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凌宇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当前,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决定了教师的发展目标——成为“大先生”。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这明确了“大先生”的基本内涵、要求,并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指明了从“合格老师”到“好老师”到“大先生”的发展目标和实践进路[2]。
“大先生”品质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涵育,又具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培育“大先生”品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出现了很多心怀天下的“大先生”,他们以大格局、大智慧修身养性,以“大学”之道明德,以大德大仁致善,以君子之风修身洁品,以心怀“国之大者”而志远。
“先生”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朱熹注:“先生,首生也。达,小羊也。”[3]219本意是小羊头胎顺利而生,后来引申为第一胎生的孩子,也就是长子。从其本义而言,在我国古代社会,嫡子长兄常常是继承家业和执掌家庭的继承者,其家庭地位非常显贵。后来,“先生”常常指代父兄。《论语·为政》说:“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朱熹在《论语集注》注释:“先生,父兄也。”[3]219这里的“先生”就是指父兄或者年长者。《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赵岐《孟子·章句》注解:“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这里已经蕴含对有学问的年长者尊称的涵义了。
以“先生”称呼老师的最早记载是《礼记》。《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吕氏注:“先生者,父兄之称。有德齿可为人师者,犹父兄也,故亦称先生。以师为父兄,则学者自比于子弟,故称弟子。”并注:“先生,老人教学者。”[4]《战国策·卫策》:“乃见梧下先生”注:“长者有德者称。”[5]《礼记·大学》:“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这里,“先生”已演变为对有德者和教学者的称谓。《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孔颖达疏:“先生,师也。”此处“先生”,为老师之意,指有高尚品德、学识渊博、为人楷模的老师,对有社会影响的老师则称为“大先生”。从“大先生”所具有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指向而论,其“大”在境界之高,“大”在志向高远。“大先生”融入了千古士人为学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
儒家哲人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天、地、人“三才”相融共生的“大德”的价值体系。 “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地雷见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7]首先,“大先生”具有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的心无旁骛的大志向。其次,“大先生”具有无所不通、精于六艺的大技艺。《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再次,“大先生”具有学而知新和安贫乐道的崇高理想境界,具有“克己复仁”慎独的自律自正的修为和君子品格;“大先生”以淡泊志远的胸怀塑造高贵品行;“大先生”拥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8]的壮阔胸怀,以及云蒸霞蔚染碧空、“林无静树,川无停流”[9]的旖旎高远的艺术品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0]新时代“大先生”形成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无产阶级的最终奋斗目标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中国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1这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类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对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着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阐释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人与人在发展上的和谐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所以,客观上人的个体发展总是被所有社会关系影响,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质。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协调统一的,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1]1这些论断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人民性和进步性。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换言之,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任务。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3]新时代的教师一方面要发展成为全面的人,另一方面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11]1。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主义发展依靠的力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新时代,“大先生”品质维度形成的社会实践逻辑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4]61在这个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这个大局下,教师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信息科技化、人工智能化的发展,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日益加强,学校成为国民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必须培养出堪当此历史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然需要更好的老师。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4]35-36我们必须看到,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5]。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日益发展的,与此对应,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到 2035 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16]这里的“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就是从“好老师”向更高要求的“大先生”发展的教师,是“大先生”培养路径中不可缺少的、坚实的中间环节,它对较好地引领一批优秀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沿着合格老师、好老师和“大先生”路径而发展的。这三种类型的教师是由低到高的进阶,其内在有着不同的要求。低层次的要求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较高层次的“好老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符合“四有”要求;最高层次的“大先生”具有更大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拥有更高远的理想、更高洁的品质、更彻底的献身精神,并且足以承担起引导、培养堪当复兴中华大任的高品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好老师是“铺路石”,“大先生”则是学生一生的“引路人”,是具有最高品格、品行、品味的人。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也应铭记教诲,学深、悟透、践行“国之大者”的理论精髄、思想伟力,以有大方向、成大先生、担大使命、圆大梦想的责任担当,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13]。这明确了我们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先生’体现出师者风度,既具有严谨扎实的大学问,也具有身正为范的大品德,是智与德皆可为人师表的贤能者;‘大先生’也体现出师者风范,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17]“教师的成长发展有三重境界。首先,是做一名合格教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这是合格教师的专业标准。其次,是做一名‘好老师’……最后,教师养成的最高境界,应当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大先生’。‘大先生’,‘大’在志向高远;‘大’在学问、境界;‘大’在‘学术魅力’、‘大人格魅力’。”[2]21所以,“大先生”超越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15]9-10好老师标准,除了要有道德、有志向、有技艺、有仁爱外,还要有大方向、担大使命、圆大梦想,要有大情怀、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和胸怀大境界。此为“大先生”大德、大志、大智慧、大技艺、大境界五重维度的品质。
新时代,“大先生”一切为国为民,师德高尚,善做人师。“大先生”以“孝悌”为仁之本,亲亲,仁人,推及万物。《论语·学而》:“孝悌者也者,其为仁之本。”[19]儒家思想强调“仁者”要发自内心地“爱人”,在行为上遵从“礼乐教化”,达以“仁、义、礼、智、信”的品格;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以身作则,把仁德渗透到教学之中,以儒家的优秀人文品质润养每个学生的心灵,从而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同时,“大先生”还应该具有道家“大德”之品,遵循人和万物的自然之性,顺其性而生长,得到其生命价值最充分的体现,实现其本身合道之 “大德”。可见,“大先生”融合儒、道两家思想关于教育的观点和方法,旨在培育学生圆满的理想人格。因此,“大先生”应以德化人,以爱育人,以情感人,以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行引导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出志向高远的人才。
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新时代的“大先生”,需要以仁德为本,从爱出发,热爱教育,热爱每一位学生。“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0]教师从事的是爱的事业,以爱的力量感染学生,以高尚的品格、高洁的品行、高雅的品位去引导人、塑造人、教化人。所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教师的职责和立德育人的根本。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也是一种信任和力量。我们以爱去启迪学生的心智,打开学生的心扉,把温暖和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心间,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在公平、温暖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并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国之大者,信仰为基,志在为国。“大先生”是真正的心怀“国之大者”,始终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人民的利益看作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自觉把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当成第一要务,做好学生的铺路人、引路人。“大先生”应牢记党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铭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形成强大的道德力量和持久的精神力量。作为国家教育的中坚力量,“大先生”惟有立志为国为民,怀有“我形虽瘦,心肥天下”的公而忘私、超越自我的奉献精神,牢记初心和使命,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才能成为启发、引导下一代树立大志大行的灵魂导师。
“大先生”作为志向高远、理想坚定的人民教师,必定把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责任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先生”担当着为社会主义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必须要树立远大志向,为复兴中华而努力。“大先生”要引导学生“立大志”,确保对每一位同学尽到教育的责任。
“大先生”具有的“大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树立远大理想。“大先生”作为志向高远、理想坚定的人民教师,必定把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责任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先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担当着为社会主义发展育时代新人的重任,要引导学生“立大志”,确保对每一位同学的现在和未来尽到教育的责任。二是厚植爱国爱民大情怀。每一位教师只有内心充满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怀,才会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自我的发展和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合在一起,锐意进取、不懈努力,不断学习和钻研,提高自身能力,实现报国之志;并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砥砺强国之志,使他们成为有学识、重实干、肯奋斗、讲奉献的时代新人。三是顺应潮流把握大势。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认清社会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为人民谋幸福而鞠躬尽瘁。
“‘大先生’需要‘大学识’‘大智慧’”[22]。“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3]大学有大师传播大智大慧,才有大学的恢弘气象。
首先,“大先生”的大智慧表现在博学善教。真正的大智慧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1]1如果缺少了知识和文化,一个国家民族就会遭到毁灭。“尤其是‘行为世范’,更加突出了新时代‘大先生’的大格局、大智慧、大情怀和大担当。”[21]2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以传播知识文化为根本,尊重知识,做一个博学有大智慧的文化传承人。
其次,“大先生”的大智慧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人的智慧包括知识和思维方法两个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能单单教授死板的知识,还应该教会人思考,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对于有价值的教育而言,发展年轻人的批判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24]真正的“大先生”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能力。
再次,“大先生”的大智慧还体现在立德树人上。“大先生”自己要明道、信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作为以复兴中华为己任的“大先生”,应该把“传道”放在首位。这里的“道”指的是为人之道、人间正道和共产党人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信仰之道。“大先生”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的“经师”,也是具有智慧的明道、信道和传道“人师”。
“大先生”需要有大学识、大技艺。所谓“大技艺”就是要求“大先生”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大技艺”在学而思。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敏锐的思维能力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新时代的“大先生”,是终生持续的学习者,能处理好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持续读书中不断思考,达到触类旁通、通达四方,“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26],从而把知识变成智慧,把智慧变成可以传授的知识。
“大技艺”“大匠心”体现在其技如庖丁解牛,以技近道。庄子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庖丁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是技进乎道的体现,是一种专心致志、惟精惟一的极高技艺,可以通悟天地的大道。这个“道”达到了人与天地、宇宙统一的通融而有所得。这个“得”是消除外在功利和经验之外的本真之“神”,找到了生命应然之路。“大先生”对于教育,在消除功利思想之外,神会精聚,专心为国为民为学生,一心为学,找到了引导教育学生的“道”。“大先生”将本真的心融入天地之大境界,从而拥有了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大技艺”“大匠心”还体现在其匠心无为无不为。“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庄子以“镜”喻“道心”,实质是以“镜”之可鉴比拟“道”之虚静的属性。人心要向本然之性复归,合道为一,融“人心”于“道心”。同样,一方面,“大先生”面对具有本真天性的学生,具有了无为无不为的匠心,才可以沉静自如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大先生”让学生回归天性,充分发挥其兴趣和学习能力,成就其内在具有天赋或者具有兴趣的一面,成为最好的人才。
“大先生”德行风雅高尚,有“大境界”[27]。“大先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人格和精神魅力。“精神是自我存在中的一种具有动力学特征的因素”[28]。 “大先生”要超越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的“五个境界”[29],通达于“心怀天下”的大境界。
大胸怀是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志,能引导学生拥有不懈追求理想的决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 在这样的大境界下,“大先生”能够把“立德立人”当成毕生的事业,孜孜不倦为国家培养“胸怀天下”的人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30]3教师的发展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标准,积极培育新时代的“大先生”,这是新时代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大先生”是中华文明的传递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始终怀有爱国爱民、无私无畏为天下的赤子丹心。新时代,“大先生”充满了“国之大者”的爱国豪情,体现了新时代教师发展的理想和要求,表现出了为复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的宏大理想。
在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长河里,自孔子之后,产生了无数个为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承、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展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1]的“大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先生”具有大道德、大智慧、大技艺、大作为、大境界。每一个老师,尤其是“大先生”,必然要把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终生的理想信念,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30]3新时代“大先生”“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是拥有“工匠精神”、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是塑造学生崇高品格、品行、品味,引领学生人生之路的引路人,是燃烧自己、照亮中国未来人才之路的“筑梦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大先生”。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如光,微以致远。这正是“大先生”明德致善、品高志远的品质之所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成为为复兴中华而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