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路径择优*

2022-11-21 08:03庞秀艳
关键词:青年教师思政育人

庞秀艳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分析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深刻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家推出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高校上好思政课、培育好大学生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行动者,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他们一方面要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有的还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为高校五大职能建设出力做贡献。其承担的角色任务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立德树人的效果。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思政课教师特别是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角色认知和建构方面还存在短板和矛盾。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出发,理解其角色转换困境,旨在创新思路调适其成长过程中的难题,实现择优成长。

一、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角色定位

“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 的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年轻化成为发展新态势。”[1]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一般是指刚进入高校工作、职称在讲师及以下的青年群体。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规模在不断扩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在其职业角色的实践中,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既要努力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对青年学生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同时还要进行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努力在多种角色的调适中成长为新时代优秀的思政课教师。

(一)传习员角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2]一方面,思政课青年教师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价值传输。另一方面,思政课青年教师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广泛吸收党的最新理论,通过对科学理论的研究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能力。思政课青年教师还要紧跟时代发展,学习先进的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更贴合学生的需要。要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主流理论不能仅靠课堂、讲座等显性途径,还要更加关注网络等隐性领域的灌输。思政课青年教师要通过创新传播方式,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因此,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首先要扮演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角色。

(二)筑梦人角色:时代新人的培育者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3]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青年学生又到了身心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入侵,网络民粹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娱乐至死等糟粕思想不断侵蚀着青年学生。思政课青年教师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是其重要职责。而且,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思政课教师已由传统的思想理论的传授者转型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因此,思政课青年教师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全视域关注青年学生成长,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建构者角色:课程教学的实施者

思政课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者角色的实现是其职业角色的基本体现。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一是要做好教学体系的建构。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准确掌握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把握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提升三个节点的核心要求,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增强他们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和不良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二是要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思政课程知识体系的与时俱进和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需要思政课青年教师持续加强理论研究与新技术学习。“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3]9思政课青年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拥有扎实学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推动智能科技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提升育人效果。三是要做好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协同配合。思政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与其他课程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寻求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和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方面协同一致”[4]。推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准确把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协同构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体制机制。

二、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角色冲突的表征与成因分析

角色冲突是指“当一个角色扮演者同时处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地位,并要进行相互矛盾的角色扮演而引起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5]。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初入职场,在职业生活中需要同时扮演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时代新人的培育者、课程教学的建构者等多个角色,容易出现角色冲突情况。从思政课教师成长规律的普遍意义上看,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关爱、高校的引领支持和个人的自我驱动。反映在其角色冲突上,其核心表现聚焦在社会层面的“规定性角色的关系冲突”、高校层面的“职责边界的能力冲突”和个人层面的“角色实践的行为冲突”,这三个层面的冲突使思政课青年教师陷入角色困境,成为影响其成长为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制约因素。

(一)冲突表征:思政课青年教师角色转换困境的具体表现

1.身份的多重性与社会规定性角色之间的关系冲突

“一个人的角色行为不仅与他自己的社会地位或由此决定的身份相关,而且也与和他互动的他人的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相关。这种相关造成了角色的多重性和多样性。”[6]“从教育的一般属性看,教师是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学生素质体系之间联系和转换的桥梁,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属性看,教师同时又是党和政府与学生之间联系及其党的理论、政策与学生素质体系联系转换的桥梁。”[7]因此,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政治性,他既不同于传统认知中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其他学科高校教师,也不同于高校中辅导员系列或者政工系列的管理人员,他们既是高校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同时,从国家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称聘任政策设计来看,他们还需要从事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应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多重身份,社会对其给予了规定性角色的认定。“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8]在规定性角色中,社会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赋予了较高的角色期望,也同步给予了较多的规范限制,如要求思政课青年教师不仅要学识丰富、师德突出、教学水平高、育人成效明显,更要成为教师中的典范,能够完美胜任思政课教师的各种角色。而在其职业实践中,思政课青年教师虽然身份具有多重性,但或是因为个人精力和时间不够,或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角色给予不同的角色期待,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规定性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身份的多样性并不能很好地对应。能不能很好地站稳讲台,成为课程教学创新的建构者;能不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时代新人的培育者;能不能不断吸收最新的科学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这些都是青年教师们面临的问答题,而对这些问题回答得好坏,决定了与社会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形成的较为普遍和一致的规定性角色之间的冲突程度。

2.开展活动的多样性与育人成效的模糊性之间的能力冲突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活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履行建构课程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但是,学生的品德养成和成长成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也不是靠思政课教师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当前,高校的学生主体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已经不是单纯地从课堂得来。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青年教师对学生付出的教育管理功效的取得具有了长期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很难断定是哪个教师劳动的直接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也很难说清自己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确切的成果。”[9]173因此,育人成效的模糊性让思政课青年教师无法在短时间看到自己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付出,更无法衡量在培育学生中哪些是自己付出得到的成果,使得思政课青年教师不能正确判断自身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职责边界,感受到自身能力的缺乏,进而否定自己的工作能力。

3.理想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的行为冲突

“理想角色,也称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规定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其实质是角色行为的理想化模式。”[10]“实践角色,指担任某角色的个人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1]378每个群体都有自身的理想角色。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一名成熟且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能够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且在思政课教学与科研中也应颇有建树,这成为思政课青年教师对未来发展的自画像,也是思政课青年教师理想角色的具体化呈现。但是由于能力、精力和认知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青年教师即使在其最基本的课程教学建构者的角色实践中,也存在着教学和科研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个角色扮演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12]在思政课青年教师课程教学建构者理想角色实现的过程中,教学和科研是两个最重要的工具。用教学驱动科研,用科研支撑教学是其角色实现的根本路径。但是在实际的角色执行中,思政课青年教师很难做到既精通教学又科研卓著。正如韦伯所言:“教学这种艺术,涉及个人的天赋,并且绝非与学者研究学问的能力相吻合……至于一个人是否同时兼备这两种能力,完全得靠运气。”[13]而教学和科研是推动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职称评价和学术影响力。如果思政课青年教师不能够做到教学和科研兼顾,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选择其中或者偏重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引发其理想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的冲突,进而影响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

(二)冲突致因:思政课青年教师角色转换困境的影响因素

思政课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困境,究其原因,宏观层面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模式的更新跟不上社会的急剧变迁,中观层面上是高校较高的角色期望虚化了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微观层面上是个人角色扮演的多重性与角色协调之间的不一致。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了思政课青年教师产生角色冲突,陷入角色转换困境。

1.社会的急剧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模式的更新之间不同步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社会的急剧变迁对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社会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模式跟不上社会急剧变迁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进而影响着教育成效。换言之,“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模式仍在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而新的形势又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面貌、新的作为、新的局面”[9]176。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社会的规定性角色要求他们不仅要能“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问题。因此,当思政课青年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育人理念,创新方式方法,主动应对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时,社会对思政课教师过高的认知期待与思政课青年教师多重身份作用发挥的不足之间即产生了冲突。

2.高校较高的角色期望与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之间不平衡

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高度重视,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认知和社会地位。在此情况下,高校对思政课青年教师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角色期望,希望思政课青年教师走上岗位就能上“金课”,做“人师”,成“经师”[14]。但是,高校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给予的支持与其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角色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培训是助力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路径。2022年3月1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教育部“加快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组织 41 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 (学)基地、32 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研修,每年培训教师近 6 000人”[1]。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已超过12.7万人,“仅仅依靠国家这一层面的培养培训显然是杯水车薪的,尤其是对于一般地方性大学或者高职高专院校来说,这样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15]。因此,对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要向基层延伸。高校要积极协同地方部门,开发和建设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高校自身也要设置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等工作部门,根据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分类别、分阶段地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思想引领和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培训。二是思政课教师聘任制度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破“五唯”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科研改革和人才评价改革的趋势,党和国家也一直强调要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职称单评、指标单列等方式激活思政课教师的活力,“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尚未真正落地实施,有的虽然制定出来,但缺乏针对性”[16]。三是协同育人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同向同行是解决思政课“孤岛”①难题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着学科之间的融合困境、协同育人的认知困境、协同效果的评价困境等多维度的挑战”[17]。思政课“孤岛”①难题依然存在,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经常会有孤掌难鸣的体验。同时,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也急需各方面形成育人合力。概而言之,高校在重视发挥思政课青年教师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规律,在尊重其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思想引领和角色支持,帮助他们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时代新人的培育者和课程教学的建构者角色。

3.个人角色扮演的多重性与角色协调之间的不一致

角色协调是“指角色扮演者将社会或群体提出的角色要求与个体的个性品质有机地结合,使二者在角色行为中达到和谐的过程”[11]379。理想角色的实现需要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角色实践中充分认识角色间冲突,做好各种角色协调。但由于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思想认识、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他们在多重角色实践中协调不够。在思想认识方面,经济社会转型导致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和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文化需求,这种社会风气也间接地影响到了高校。部分思政课青年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教学和科研的权衡中,更多倾向于容易量化的科研,对教书育人和教学业绩消极应对,无法很好地履行课程教学的建构者角色。在理论素养方面,思政课要求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由课程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思政课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知识的大量储备,还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理论素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及时采用新的理论传播方式,将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相结合。当然,如果只是灌输式地讲解知识点而不是启发学生思考,也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直抵学生内心,唤起学生共鸣,对于教师来说,也很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在教学创新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和数字化给教师的知识传播带来挑战。“今天的知识不再只是由少数专家学者权威发布的,而是由众多网民共同构建的,教师和教科书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互联网和社会化网络已经成为知识的重要来源。”[18]思政课青年教师如果不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就无法融入学生群体,掌握他们的话语体系,无法了解“00后”学生的思想特点,更莫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价值引领,也就很难成为时代新人的培育者。

三、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择优

思政课青年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但由于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职称较低,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又很容易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思政课青年教师冲破角色困境,不仅需要个人激发内生动力,多方位提升综合素养;高校也要强化多维引领,构建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的角色支持体系;社会要保持包容心态,创设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的弹性空间。共同帮助思政课青年教师做好角色调适和转换,在促进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和成长上选择最优路径。

(一)社会要保持包容心态,创设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的弹性空间

“在面向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在关注个体认知与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对话’与‘社会协商’的重要涵义,关注社会之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19]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帮助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调适多重角色身份与社会规范性角色之间的关系冲突,社会要保持包容心态,为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创设弹性空间,为其更好地承担角色义务提供社会支持。一是全社会要营造尊重思政课教师的良好氛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国家从战略层面赋予了思政课教师塑造灵魂、点燃生命和造就时代新人的伟大使命,而思政课青年教师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全社会更要形成关爱思政课青年教师、信任思政课青年教师、支持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良好氛围,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二是相关部门应从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思政课青年教师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推动社会、高校和地方的多级联动,促进思政课青年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有效衔接,共同创造思政课青年教师发挥个人作用,履行角色义务的有效制度和外部环境。三是思政课青年教师自身要自觉澄清价值观上的模糊认识,增强职业自信。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已经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副科”,“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0。高校思政课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深深根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理想中,是铸魂育人的伟大工程。因此,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个人的成长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同频共振。

(二)高校要强化多维引领,构建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的角色支持体系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角色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自身的观念调整,也需要高校强化多维引领,为其构建角色支持体系。一是要遵循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发挥规律指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1]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为“经师”和“人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其成长规律来看,一般要经过“知识准备期、素养形成期、优势发展期以及成熟完善期四个阶段”[22]。高校要善于发现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发展规律并尊重规律,从四个阶段出发,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二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增强思想引领力。除了高校教师工作部门之外,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的最基本单位,要针对思政课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背景、发展方向、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婚姻状况等开展调研,加强对思政课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的了解。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书记要发挥“双带头人”作用,积极搭建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交流平台,建立帮扶机制,及时掌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思想变化,帮助思政课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提升其角色认知能力。三是要搭建思政课教科研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引领力。名师是在其领域中具有话语权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设计者或者参与者,他们更了解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律和角色困境。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是未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教育家。高校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力,可以让思政课青年教师加入名师团队,参与教学科研研讨和交流,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为思政课青年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提供支持,通过他们传、帮、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三是建设好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增强实践引领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大思政”协同育人作用凸显。因此,高校要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以及红色景区等合作共建一批教师实践研学基地。思政课青年教师通过基地研学实践,了解社会现实,增强教学科研的问题意识,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更加具有实效性。

(三)个人要激发内生动力,多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职业定位上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承担着更多的职责和任务,需要其在实践中不断切换角色以符合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要。思政课青年教师角色存在多重冲突,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升综合素养的内生性驱动力不够。因而,思政课青年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自燃物”,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提高素养。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学科背景,增强学科意识和归属。同时还要找寻自身的兴趣点和特长,为自己的理想角色“画像”。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怎样才能站稳讲台,成为课程教学创新的建构者?怎样才能提高理论素养,成为主流理论的传习者?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管理服务,成为时代新人的培育者?以上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步一个台阶,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慢慢成长,最终实现既做理论家、教育家,又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的目标,担负起各种角色使命。二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是守牢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作为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只有自身做到了真信、真学、真懂、真用,才能够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明晰未来方向,找到正确的成才之路。三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思政课青年教师须认清不同社会主体对自身角色的不同期望和规范,客观分析这些期望和规范,并从实际出发培养扮演不同角色的能力。在教师所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之外,站得稳课堂是考验思政课青年教师的重要一环。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善于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科技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作用,采用“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和“分层教学”等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四、结语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20]12-16的六点要求,破解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选择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最优路径是帮助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角色转换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冲突和挑战,既需要他们积极适应角色,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全面提升自己,也需要高校和社会在管理制度、外部环境上做出调整。当然,从更高层面来说,“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灵魂,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23]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政治立场的坚守者,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承者。

注释:

①把思政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拔高起来,思政课脱离广大老师,特别是同思政课老师的育人过程、育人实践孤立起来。参见柴葳、刘博智、韩晓萌《陈宝生:今年思政课要做好“六个一”》,载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3/t20180316_1023437.html。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青年教师“赴考”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