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琳瑶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 辽宁·丹东)
[提要] 在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丹东的金融服务发展延后明显,对实体经济的推动明显不足,并且近年来金融服务“脱实向虚”缺少着力点,产业金融化问题突出,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市场的投机现象屡见不鲜,实体经济的逆向发展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丹东市金融发展现状,并提出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丹东经济新举措。
“双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动态经济模式,外循环与内循环相辅相成,形成互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合我国现有经济形势发展需要。而金融作为经济载体是经济走向的风向标,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动力支撑,“双循环”经济背景下,提升金融服务和产品质量,有助于经济转型的稳定高效。丹东作为东北中等规模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更加灵活潜力更大,特别是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丹东地处东北亚经济核心区域,沿边开发开放有助于提升丹东外循环经济水平,促进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为经济内循环提供实质性保障。丹东在面对经济战略和发展战略大调整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金融提质增效服务实体发展势在必行。
受诸多因素影响,丹东金融业发展在全省排名较为靠后,全市金融(类金融)机构共有166 家,规模有限;2021 年,全市金融行业增加值86.3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占GDP 比重10.1%,占服务业比重18.7%。全市金融行业实现纳税10.3 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全市比重11.4%。银行业完成8.0 亿元,证券业完成893 万元,保险业完成1.6 亿元。金融业升级发展势在必行。
(一)银行业。丹东市共有银行28 家,除五大国有银行外,光大、浦发、招商、广发也在丹东设立分行,加上快速发展的地方商业银行,使丹东市的商业银行网点达到642 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8,959人。2021 年,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33.6 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住户存款2,460.6 亿元,同比增长7.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46.0 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中长期贷款696.2 亿元,同比增长2.2%。截至2022 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规模适度增加,同比增速持续放缓;各项贷款增长平稳,住户贷款和单位贷款均略有增加。由此可见,银行业在丹东经济发展中依旧扮演着传统的角色,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方便快捷的交易服务、“钱生钱”的资本创造,这一切使得社会经济不断繁荣。随着金融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升,银行中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面临资源整合提质增效,只有深化改革夯实自身实力,提升创新能力水平,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二)保险市场。保险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上的对风险的可控,在金融市场中发展空间最为广阔,形式也最为丰富。截至2021 年末,丹东市保险主体机构47 个,其中财险公司21 个,寿险公司26 个。2021 年末,全社会保险承保额27,531.3 亿元,同比增长 128.7%。其中财产险保额 20,720.8 亿元,同比增长100%;人身险保额6,810.5 亿元,同比增长51.7%。全年财产险和人身保险总保费收入52 亿元,同比增长1%。其中,财产险保费14.3亿元,同比增长0.5%;人身险保费37.7 亿元,同比增长0.5%。全地区保险理赔支出18.4 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9 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赔付支出16.9 亿元,同比增长23.7%。目前,丹东市保险业服务企业和个人的能力逐步提高,在普惠金融体系框架下,保险业通过不断地自身完善和改革,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金融市场其他组成部门。2021 年末,丹东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6 家、小贷公司34 家、担保机构25 家、典当公司23 家、融资租赁公司8 家、基金公司1 家;分支网点近900 个。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不断自我更新频率增加,市场经营更加细化,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司应运而生。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的出现是金融市场自身发展和细化的结果,是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补充,是市场需求所致。快速成长和增加的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满足了地区内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为地区内小微企业开拓出优良的金融环境。
(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天空中璀璨的明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 年末,丹东市上市(挂牌)企业7 户,主板1 户,新三板1 户,上股交3 户,辽股交2 户。2 户企业推荐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在政策指导和市场引导的双重作用下,本土企业发展理念得到转变,参与资本运作的意愿增强。
在“双循环”经济模式中,丹东拥有自身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为各个行业特别是金融业创造了发展机遇,但困难与挑战依旧存在。
(一)机遇。丹东市在国家沿边开发开放中是辽宁省唯一的试点城市。经商务部批准,丹东市互市贸易商品来源地扩大为日、韩、朝、蒙、俄五国,进一步打开丹东对外经济循环的大门,促进了边境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新模式,推动了综合保税区申报,加工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跨境电商发展等多领域协同创新新局面。目前,丹东市启动编制《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总体规划》和《丹东口岸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以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和口岸绿色经济带为核心,以港兴市扩大口岸开放水平,加快边民互市贸易区和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园建设,内外联动、陆海互济,打造“一核心、八区点、九园区”的贸易发展新布局,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
同时,在“以外促内”的布局中,丹东已经提出了“加快临港产业区发展,设立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同时申请国家赋予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综合保税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创建新型监管方式,将互市贸易落地加工政策和综合保税政策优势叠加,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进出口增量,带动临港互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构想。向省政府申请批准增设立大东沟等5 个互市贸易点,实现互市贸易的全域发展,从而带动金融业的全域发展。
(二)挑战。在国际经济大背景下,特别是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国内面临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力不足,丹东也感同身受,经济结构单一问题依旧存在,经济增长方式依旧不够成熟,抗击风险能力依旧薄弱,给地方金融行业发展带来压力。与此同时,系统风险也是不可小觑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的杠杆率较高、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利率和汇率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及国际上的保护主义等诸多问题也直接传导到具体行业,给金融业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与外部压力相对的内部问题依然突出,近几年丹东金融面临投资放缓、投融资门槛提升、不良贷款率上升等诸多挑战,金融机构自身按部就班,缺乏开拓性,内卷问题逐渐显现,在如何提升金融高质量发展问题上,依赖于政策指导,缺乏实质举措;在金融风险面前事事被动,缺乏主动性,对地区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足,内部优化有待提升。
(一)优化金融生态,提升高质量金融战略合作水平。当前,丹东市正处于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在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沿边开发开放、互市贸易创新、绿色低碳发展、企业技术升级、老旧小区改造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引进大型金融服务实体,提升战略合作水平,开展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金融业务合作,有助于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丹东市政府对提升高质量金融战略合作水平工作十分重视,已与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有的放矢的利用中国银行的优惠扶持政策、金融市场地位优势,围绕绿色金融领域、扩大对外开放、扶持特色产业、支持重点项目、优化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丹东市政府已与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将围绕丹东产业发展规划,广泛拓展合作领域,深度挖掘合作潜力,创新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推动丹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丹东市政府已与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能够发挥金融领域优势,帮助丹东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以及“百企百亿工业技改”专项行动等方面,继续加大金融投入力度,支持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帮助本土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丹东经济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未来,丹东市将着力优化金融生态,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银政、银企开展务实诚信合作,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此举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指向性,创建高平台、高质量、高效率的合作方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科技是金融业高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在金融业应用越发广泛。丹东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在“双循环”经济大背景下,金融科技更是助力丹东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利用金融平台发挥科技优势,可以充分引导企业利用金融大数据信息调整生产、贸易布局,充分利用金融国际合作,推进贸易方式转变,依托金融大数据信息技术,帮助本土企业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优化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内部结构,加快推动边境贸易规范化发展水平,完善沿边边境贸易扶持政策,支持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性多元化贸易转变,探索发展适合该市区位特点的离岸贸易新方式。利用金融信息科技可以对沿边沿海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进行科学分析,有的放矢地支持其开展加工贸易,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进行金融支持。金融信息数据可以帮助丹东企业,丰富资本市场运营渠道,盘活企业金融资产,完善市场培育制度,帮助成长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做好上市规划。
(三)探索建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辽东金融服务中心。丹东资本市场需要紧跟辽宁资本市场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构建资本市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丹东资本市场搭建互联互通发展渠道。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和辽宁资本市场发展要求,要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依托辽宁省股权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辽宁基地、深圳证券交易所辽宁基地、辽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资本交易机构和平台,搭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广泛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丹东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体系,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发挥资本市场对科技攻关和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助力丹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新思路,打造丹东区域金融地位。应围绕行政中心转移推动金融中心转移,在新区打造科技领先的国际化水准的金融服务中心,探索推进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带动地区金融发展,丹东港集团是丹东地区经济引擎之一,招商局集团和辽港集团的强强联合把丹东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十四五”期间,在以丹东港为依托,覆盖丹东各类经济园区,构建产业经济中心,借助港口金融推进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优化配置临港产业及经济园区企业资源为目的,联合证券、资产投资、银行等机构,打造辽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与辽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辽宁北方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形成区位互补,更好地服务港口、辽东区域和鸭绿江流域企业发展。
(四)尝试金融业营商环境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在“十四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将持续成为丹东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话题,优化产业结构离不开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关键。在政务服务全面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的同时,尝试在金融业中开展营商环境建设,有利于增强金融业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丹东金融服务水平,营造金融强市地位,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企业提供极佳的投资体验,打造金融招商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自身具备高标准的服务管理、人员培训、市场营销等要素,尝试将营商环境建设纳入金融监管范围,有助于构建特色金融服务产业,产生品牌效应,满足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强软实力,创新金融服务标准,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