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思政引导下讲好中医儿科学开学第一课的探索*

2022-11-21 11:34于文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儿科学儿科小儿

刘 岩 崔 霞 张 雯 于文静 钮 妍 王 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北京 100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中医儿科学属于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不仅是中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欲从事儿科专业的学生的启蒙课程。因而,上好第一课,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人文情怀,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欲为儿科医生的热情,意义重大。以下是“儿科学基础”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及内容。

1 基于教学目标进行思政总设计

中医儿科学的“开学第一课”讲的是总论部分,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简史、小儿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病理特点,以陈述性的、常识性的内容为主,容易渗透思政内容。这部分课程既要介绍儿科课程的全貌、特点,又要完成儿科基础知识的讲解。因此,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能力和基础,做好全程设计,使讲课有的放矢。生动、深入的讲解为中医儿科学奠定一个良好开端。在内容设计上,充分利用课程的知识要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使思政元素和授课目标有机结合。本次课知识层面,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各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著作。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悉小儿年龄分期方法及特点,掌握生理常数及其意义;在掌握小儿的生理常数的基础上结合既往所学的诊断学四诊内容,说出小儿四诊特点;熟悉儿科治疗用药特点及常用方法,了解常用的外治方法,并可以进行初步操作。基于上述层面的要求,在授课和设计思政内容时,就要提出以下能力层面的目标:通过各年代历史人物及其学术贡献的介绍,激发学生读经典的兴趣,自学儿童保健的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病因、四诊概要,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观察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通过对小儿年龄分期特点及生理常数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通过外治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知识的教授、思政内容的传递,实现情感层面的目标,如结合课程特点,紧扣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有今后作为医者的责任和担当。结合我国“儿科医生荒”的问题,强调儿科因其服务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儿童,年龄小、难以叙述自身不适且治疗依从性差等,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儿科医生更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见微知著的观察能力、良好的人文修养、较高的医患沟通能力。在课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突出“全人健康理念”,强调儿童时期健康对成人健康的重要性,以展现儿科大夫的职业风貌,启发学生热爱、重视儿科专业,树立学好中医儿科的信心。并利用思维导图形成思政地图[3]呈现出来。

2 思政设计体现课程特点

2.1 课程导入部分 首先,以对“儿”字的解读来导入本节课程。围绕“兒”这个繁体字,引用《说文解字》中的说法,“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联系从小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提出全生命周期意义、大健康与儿童健康的关系,运用多媒体动画呈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生动具体。进而引出中医儿科学的大概念,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次,结合医学古籍讲解,《幼科发挥》记载:“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强调儿科的特点、对从医者的要求。最后,围绕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展现疫情下儿科的工作场景以及授课老师的工作状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领悟医者的职业精神,即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从课程的内涵及外延角度出发导入这门课,从3个层面展开,使中医儿科学立体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2.2 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部分 小儿年龄分期为7个阶段,要牢记每个阶段的年龄界限和生理特点,进而判断小儿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结合临床中的实际病例,门诊上家长焦虑,注意在行医的过程中耐心向家长解释年龄分期特点,生长发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关注每一个关键节点,但也应该了解某一个过程的略微滞后不一定会影响整个发育进程。同时,正确的儿童保健知识和方法需要医生在诊疗中进行科普,要让学生明白,儿科医生往往也是科普的宣传者,保健和护理知识的传递也是诊疗的一部分。

2.3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部分 这一部分的理论学习对于以后学习疾病的病因病机有重要意义。儿科疾病的发生都与其生理病理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治疗用药中一定注意顾护脏腑,勿过用攻伐之品,例如对于积滞的小儿应在消导的同时注意健运脾胃。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避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和剂量。让学生认识到治疗疾病应有全局观、整体观,诊疗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毫不懈怠的意志。

3 思政教学秉承育人目的

未走入临床的医学生往往会有“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的困惑,缺乏学习的动力。作为儿科课程的先导章节,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应该告诉学生们儿科学是怎么样的一门课,为什么要学好这门课,怎样能学好这门课,包括进入临床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运用语言和多媒体等形式展现所要讲述的内容。

3.1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体现育人元素

3.1.1 中医儿科学的孕育和萌芽 《五十二病方》记载“婴儿病痫”,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贡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为小儿医,突出扁鹊尊重当地民俗,愿为小儿医的医德。激发学生学习儿科的热情,并认识到小儿健康与家庭、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癸”等观点可为治疗临床疑难病症如儿童抽动症、性早熟等提供思路。西汉名医淳于意医案是最早的医案,提示完整的医疗文书,既有中医传承的必要性,也是医生的基本功,同时指出现在的医疗文书具备法律效力,书写要规范、严谨、真实、及时。讲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清肺排毒汤谈经方在抗疫中的应用,突出经方的价值,培养中医自信,突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并点出研读经典、重视经方的必要性。

3.1.2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隋唐时期,太医署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结合现在全国儿科专业的设置强调儿科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隋代《诸病源候论》中的养育观谈治未病及疾病管理的意义,渗透大健康理念。唐代孙思邈的“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提示应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小儿时期的疾病可能影响到成年,小儿的健壮是成年健康的重要基础。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夭之祸也”。儿童健康,关系家庭幸福。孙思邈不问“贵贱贫富”,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的高尚医德值得现代医生学习。讲到宋代钱乙,引入其“孝悌”事迹,培养学生先有孝悌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的职业道德感,及作为医者“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钱乙的生平,展示其一生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伟大学术成就和医学修养。另外,钱乙也不畏权威,坚持守正创新,将金匮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这种探索精神也难能可贵。北宋善用寒凉治疗斑疹,南宋力倡护养元阳,用温补托毒法,启发学生看待问题要有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学术贵在争鸣,不固步自封,才会进步发展。

3.1.3 中医儿科学的昌盛与成熟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成就,启发学生要学会兼收并蓄,有容乃大,孜孜以求,不断学习,促进学术发展。《活幼新书》写作体例是七言歌诀,将医学知识科普化,提升全民健康认识,这也是临床医生的责任。明代万全的育婴四法,力图破除迷信,体现优生优育、科学育儿的重要性。明代李时珍历经27年写就中药巨著,表明医学研究需要韧性、耐性、吃苦精神,必定要耐得住寂寞。张景岳认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小儿疾病容易康复也容易加重,既突出儿科职业的成就感,又需要具备严谨的诊疗风格。清代夏禹铸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强调望诊的重要。儿科为哑科,需要儿科医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小儿解剖学资料。在当时儒家思想为主的大环境中,解剖被认为是“歪门邪道”,不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王清任突破世俗,追求真理,不计名利,一心从医,唯恐遗患后人的精神值得学习。这也告诉学生不要盲目崇拜经典著作,要敢于否定,具有批判思维。当然,经验不能照单全收,要取其精华。因受当时解剖条件限制,王清任也有错误,如“卫总管行气(即指大动脉)”,没有弄清肺循环和体循环。这提示学生继承时要有理性精神,不随波逐流,要善于发现问题。王清任的“脑髓说”“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观点与现代脑神经生理、病理学机制相符,并指导了儿科临床很多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的辨治,说明了中医的科学性和临床指导意义。温病学说的形成,对现代外感热病有指导价值。吴鞠通言:“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提醒学生要敬畏生命,医术应精益求精。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推动了世界免疫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麻、痘、惊、疳四大要证的发病率减少,天花被消灭,强调科学防疫的重要意义。推而广之,现在普遍进行疫苗接种,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逐步降低。结合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是因为疫苗的接种,使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以此来突出疾病预防和管理的意义。1956年9月4日《健康报》头版报道名医蒲辅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抗乙脑的成果,结合2020年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实例,帮助学生们树立中医自信。同时,中医药应该与时俱进,医学学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推动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需要学生们的力量支持。

3.2 临证概要培养综合素质 这一节是临床诊疗的基本功,也是对之前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学习四诊诊法、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法。这节课直接联系之前的基础理论和此后的具体疾病的诊疗学习,相当于承上启下的部分,紧密关系临床实际操作,所以在教学中渗透查体的方法,告诉学生查体时动作应轻柔,查体过程要顺畅,听诊前注意捂热听诊头,查体过后及时为小儿整理好衣服,避免着凉。并且应保持态度和蔼,避免小儿因恐惧而哭闹,时时处处体现对患儿的关怀,尽可能使小儿配合查体。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门诊上的诊疗查体视频,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医者应该有的人文关怀。

4 课程思政的反馈与思考

在儿科临床中,医生面对的是弱小的患儿和焦虑的家长,医患矛盾问题相较其他科室更为突出,此时除了掌握过硬的临床知识与技能之外,良好的沟通、恰当的人文关怀也尤为重要。另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不应唯成绩论,更应注重学习能力、医疗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恰当的章节、以恰当的形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之中,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使中医儿科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推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精心设计的融入课程思政的“开学第一课”自实践以来,已经给4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相较于之前的常规教学,融入思政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有温度、更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们在中医儿科的学习阶段迈好第一步。图文并用,动静结合,使课堂不再枯燥。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以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以学术造诣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4]。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时时注重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教导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开学第一课”仅仅是开端,课程思政应广泛渗透儿科教学始终,作为教学团队应继续深入探讨思政内涵,把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进一步融合,在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上多下功夫。

猜你喜欢
儿科学儿科小儿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高职高专儿科学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小儿涵之三事
儿童少玩蹦床
小儿难养
重启儿科医学招生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儿科学本科生导师制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