔令让长期奋战在小麦生产和脱贫攻坚第一线,在山东省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0 余处,开展技术培训100 余次,培训农技人员2 万余人,发放技术资料1500 余份,达到科技扶贫与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效果,为贫困村开辟了一条条越走越宽阔的科技致富之路。
孔令让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事业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他人。他积极鼓励学生学农爱农、立志为农,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中,他是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深受学生喜爱,曾多次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最美教师、学生喜爱的十大优秀教师等,2020年获评“齐鲁最美教师”。
他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定期为青年教师、研究生讲党课,带领专家深入三农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引导教师科研选题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结合起来,注重培养教师“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十年磨剑”的科研品质和“集智攻关”的协同精神。带领团队先后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委组织部“干事创业好团队”等称号;学院党委获批全国首批党建双创标杆院系试点单位,1 个支部获批全国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 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1 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