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鹏,徐 理
(新余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十次在不同的重要讲话和重要场合中强调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深刻阐发了 “四史”学习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基本逻辑。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四史”学习教育是高校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对在全国高校师生和全社会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作了进一步安排部署。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加强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既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需求。
“四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新时代对大学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守正创新,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孕育于中华民族史学传统,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文化源泉。
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历史问题高度重视,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马克思对历史科学的兴趣和追求贯穿其毕生的研究生涯,认为自己所学的法学专业只是“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1]。通过对早期古希腊罗马史到近代欧洲史和世界史的研究,马克思从纷繁芜杂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找到发展的主线和趋势,发现两大历史规律,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恩格斯指出:“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2]他认为群众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驳斥了唯心主义嘲弄历史、杜撰天国史的错误行为,并且从原始社会史、基督教史、德国农民运动史研究中寻找历史答案,为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列宁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善于学习、研究和运用历史,指出历史具有深化认识、经验教导和预察未来的功能。他认为,工人革命应当“以详细研究俄国历史和现实为基础”[3],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和解决革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革命斗争策略。他驳斥了俄国民粹派理论忽视历史、只重情绪的错误观点,同时,他认为要透彻说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就“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历史”[3]。他从法国巴黎公社起义和俄国1905年革命历史中寻找答案,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俄国无产阶级专政获得历史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科学的论述,生成了大学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源泉。大学生通过“四史”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4]。
在百年征程中,党的伟大之处不仅体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就上,也表现在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找启迪和汲取智慧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过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5]23-24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来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作出系统总结,为召开党的七大创造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充分条件,统一了全党思想,凝聚了全党力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面临社会建设的艰巨任务,加之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党注重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认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5]103他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指明了社会主义事业和全党工作前进的方向。江泽民指出总结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可以长久地教育、激励今人和后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干得更好。”[5]131胡锦涛指出,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更应该加强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了解国情、了解规律、了解大势,才能“增强历史的主动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5]14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习“四史”上升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的战略高度。加强“四史”学习,不是为了躺在过去的历史功劳簿上自我陶醉,而是为了启迪思想、武装知识、提高本领,正确认识党情和国情,探究历史规律,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6]。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自信和担当。
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研究和借鉴历史,展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中国古代高度重视治史,正如唐代刘知几所述:“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7]《诗经·大雅·荡》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告诫商朝应该吸取夏朝的历史教训;先秦时期,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的传统,《尚书》《春秋》《国语》等记录了大量的历史叙事;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在上古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三千多年历史演进中见盛观衰,总结历史成败兴盛的经验教训;唐代《贞观政要》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指出以历史为教训,能够知道朝代兴亡更替的规律,在历史中寻找治国安邦的启示;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强调把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南宋史学家吕祖谦称“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如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8],认为通过学习历史,在具体历史环境中分析问题,能够锻炼处世应变的能力,对个人的学问和知识都大有益处。因此,新时代对大学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华民族史学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大学生处于“三观”树立的拔节孕穗期,尤其需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能够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对筑牢理想信念、树立正确历史观、汲取历史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精神寄托之柱和奋斗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9]作为意志行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会凭空产生和轻而易举坚守。“理想信念是在历史、政治和文化三大因素的作用下生成的”[10]。从社会发展维度来看,历史因素在理想信念的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想信念在历史坐标中培育,才会产生更加深厚的认知力量。“四史”充分展现了党的拼搏奋斗历程、新中国由弱变强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蕴含着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丰富元素,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科书。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艰辛与辉煌的时空对比中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在思想根源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通过学习“四史”,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广阔发展舞台和强大的前进定力,坚定道路自信;通过学习“四史”,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坚定理论自信;通过学习“四史”,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坚定制度自信;通过学习“四史”,深刻认识到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锻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坚定了文化自信。
当前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受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隐秘地使用暗度陈仓、断章取义、重复炒作等手段,编造和散布虚假的历史信息,以极端、消极、片面的历史叙事抹黑党史人物,否定党的革命史,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混淆历史事实,割裂历史的纽带,与“四史”史实及人民对党和祖国的感情、认知背道而驰。大学生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中容易失去方向和动力,导致其历史认知不清晰、选择迷茫、信仰动摇。这挑战了现有的青年历史教育格局,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1]“四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史料选择上做到真实、准确,坚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是辨明和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歪曲观点的绝佳清醒剂。通过“四史”教育,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厘清“四史”发展的脉络,帮助大学生在大历史格局中把握历史的主流和主线,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充分利用影像、文字、书籍等珍贵史料,还原历史事件,再现历史过程,识别历史虚无主义的具象样态和存在方式,用史实和事实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
培养人、塑造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大学生正处于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阶段,需要知行的良性互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就是把“四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宏观层面上,“四史”蕴藏着深刻的建构力量,将大学生置身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历史格局中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四史”所建构的历史视野让大学生看到党和国家的伟大成就,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整体脉络,看到人民利益的前进方向,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化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历史视野催发历史使命感,将个人命运、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微观层面上,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他们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品格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激起大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和先进榜样的事迹中继承爱国奋斗基因。从“四史”教育中,引导大学生立大志,肩负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做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明大德,胸怀爱国之心,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成大才,扎实打好学业基础,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增强本领;担大任,敢担当、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攻坚克难,立足基层岗位建功立业。
大学生“四史”教育是一个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化过程,既需要丰富教育内容供给,又需要创新教育形式,同时要加强教育实践,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坚定信念、增加信心、砥砺品质的教育效果。
知为行之始。大学生获取“四史”知识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知识的摄取,就没有学生对“四史”的感知和对历史思维的建构。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因此,在开展“四史”教育时,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将“四史”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中。首先,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上的内在契合性,以丰富史实增加课程厚度,以历史规律提升课程深度,以伟大成就增强课程感染力。要对标课程要点,挖掘“四史”资源中的典型素材和生动案例,整合思政课中的教学内容,推动“四史”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有史、有料、有魂。以历史时间为主线,以历史规律为主旨,将“四史”的宏大叙事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微小叙事相结合,在讨论、对比中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学史明道、知责、立志。其次,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特点,探寻贴合“四史”教育思政资源的“触点”,将“四史”教育巧妙融入各类课程,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建立专业知识与“四史”的链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启思想、悟道理的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四史”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四史”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进行。”[12]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既需要发挥线上网络话语表达体系的先天优势,也需要依托线下的组织体系和动员优势,丰富教育载体,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四史”学习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对“四史”的学习兴趣。在线上,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图文视频资料,通过短视频、音乐、音乐、表情包等方式,优化“四史”内容呈现手段,以学生喜爱的方式生动展现“四史”知识和革命故事,扩大学习的覆盖面;依托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B站等平台,精心设计“四史”微视频,开展微宣讲和微党课,让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学习“四史”知识;通过举办网上纪念、VR体验、云游等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四史”场景,在现代技术中唤醒历史记忆,深化情感体验,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在线下,可以充分发挥组织化优势,采取走下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用好、用活“四史”教育。一方面,积极开展党团课、主题班会、理论宣讲等活动,将“四史”教育资源下沉到支部、班级、宿舍,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传得开的方式讲好“四史”,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在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专家学者、革命英雄等榜样人物进校园,把“四史”讲清楚,增强教育说服力,让学生在讲座、宣讲活动中掌握最新理论成果,营造出轻松自主、交互体验的良性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行是知之成。“四史”教育不仅要加强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吸引力,更要在校内外提高“四史”教育的实践性与影响力。在校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四史”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四史”主题教育活动,如仪式教育、征文比赛、文艺作品创作、歌曲比赛、辩论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让“四史”融入学生的生活,巩固“四史”教育的效果。在校外,可以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革命路线等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走读、参观革命遗迹、瞻仰革命文物,在实景实境中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让学生生动、鲜活、深刻地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脉络、掌握历史事实、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走访、观摩、采访、宣讲等形式,感悟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让“四史”可感可知、可亲可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引导学生在行走中体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党情、国情和世情,自觉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学生投身强国伟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