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维度

2022-11-21 12:56李林英
关键词:立德领域理念

李林英,卢 鑫

(1.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就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目前,学界已经从诸多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进行解读,形成许多颇具启发意义的学术观点,但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维度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这种价值维度研究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人类社会具有“自我改变”和“环境的变化”[2]500相统一的特征。“环境的改变”遵循科学规律,“自我改变”指向人的“主体方面”[2]499,包含人类社会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价值维度研究主要关注“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3]204,既符合人类主体的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客体的发展规律。因此,从高等教育“科学规律”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角度出发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领导:高等教育的价值保障

受全球化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在建立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时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治理成果,依靠个人自由选择完成高等教育治理,无形中使得治理体系受到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并且认为这一价值理念的植入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表面上虽然符合“科学理性”的要求,但是其也具有内在性的矛盾并且逐渐会在治理体系中演化出“反科学”和“反效率”的社会因素,最终演化为系统性的治理危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丰富革命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通过发挥政党的作用来矫正现代治理体系缺陷的治理路径。目前,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也出现“学术资本主义”问题,并且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产生抑制作用。在此意义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好“党的全面领导”的作用,将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植入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进而克服资本主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固有矛盾和局限尤为关键。“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4]。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强化高等教育统筹性”三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植入到中国高等教育各领域和各层面的治理体系中。受到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价值思潮的影响,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在价值理念的建设上,出现“淡化政党”色彩的问题,并且认为其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思路。然而,这种所谓“客观中立”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实质上是资本主义色彩价值观念的具体展现,导致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遇到的现实困境。为避免中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出现西方大学办学中出现的“学术资本主义”问题,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保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为此需要深化以下工作:首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的指导作用,即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植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5]等领域,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更加符合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规律;其次,坚持并完善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业已形成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要求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级党委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从制度层面保障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能够植入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并发挥作用,要求把“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以及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和“研究教育”[6],确保中国高等教育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二,坚持党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导,通过“教育扶贫”等体现社会主义理念的方案解决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不公”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7]。“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8]。高等教育“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9]100,发挥高等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功能。首先,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受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社会发展的不公平问题。“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10]。“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5]。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教育脱贫”纳入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11],促使高等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充分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民性”维度。其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在社会领域的覆盖范围。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信息技术在贫困地区的运用尚未达到广泛和充分的程度,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实现。“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12],包括发展网络课程、线上教育和“公开课”等,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公平问题。

第三,坚持党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导,提升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统筹协调性。提升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质量需要政府、教师和学生等诸多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缺乏统一领导的作用下,不同治理主体由于在“认识能力”和“物质利益”等层面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形成发展的共识。坚持党对于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3]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目标,围绕这一价值目标完善与中国高等教育相关领域治理体系的建设;其次,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价值观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将“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14],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立场坚定政治过硬的优秀人才基础;最后,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人才培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发展容易出现片面化和局部化的问题。学界关于“学术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导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出现“消费主义盛行”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是克服资本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弊端的重要治理方式,由此引导青年人“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15]。

二、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价值旨归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高频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历次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会议中都有所体现,并且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渠道”落实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在该重要论述中,“立德树人”被视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根本任务”。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而且与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价值理念缺乏和混乱等问题具有高度相关性。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潮的价值理念深入部分国家高等教育领域,促使全球高等教育受到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观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导致各领域发展偏离其本质。相关研究也得出类似的观点,尤其认为其导致现代性使得高等教育深受功利主义影响,进而出现对学生道德义务教育弱化的倾向[16]。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工作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6],促进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形成能够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体系,为中国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要将“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6],足见这一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有其独特的时代历史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就已经传导到大学人才培养领域,进而出现部分学者所指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人才培养层面的问题。新时代以来,中国不断强化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力度,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精神“缺钙”“软骨病”[17]等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教育出现弱化和淡化的问题。在此意义上,突出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的属性,强化其人才培养的能力,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力点之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8]。足见“立德树人”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与中国当前面临的复杂国内外发展局面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德”的力量作为支撑,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在诸多关键领域攻坚克难,需通过立德树人的工作为全社会注入充足的精神力量。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9],在向高等教育体系植入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历次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给予了很大关注,而且在2019年3月18日与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座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上好思政课”不仅是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而且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于高等教育如何从课程内容、教师队伍等方面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提出系列重要指示,提出包括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9]、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以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9]在内的要求,为新时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而扩大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影响范围。

第三,发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完善和发展“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开发并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高等教育体系的“全过程育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中大众化的部分”[20],由此使得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冲突。受全球化、市场化理念的影响,后者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更多关注,也在无形中使得高等教育资源更多倾向专业教育。而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弱化的倾向[21],无形中弱化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为了避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不平衡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22]。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潜能,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提升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强化中国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水平。

三、立足国情:高等教育的价值评价

为了推进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先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和苏联的办学模式,有的地方和高校甚至照抄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与评价体系”[23]83。中国高等教育在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上,受到西方国家价值理念的影响。这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国际化水平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出现没有“扎根中国大地”和“立足自身国情”[23]83问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在于,中国高等教育建立的评价体系未充分考虑中国发展实际。受到国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主流评价体系更多依赖数量化的评价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数字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使得人们过分依赖于表面现象进行决策,进而导致本领域的发展偏离本质。由于涉及高等教育“指挥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出了诸多论述,并提出“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24],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评价体系如何形成中国特色提供了根本遵循,进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

第一,“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25],建立平衡“中国特色”和“世界主流”的高等教育评价导向。不仅保持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层次的一致性,又能兼顾中国大学的发展实际。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根据市场化的需求而形成以“效率最大”为主的评价体系,具体运用诸多量化指标来实现对大学的评价,并发展为世界主流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无形中导致评价体系具有科学伪装下、实用理性的价值导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理性”价值观的植入导致各领域的发展偏离本质。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这一问题便具体化为“五唯”问题[26]。对此,“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27],但也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于中国的发展需要。具体地,着重“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6],通过植入能够反映中国发展实际的“指标”,通过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植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强化高等教育领域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第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8],“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1],重视教师发展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性。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使得对于“教师评价体系”建设成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提出四点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1]等,强调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而且要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解,为形成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29]。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中,不仅注重对于专业能力的评价,而且会强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这既是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也为中国形成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师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价值方向的指引。

第三,目前大学生评价体系存在“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30]472的问题,需要基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建立大学生的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往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评价体系适应于社会分工体系,其评价导向上注重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表现,加之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重视,无形中忽视了对于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等“非专业”领域评价体系的建设。为了解决相关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不仅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改变“以考试成绩评学生”[9]167占主要地位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评价体系需要变革,主要在于平衡“专业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不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更加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人才。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体,而三个价值维度也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实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及这两个领域工作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政治保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以来追求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方向,其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坚持党对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变革的重要动因;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为“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制度保障,以期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从“价值保障”“价值旨归”和“价值评价”这三个价值维度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一方面积极地吸收和保留现代高等教育的优势,保持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框架;另一方面,通过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及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等方式,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植入高等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猜你喜欢
立德领域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