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
(巢湖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合肥 238000)
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2014 年4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林业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发展“森林+”多元林业产业是践行这一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方式,全面谋划地域特色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品牌塑造、培优做强主导产业为目标,聚焦上下游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产前向良种选育繁育延伸,产中向林产品精深加工、林下经济复合经营拓展,产后与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融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巢湖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山水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姥山岛、银屏山、紫微洞均为国家AAAA 级景区,自然景观闻名遐迩,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表彰;林地面积约46 666.67 hm2;具有发展“森林+”多元林业产业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巢湖市主动对标“森林+”多元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加快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和创新开放的产业新城”宏伟蓝图,以优化林产品供给侧改革为导向,以培优做强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全市“森林+”林业产业融合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20 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9.47 亿元,建成樱花、欧洲月季、薄壳山核桃等特色种植示范基地513.33 hm2;创建省示范林业新型经营主体11 家;通过“森林+脱贫”打造特色林业扶贫产业园20 多个;“土地租金+产业园分红+务工收入”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 000 元以上;通过“森林+康养”推进东庵森林公园、西黄山“中国厵村”、尖山湖逸趣园3 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通过“森林+科普”打造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自然景点和旅游品牌。
瞄准乡土树种、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优势产业,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家庭林场等11 家;创建巢湖市第一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巢湖市厵村森林景观利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市面积6.67 hm2以上苗木种植基地200多家;择优推荐24 家林业企业成为合肥市花卉苗木协会成员单位,扩大行业交流。
聚焦巢湖特色林业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组建4 个科技攻关团队,为企业定向开展青桐、欧洲月季、樱花、柠檬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六进”宣传活动以及邀请专家、业务骨干培训授课等形式培训2 000 余人次;通过建立“巢湖林技推广”微信交流群,发布林业科技信息1 000 多条。
持续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产地检疫制度、苗木质量自检制度和标签制度;委托第三方对葡萄、桃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食用林产品开展了果实与土壤检测,动态信息上传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强化企业信用建设,为全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巢湖市“森林+”林业产业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相比合肥其他四县仍有不小的差距。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在林业产业培育上缺少强有力的引导与激励机制,宏观上未能立足地方特色林业资源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未能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一盘棋”统筹谋划;林业产业示范基地数量总体偏少,获得省级认定的仅11 家,约占巢湖林业企业总数的5%。
县、乡两级林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青年人才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服务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日常工作开展。截至2020 年底,巢湖市林业系统共缺编62 人,目前在编在岗131 人中属于专技岗位共52 人,其中35 岁以下仅有12 人。市场主体80%以上的从业人员属于其他行业转型进入,尤其缺少林业、互联网销售等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的企业职员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存在。
林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跟风现象普遍存在;市场知名度不高,取得无公害或绿色认证的仅5家;60%以上的企业负责人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且自主学习意愿不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风险性预判不足;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不足15%,主动委托高校开展科技攻关的企业近乎为零;林业机械化率不足10%,与农作物耕种收80.87%的综合机械化率相差甚远;企业人工费用居高不下,占总支出的70%以上,严重影响企业创新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展缓慢,林权交易办事大厅、人员编制等基础性工作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手续繁琐、门槛高,林农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政策性森林保险叫好不叫座,保险公司和林农对于政策响应的“双冷”现象越来越明显,主要原因:一是险种单一,无法满足林农“愿保尽保”,一些经济价值高的特色林产品如花卉、优质经果林,迟迟未能纳入保险范围;二是现有的理赔机制存在许多缺陷,如缺标准、定损难、耗时长、效率低。
一是编制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首先要结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景观优势以及现有林业产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细化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和结构;其次要将生态保护、生态利用融入林业产业发展全过程,加快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发挥林业在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3];最后是打造林业产业特色品牌,深化长三角地区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化产业集群[3]。
就巢湖而言,巢南片及沿湖乡镇森林覆盖率高、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与交通便捷,在编制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巢湖全域旅游规划》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做好森林+康养、文旅、观光等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同时做好精品旅游线路和观光景点建设,致力打造长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巢北片地势较为平坦,高冈地块水资源匮乏,传统农作物难以种植,在编制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可以依托合肥“中国中部花木城”市场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北果南种”“南花北移”引种驯化及林产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林下经济、农家乐等复合经营。
二是推进林长示范行动。以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统领,加快完善林长责任区功能,开展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效益的林长科技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广工厂化育苗、科技化管理、精品化产出、品牌化经营,不断提升全市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的数量与质量。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和职称制度改革。建立起留才用才的长效机制,鼓励市县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事业编制,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5];对指导、服务林业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林业技术人员,要在选拔任用、职称评聘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打造集教育、实训及竞赛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平台,为林业产业发展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尤其是电商销售人才,帮助企业拓宽林产品线上销售渠道。
三是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和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制度。突出业绩与能力评价,积极探索“以赛代评”“以项目代评”,符合条件可直接认定相应技能等级。
一是建立林业新品种应用补助机制和林业机械推广使用补偿机制,支持引导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应用、新成果转化,推进森林认证,不断提升林业企业行业话语权和林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林农或林业企业,引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三是深化“政产学研用”联合科技攻关。由林业部门牵头,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定向为林业产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升林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发挥林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建立林业技术专家与示范基地、林业企业和林农之间的常态化联系机制,深入开展定点技术服务。
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集信息平台、林权登记、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林权交易中心,能够为林农提供林权登记、流转、变更、供求等全方位服务。
二是加快完善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林权抵押和森林保险体系;在巩固政策性森林保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商品林参保率,根据林木种植成本高等特点,试点推广森林基本险+林木火灾险、基本险+特色林产品险、特色林产品保险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叠加商业险等,不断满足林业经营主体高保障需求,实现标的“应保尽保”和林农“愿保尽保”;同时要尽快制定森林保险理赔定损行业标准,为承保双方快速高效查勘、定损、理赔提供依据。
林业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约束效应日益凸显,因地制宜,深入推进“森林+”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林业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3],对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