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松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1]。三个“新”均指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并形成了当前以及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逻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其中,新发展阶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主动抉择,目的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通过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对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回答,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终目的。格局关乎全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通过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把握国内发展的大逻辑、大方向,为我们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我们要基于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聚焦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为切入点,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只有发展实现了高质量,才会有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的发展格局还有待完善、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走上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则和要求,激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改革创新,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对于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来说,危机与新机、变局与新局交织在一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赢得发展主动,抢占先机,而这一新机遇必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实现,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来实现。
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求实现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由此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新的发展格局能否形成,关键来自经济循环的质量、效率和动力。从机制上看,只有经济循环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及做到动力强劲,才会有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循环的落脚点应是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的需求,发展好国内实体经济,提高供给质量并更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实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这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但是,高质量发展不是自我封闭的发展,而是建立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实现与相互促进的发展。通过对资源的高效获取与生产利用,由此实现经济循环的高效畅通,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唯一机制和途径。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间需要一个环节,即以经济循环畅通作为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学的角度,高质量发展来自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经济循环的畅通。经济循环是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相互满足、相互实现的循环,形成畅通的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堵点与痛点,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只有打通这些堵点与痛点,才能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才能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得以实现,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本质就是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水平的相互适应和实现,通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来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新的一年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3]。这一论述肯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心议题,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必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作出的科学判断,而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4]。通过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消除经济循环的痛点,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对照现实,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仍然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发展是第一要务。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5]。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6]。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经济结构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突出发展质量与增长效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在未来经济竞争中抢占新机和先机提供技术支撑。尽管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新兴产业发展,但是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诸如生态环保产业、新兴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强化新兴产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经济结构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经济要素构成并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整体,其本身为一个包含多层次、多因素、多部门的系统复合体,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经济结构不同,则发展动力与活力也不同。只有当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合理的时候,才能够有效地利用人、财、物和自然资源,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的情况,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我国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只有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才能夯实经济结构的基础,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为畅通经济循环提供可靠保障。在进一步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合理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3];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满足需求的质量和效益,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构成的经济循环更加畅通,促进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立足新发展阶段,只有不断构筑发展新优势,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构筑发展新优势也包含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并开启了市场化的改革,由此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但是,随着“逆全球化”的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逆流抬头,给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要构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把“出口—投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创新”经济增长模式。而这一转变其实就是对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学回答。
此外,近几年,我国在科技核心领域和产业关键技术上遭遇到一些“卡脖子”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内外循环,也影响到我国的产业发展、国家安全。因此,当前现实要求我们要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把技术自主权、特别是“高精尖缺”技术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创新国家经济发展、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7]。因此,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驱动生产方式变革,构建发展新优势,是我们从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中赢得先机的必然选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8]。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相统一。但在现阶段怎样才能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核心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到先立后破,把握节奏,稳步扎实推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实现途径,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任务艰巨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9]。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在于畅通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也在于畅通经济循环,而畅通经济循环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塑整个产业链。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10]。三个“重在”表明了2022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经济循环做文章,通过畅通经济循环来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这是一个既破又立的过程,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实现。从畅通经济循环的机制上看,要破除阻碍创新的旧体制、旧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长效新机制。从畅通经济循环的内容上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及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补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短板,解决结构优化调整缓慢、实体经济发展不快、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产业投资产量减少、增长新动力不足、投资需求降低等问题。从畅通经济循环的政策支持来看,需要制定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相配套的新政策、新法规,为畅通经济循环构建好体制与机制框架。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我国经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我们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1]。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中,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即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因此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新发展阶段为基点,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最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就是要明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既要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又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通过打破旧的发展理念、改变旧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发展结构来转变发展方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经济循环畅通。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和高品质生活追求日益强烈,这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缩影。但是面对这种新变化新需求,有效供给存在不足,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如何把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相匹配,特别是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答案就是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有效对接与满足需求的高品质供给。这一供给必须是面向需求、面向品质、面向效益、面向科技的,以提升供给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为导向,以提高供给有效性来更好满足需求为目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畅通循环来实现发展成果的高质量。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制度创新,补齐制度供给短板,以制度创新来保障经济结构优化,能够提升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畅通循环。为此,一方面,当前我国出台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多种优惠政策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各种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循环堵点与难点的打通,对提升有效供给、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坚持用科技改造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实现产品、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此提高供给品质、供给满足需求的有效性,实现需求与供给的高效匹配。当前我国供给结构存在低端化、无效性、低效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供给结构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不相适应和不匹配造成的,而提高供给质量和产品品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一是通过科技改造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高质量转型升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高质量需求,由此实现高水平的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二是应用高新科技对产品、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与升级,促进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结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生产与产业迈向更高水平。这些实际上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畅通经济循环的具体实践路径。
构筑发展新优势,需要基于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新变化,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作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向“内需—创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目前我国有十四多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恰逢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和共同富裕扎实推动,这些都可成为我国依靠“内需—创新”经济增长模式构筑发展新优势的现实条件。这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坚实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身表现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旨在以创新转型实现自立自强的高质量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筑发展新优势。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大内需上下更大功夫,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11]。
构筑发展新优势还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国内大循坏,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12]。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是科技创新。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性力量,在新发展阶段要充分认识到科技的第一生产力地位,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扬科技之威、兴科技之风,将科技力量嵌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个过程,从而更好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从弘扬工匠精神到科学家精神,落脚点都是鼓舞更多人参与科技创新,为提升国家整体产品品质和供给质量提供人才支撑,从而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将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为供给优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影响深远、广泛且又深刻的全面变革。“双碳”目标直接体现了对新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条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坚持系统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兼顾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首先要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实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全国一盘棋突出整体意识,又要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具体实际,在总体要求指导下合理实施各地与各产业的方案;三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把两者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循序渐进,又要着眼未来与整体;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统一起来。其次,必须坚持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全国统筹,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经济运行全过程和社会治理全领域,贯穿于产业循环和生产生活全环节。二是坚持节约优先,推动能源革命,逐步实现传统能源退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三是坚持双轮驱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整个社会能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同时,要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建立新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最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要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并内化成各级党政部门和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畅通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全面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13],做好“加减乘除法”。做好“加法”,就是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和发展新动能。当前大力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畅通经济循环。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7]。因此,必须要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7]等方面做起,不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围绕数字经济开展技术、模式、业态、制度的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做好“减法”,就是要切实做到压减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严厉监管来维护好消解过剩产能所取得的成果,为新型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快速发展腾出更大空间,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做好“乘法”,就是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以创新来改革营商环境、生产模式、管理方式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倍乘作用,以改革创新发挥科技在促进发展上的杠杆性作用,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政策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呈现政策激发创新发展的乘数效应、叠加作用。做好“除法”,就是要求改革必须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上做文章,以较少投入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多数量的产出。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中,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展开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为此,必须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14]。对中国来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能够促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达成;对世界来说,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世界经济共同健康发展,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