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的三维诠释

2022-11-21 06:50王燕红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攻坚精准精神

王燕红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海 西宁 830010)

百年风雨历程,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我国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在艰苦实践中锻造形成“上下同心、精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1]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拼搏出来的。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精髓要义

1.坚持上下同心,弘扬众志成城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面临着交通不畅、通信受阻、上学难、就医难等方面的困难。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这种上下同心的精神体现在中央与地方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将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与贯彻落实结合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牢拧成了一股绳,尽己之力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涓滴之力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展现出人间大爱。

脱贫攻坚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寻梦、追梦、圆梦”的又一伟大实践。在与贫困的斗争中,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将“上下同心、众志成城”融入时代主题,全社会与对抗贫困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形成了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使得贫苦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上至脱贫攻坚的领导者,下至平凡岗位的奉献着,他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舍小家保大家,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甚至在关键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主动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时代责任。

2.坚持尽锐出战,弘扬善作善成的精神,体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特色

尽锐出战体现着担当和魄力,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浪潮的进程中。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这种勇气和智慧再度以新的内涵延续和表现出来。精准脱贫作为中央重点部署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更需要优中选精、强中选锐,配置强劲的工作力量”。[2]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脱贫攻坚要“尽锐出战”,尽锐出战传递的是党中央面对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必胜信念。正是在这种决胜精神的引领下,通过集中全党全社会的精锐力量帮扶深度贫困地区,营造了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用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决战决胜的动人乐章,最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3.坚持求真务实,弘扬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脱贫攻坚精神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贯彻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是扶贫开发道路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要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坚持精准作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核心内容,找到了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基本方法、有效路径,这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

一方面,确定“扶持谁”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前提。“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3]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不断认识问题、把握规律,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具体分析致贫的各种原因,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量身打造扶贫方案,做到精准施策,找准穷根,靶向治疗;进村进户,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建档立卡户。另一方面,明确“如何退”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关键。按照精准扶贫思想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每个环节都做到精准,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考评制度,实施扶贫领域和作风专项治理行动,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确保脱贫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和人民检验;通过选派驻村干部打通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责任到人的工作体系机制,对建档立卡户实行分类施策,确保有序逐步退出。

4.坚持开拓创新,弘扬开放包容的精神,体现了脱贫攻坚的价值取向

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向注重引进、学习、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和技术。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既蕴含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属性,又彰显了开放包容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价值取向,成为当代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我国国情,准确把握减贫规律,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创新扶贫体制机制,逐步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中国的脱贫经验和脱贫精神开始走出去,对于中国大地上实现的“脱贫奇迹”,逐渐在其他国家的减贫实践中发挥作用。

5.坚持攻坚克难,弘扬担当使命的精神,体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敢于担当的民族品质与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征之一。通过异地搬迁、生态补偿等扶贫方式,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绿色已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最美底色,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加快,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完美收官,兑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4]

6.坚持不负人民,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脱贫攻坚的根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已经深深融入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无数的党员干部满怀真情实意、无私奉献、矢志不渝、风雨同舟,奔赴一线与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从脱贫攻坚战中深入感悟初心使命,与贫穷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见证了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

脱贫攻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实践中锻造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要求,展现了政党性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层面的历史贡献和伟大创造。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推动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要深刻领会脱贫攻坚精神六个方面的精髓要义,将其发扬光大,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对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5]脱贫攻坚精神不仅仅停留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更体现在现在、未来的实践中,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武器。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铸就了一座座光芒四射的精神丰碑,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这些奔腾不息的精神大河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构成了可以滋养人心的“精神谱系”,绽放着时代光芒,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势能。如今,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又加入了中国精神谱系这一大家庭。从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林立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既从“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又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精神“坐标”。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也定将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磅礴之力,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2.脱贫攻坚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财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现状和目标的差距,认识到不能将规划和愿景当作唾手可得之物,认识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必然要继续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中,辛勤耕耘,勇往直前,我们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3.脱贫攻坚精神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指向。从大兴安岭到彩云之南,从大别山到新疆盆地,中国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印证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绝对贫困的问题已画上历史性句号,标志着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党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也由最初的物质财富共同增长的单向度,向共同福祉的增进或共同繁荣的多维度不断深化。”[6]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贫富差距仍然很明显,意味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把脱贫作为致富的起点,把致富视为脱贫的目标,在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仍需要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安排中,需要全社会继续发挥脱贫攻坚精神的势能,提高乡村振兴的实效。

三、脱贫攻坚精神的赓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精神对于巩固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当代青年要成为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主力军,努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乡村振兴是青年耕作的“责任田”。脱贫地区虽然摆脱了绝对贫困,但是他们发展的能力尤其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强,还处于社会发展的“锅底”,部分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农村贫困群众从摆脱贫困到实现高质量发展,其要义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想乡村振兴的产量高、质量优,我们就得精耕细作,青年要经常到基层了解“责任田”,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杂草”“矛盾病症”,才能把论文写到大地上,才能药到病除;在工作中要沉下身子,发扬老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精神,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倾情、倾力、倾心奉献,才能练就钢筋铁骨。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第二,乡村振兴是青年梦想的“摇篮”。这些年,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乡村治理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必须靠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进行解决。青年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中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第三,乡村振兴是青年磨炼的“练兵场”。只有真正体会到酸甜苦辣,才能感知这些味道背后的工作之累,前辈之不易。在基层工作中肯定有苦有甜,看到农民面带微笑的面庞,即使再苦再累,苦中作乐都是一种享受。青年一代的成长没有捷径可寻,更不能在温室里成长。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所以青年要经常往乡村跑,经常去最艰苦的地方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把农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工作业绩的根本标准。流点血、出点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广大青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韧劲,从自己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第四,乡村振兴是青年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基层工作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于青年来说,做好基层工作并非易事。青年一代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要沉下心来做工作。大部分青年做事有冲劲、有激情,这是优点,但是青年最缺乏的就是经验和耐心。青年要在基层定好位、起好步、走好路,踏踏实实为人处世,真正融入基层,扎根乡村。

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目标绘就了恢宏蓝图,发展理念上指引着前进方向,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则是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施展才华的信心之源。

猜你喜欢
攻坚精准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拿出精神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