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李国聪,2
(1.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2. 山东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当下学科建设显学必然是新文科建设,提出至今的新文科建设已经引发关注而形成热潮,但学术界依然存有疑虑,如何破解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从艺术认知的角度来看新文科的倡导创新、交叉和浑融于跨学科的拓展,呼应着时代需要且是那样的鲜活可感,又是那样的顺其自然。就艺术的新文科建设趋向而言,它又呼应着无论是席勒对于艺术、审美的认知与对于教育认知的综合观念,还是蔡元培把艺术和宗教相提并论等,事实上都是放在人的生存哲学角度的认知层面。破壁而入去看对于建设性的新文科,应该指向人的成长、人的教育的目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基点,对于受教育对象或者人格培养对象具有着巨大的指向意义。
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号召,他强调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这为新文科的提出奠定了战略基础和价值基调。2018年8月,中央在下发的文件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四新”建设,新文科概念由此正式提出。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全面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应势而动的新文科建设工作得以全面推进,怀揣美好愿景顺势而为、积势待发。2020年11月,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全面部署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吹响改革号角。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新文科”“为什么建设新文科”“怎样建设新文科”,他指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呼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号召“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2]。与此同时,从酝酿起步到全力启动,业界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出发对新文科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多元阐释和精心谋划,其间共识与争议兼而有之。尤其是关于新文科概念的溯源、内涵与边界的讨论,在百家争鸣中透显出亟待得以正本澄源的学理期待,以期纠正错讹、误读或混淆的现象,强化对新文科建设的价值认同和实践探索,使之在行稳致远中乘势而上,构筑起符合新时代诉求的健全体系与成熟理念。
新文科提出后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包括笔者在内的论述也不断触及到如何解释概念等问题[3-8]。随着互联网逻辑与大数据思维的渗透,科学技术赋能各行各业新机遇,也携来诸多日趋复杂的新挑战。人文社会学科在回应新现象和处理新问题时,跨学科交叉研究与知识整合成为主要方法和趋势。对于融合背景下逐渐崛起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业界在争议中亦有共识:即通过科学技术与人文话题相结合的方式,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观念交流的姿态,打通专业壁垒,在融合交叉中达成创新型发展。换言之,一方面,新文科建设意在打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以及这三者内部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传统文科以新的阐释路径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新文科建设通过对前沿科学技术的关注,拓宽认知范畴与方法边界,并在与理工学科等跨域交流中为自身的探索发展拓宽视野,重新定位传统文科的角色,使之于中国特色实践之上产生更多学理思考,助力中国学派建设。
“新文科建设不是打破旧有传统,而是更多地滋养新的触发因素,以使学科建设适应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一代人接受教育的需求。”[9]可以说,中国的新文科建设既涵盖方法与思维的鼎新,也包含视野的拓宽与观念的沿革,这是宏观战略诉求与微观教育实践的结合,意味着突破学科分化的局限,“尽可能地面对世界本身,面对事物本身,回到问题本身”[10]。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新文科概念提出的背后注定是既往观念的绵延与蓄势,也是立足当下诉求、着眼教育未来、审时度势的综合考量。
如若细致爬梳当下对新文科概念起源的研究,有不少观点认为,它是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并在《为新文科设计模型》一文中正式出现。对此,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指出:“他们所阐释的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1]也有学者对新文科的提出进行了历史维度的深入考究和追溯,并追踪到了1980年美国“斯隆基金会”提出这一概念的历史,以及1981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怀特出版《新文科》小册子的史实,包括随后40余年间持续进行的关于新文科的系列研究,作者指出:“新文科在美国的出现与人文学科遭遇的危机有关。”[12]但也有学者对此保持质疑,认为“新文科”的提出“与传统文科的式微”并无直接联系,并从“跨学科”的特征维度追溯了学术研究综合化的历史沿革[13]。可以说,比较视野亦或是历史视野里的概念厘清总是隐含着某种时代诉求、价值立场和议程设置,切入视角的不同也会带来概念及其起源的纷争。恰如有学者所言:“概念后面紧跟着的就是战略部署和方案措施,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通过科学辨析,厘定不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4]
尽管在概念起源的厘清上尚存有些许争议,但业界对于其强调不同学科之间深度交叉融合的理念,以及着眼于文化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旨归则保持着心照不宣的认同和共识。事实上,新文科理念内涵中所包蕴的跨学科思维、文理交叉、学科重组、综合视野、优势融合等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打通研究、超学科等提法,其实早已在人文社会学科体系的探索实践中开始萌芽,并在反复酝酿和斟酌中锤炼成具有说服力的认知。比如早在1985年4月,中国首次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钱学森在会上便指出:“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交叉科学是一个非常有前途,非常广阔而又重要的科学领域。交叉科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5]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对原有文科专业体系进行改革升级的观念也早已成型。如国外很早就流行开来的“数字人文研究”便是鲜活的明证,即将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运用到人文学科研究中来,克服固有局限、打破封闭认知,以新方法论拓宽研究疆域和视野,形成更精确、更科学的结论和认知。“以数字人文研究为代表的超学科方法论是在数字技术支撑下面向全球复杂性时代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论。它尝试打破学科和非学科的边界,将知识生产和传播带入生活世界。”[16]诸如类似的理念和方法亦不在少数,在此不一一举证。可以说,新文科的提出与综上理念不谋而合、相通相连,而其在赓续与创新中对跨学科交叉融合思维的推崇和倡导,既有来自历史沿革与观念积淀的底气,也有对接当代诉求与未来规划的魄力。
就当前语境而言,对新文科内涵的阐释和注解,因共同教育愿景与时代诉求的抵达,呈现出以共鸣与认同为基调的建构趋向。如王学典认为“新文科”是“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17]。这种将中国特色、民族情感、创新构想注入教育改革,以期回应新时代阔步向前的需求,为了培养出更多优质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的举措,归根结底仍赓续了传统文科所恪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恰如周星等所言:“新文科的拓展依然应该以延续传统文科对人的特性的定焦为基础,关注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的成长和教育,以满足人的不断丰富的精神需要为改革宗旨。”[3]从这个层面讲,中国对“新文科”的倡导和建设是兼具人民性、中国性与民族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切中肯綮助力文化自信与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
可以说,在备受瞩目中出场的新文科,在初显端倪之际便寄托了人文学科的革新憧憬。但其“新”亦有“道”,对新文科的推进工作不仅被赋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力机制,也有着构建主体话语的改革期许和教育理想,更是科技人文融合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必须承认,从新文科的提出、全面启动到逐步实施,尚需坚实的价值指引、丰厚的理论支撑和不懈的实践探索,才能在稳扎稳打中挖掘潜力和激活势能。随着全国高校聚力而为的推进和落实,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给予了更为多维立体且逻辑缜密的细化研究,以创新视野和融合思维为新文科建设的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发展汇聚智力支撑。
目前对新文科的研究,既呈现出“点、线、面”结合的系统化态势,也彰显出以截面与历时交织为主的纵横捭阖式格局。还有研究从新文科提出的背景出发,围绕时代需求、国情要求、人才诉求、技术驱动等因素深入探讨推进新文科的动因机制并通过重点阐释新文科的内涵、特征及其外延,立足现实境遇分析新文科建设的多重价值和意义,使文科建设得以重新定位和定向。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付诸实践的研究亦不在少数,通过对新文科建设实施路径和体系构建提出建设性举措,将“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18]。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工作,意在为之探求理性审视和高效赋能的机缘。比如有论者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跨界融合、强化实践导向及探索范式创新[19]等发展建议。与此同时,也有论者聚焦“新文科”的可能性影响,朝向其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牵制,拓展了以具体学科建设为主调的瞻望和检省。总的来说,对“新文科”建设不同层面和维度的关注,使其构建起相对开放包容的认知体系与理论框架,这一举措也将在动态演进中予以更充分的现实明证与实践参照。
作为战略部署和构想的“新文科”在进入不同学科或专业体系时,通过引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或是利用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在激活学科个性和特性的同时,亦突显科学精神引领的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促进知识创新,拓宽学科边界,也有利于推出交叉型新专业、新方向。对此,以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既将“新文科”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研究和教育,也将其作为一种战略指引和担当使命,在交融互渗中借力协同共享的东风,积极改革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专业布局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文化创造力,以期推出符合新文科建设诉求的学科建设机制。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通,它们是在有限度的融合里寻求着突破与创新,如若打通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与脉系,激发隐存其间的灵感与创意,那将注定是既科学严谨也饱含温度的相遇。但也要意识到,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科学技术,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却无法动摇其学科本质和核心问题,也无法代替或掩盖其审美特质和文化特性。因此,当前新文科建设在提供战略导向和具体举措的同时,仍要兼顾学科工具性与价值性,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这是助力新时代文科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梳理中国新文科的发端、起源和延续至今之后,我们就要思考新文科发展所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毫无疑问,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新文科这样一个新鲜事物的兴奋和内心掂量、盘算、疑惑交织,以及判断犹豫不决的复杂矛盾认知问题。对艺术学科的人们而言,新文科尤其既有急切期待、也有彷徨再三的一种思考。其实所有既有文科的学科研究者们对于新文科都可能心存一点疑虑。这个疑虑就是新文科到底“新”在哪,它要形成一种怎么样的文科价值,和既有的文科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是要打破已有文科框架来创造一种新的别具一格的、不同凡响的一种新样态文科吗?这里先天的合理性在于,那么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已经随着时代发展,形成自己一套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和一种学术划分。从某种程度上说,界定了关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这些西方引进来的划分,而在文科各个学科之中,又各自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学科体系和所明确针对的研究对象。因此,在不断分化组合之中固化了各自学科的称谓、主要的对象、学术素养、需要追求、探寻的目标和方向,形成各自学科从一级学科到二级、三级层阶的专业支撑,也形成培养体系比较健全的各学科体系和专业教师的配备。当经过几代人学科建设的努力之后,相对固化的人文社会科学已经蔚为大观。在持续的人才培养进程中,推动了学科体系的延续,特别是学科指向和其他学科的差别。这种内生性的界域使得各自学科也形成自己比较严格的规则,但是也形成了自足自立未必需要和他者相融的一种潜在的界域。
从积极性的角度而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实上已经各自具有了独立的学科体系、相配套的专业,在课程、人才培养、教科书和学术体系延续扩展,各种配置上也都各有自身的独立性,由此也就成为该学科支撑性所在。从学者们习惯成自然的角度来看,在各自的领域之中也形成了一种延续的学派和学术的风格体系。在不断的学科延续、门派的持续发展之中,积极地推动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话语优势和学术的分类、枝节伸展的学科树,当然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出色经验。因此学者们觉得既有的学科,无论是法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社会学、艺术学、管理学等等,各有自己的支脉,也各有自己的支撑和自身内部的分化。尽管在这之中,时不时会有一些抵牾和相互比较的趋向,同时也会有防止此学科被其他学科所侵占的防御意念,但自足自立确立无疑。因为在其中支持这个学科存在的,就是延续至今的一种学术滋养和学术构架,经年累月构成的某种厚重存在,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忽然遇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需要有一种新文科来进行建构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惶恐,是不是已经学到的和曾经很稳固的体系要被毁坏甚至是打乱的一种疑虑难免产生。另外,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体系,生产和满足社会生活秩序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没有所谓的新和旧,它自身渊源流长的学科建构就应该持续发展下去。
归结起来,新文科建设其实是一个新方向新任务,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把握而成为国家倡导的方向性要求。当学者们还在基础层面为自己的文科建设勤勤恳恳努力的时候,顿然发现从上层构建的角度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文科建设是适合当今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越来越多出现的一种宏观把控的顶层设计体现。它实际上也包含关于文科建设之中,已经感知到的一些发展中的困境而需要破解的期望,以及学者们不断提出文科应该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提供路径的使命期许之下一种顶层设计的呼应。如此,顶层设计因此要跟上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就有了促发力。对于新文科建设的认知,更全面理解、正视发展中需要应对问题的现实需要,表明新文科建设所触及到的难度在于它似乎是属于超前性的预测。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新文科追求之新,包括时代新的潮流、一种新的理论构思以及国家要从文科建设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期望。我们非常希望这种顶层设计更大程度上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的确是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关于文科更快整合和更多交叉需求,以及文科更多和新技术、新媒介结合的期望。比如已经有研究“中国伦理意识的科技关怀”[20]等开拓性研究认识等。而这一切与作为个体的专家学者拘泥于自身学科体系之中的感受略微不同。因此我们设想,新文科建设需要有顶层设计,同时要有具体的高校以及相关院系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推动深入。而要不断地通过研究来实现新文科建设更为浑融、全面和可持续路线的设计还需要时间。教育部已经提出新文科建设宣言,以及关于新文科研究的课题,这一切是为了保证新文科在实践之中,触发学者们的认识后能够尽可能避免缺陷,同时使更多学者沿着国家的顶层设计更好地落实和研究,来保证新文科建设能够有更为周全的发展和有方向性的实施路径。2021年9月,新文科国家研究课题的发布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从中看到新文科研究从整体上到分类上,从细枝末节多方面都开始进入探索实施,也看到学者们开始投入新文科建设的发散性思维,和更为丰富的体现新文科建设提出的目标、实施方略。
由此我们进入实质性问题的再探索。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展开,人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新文科的预想和探讨,如前文资料所示,对于新文科建设人们开始大致有了一些相对的共识,在倡导者和呼应者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并且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共同认识。
关于新文科的疑难问题大致包括:首先是新与旧的关系;其次是文科与“非文科”的关系;最后是新文科给予学科发展、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新文科之“新”并不是革故鼎新的新,并不是打破旧有传统的换颜之全新,而是创造之新和变革丰富之新,以及借鉴交融而闪现光彩之新。
换句话说,在新文科建设之中,当然有可能创设出各种交叉的新的人文学科,但是新文科要义是对传统学科给予新的激发,要有新元素穿插的介入机制,使它展现出新鲜的色彩。我们一再提及新文科并不是对已经形成传统的既有文科的全盘打翻,而重在“守正创新”——守护传统学科基础并创造新增长变化的新样貌。新文科是在尊重既有学科的基础上,以新鲜的因素、新鲜的气质和新鲜的适应时代的光彩来进行呈现。比如对于艺术学科而言,如果按照简单的理论,那么新文科就是要漠视既有的各种艺术学分支学科创设出新的学科,于是人心惶惶,以为完全漠视了一种文化传承和学科体制以及技能的传扬,这是不可能的。对于艺术的各个分支学科而言,它本身所形成的这些艺术传统,是建立在摸索探索人类的情感和灵魂需要的一种传承和创新。因此,新文科的核心关键词就应当是创新的概念。
守正创新中的创新,在于创设的精神和理念支撑下,学科寻求适应时代变化的设置改造,该守护的不能颠覆,要吸纳的不能漠视,面对时代需求不能置之不理,可以借鉴但不可固步自封。创新一定是针对着既有的一种成熟和丰厚的对象,这里所说的既有是它的基础,但是既有的基础应该是相对成熟,也就是说它具备有自身的某种历史沉淀和生命力。学科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自身,都具有自主的体系、框架和学科不同的构成,并且卓有成效地在过去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创作理念等方面的成绩。正因为如此,创新才格外值得尊重,有很好基础的创新,一定是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发现了让既有的成熟能够更上一层楼。创新使得整个学科专业看到了更加新鲜的触发力,并且和人们心目中所希望的,或者说预先让将来时代所发展的,能够回到我们当前的学科建制之中,而使得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都感觉到有一种精神的刺激力。创新其实不仅仅是对于既有深厚的学科寻找它新的发展去向,创新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创造性,投影到人文社会科学,既然它更多的是在一种以人作为群体的理论体系框架设计,那么新文科创新本身的最初用意,就是某种创造新构造景观的根源,应该在学科的不断发展中,持续适应着不同时代的学术需要和知识创造性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时候新文科试图给予这种创新以一种强大的国家推动力,真实现实样态朝气勃勃的学科发展新趋向。
回到前面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必须提到新文科是激发创新的,它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促使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发展、更向前方目标前行的一种需要。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一脚蹬去了既有的人文社会科学,或者说搅乱着文科自身所形成的体制,使得法学不是法学、经济学不是经济学,而要另辟蹊径去创设出另外的什么学科。也并非是新文科的创始和人们试图让新文科焕发出新鲜生命力、夺人光彩的用意所在。以艺术学科为例,在新文科中,艺术学科必然仍然有它自身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设计、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广播等等新鲜的东西,但是在这里有可能会介入新鲜的因素。第一,当我们放开了视野,以创新的姿态来看时,比如说戏剧影视学科之中就要注意到曲艺等这样的学科,应该能进入戏剧影视类学科。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当视野变新之后,对艺术学科而言,能够表达人类对于精神、情感需要艺术的多样性,则曲艺应该囊括在自己的怀抱之中。第二,是在既有的艺术学科之中,要促进它更多的打破自有的窠臼,而更多地注意到多元化的艺术本质的借鉴,并且向临近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甚至于理工科去借鉴的“巧取豪夺”,就会产生新的景观。这里的事实是既有的一些成功经验,比如说大数据、计算机的算法、其他学科历史传承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等的借用,改变了艺术学科本来的面貌。还有,交叉性的结合能够促使本学科成为让人眼睛一亮的有新鲜光影的学科体制,艺术治疗时兴的后面,跨学科显而易见,艺术考古的多学科参与也是价值不凡。第三,新文科就是要更多的在思维方法观念形态上,来进行学科之间规模化的整合、借鉴以及创新。有意思的是,艺术学理论研究者把艺术学分为哲学艺术学和科学艺术学,由此有人认为“就是今天所说的艺术的跨学科研究或者交叉学科研究”[21]。人们经常提及的,比如说财经和外语之间的结合,依然有财经的因素,有外语的因素,但是它们互为表里,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就会形成培养人才多样化结合的因素。因此,任何能够使得既有学科在层层相依之中发现有所促发因素,而形成新力量的方式方法,都有可能与过去不同,形成所谓的新文科。
因此,新文科并非是针对于旧文科,也不是要打乱既有文科或者排斥旧文科。新文科不见得是要全盘否定,恰恰相反,是要让学科产生新的因素,因此在这里,新文科特别注重和一些理工科学科研究方法,和计算机学科更多的结合,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就是算法以及计算机的因素,产生了一种虚拟世界的艺术表现。它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表演,但影像的因素、舞蹈的因素,当它呈现在舞台上、呈现在屏幕上,就是方寸之间会产生出让人们观赏、观看的时候不一样的五颜六色的一种新鲜色彩。创新会使得人们一直把持学科面貌,同时开拓使人们感知到艺术的新光彩,并且发现了艺术过去忽略的创造性表现的丰富性、感受到的吸引性以及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人文学科深入的了解。
在人们对于新文科建设的忧虑和思考之中,有关于新文科建设是不是传统文科就会相继消失、非驴非马的非文科将会占领舞台这样一个疑虑。这个疑虑显然触及到新文科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吸纳其他学科的交叉对既有文科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关于计算机学科、智能时代理工科的一些观念方法,可以给予既有的文科一种新的触动、结合。由此人们就会进一步担忧文科的性状会不会改变。
一般认为,文科是人类思想和观念汇集而成的,分门别类对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感念创造的不同科系对象。新文科建设中很重要的是新文科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家目的,固然未必人人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家,但显然需要一个比较高端的兼具有综合性思维,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可以提出一些理论建树,以及有思想的建设方略,而使得文科从容丰富与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于是新文科实际上是很强调同文科之外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借鉴,促发综合性的观念产生。就是试图打破既有的文科自身局限性,引发出能够更丰富发展的兼容性。甚至说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农医类学科有更多的结合,从产生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性的角度去为理工农医类学科提供一些理论总结、思想解说以及反射回来为这些实证性、技术类的学科进行论说阐释,提出理论的模式,以及更好地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需要。换一个角度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又运用一些包括大数据、计算机和实证类科学量化的要求,来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更为扎实和更加应对千变万化人类高度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一种新文科,很显然是在文科的传统上触发,并且激发文科更高层面的建设创新,即不仅仅顾念自己学科的体系完整性,还要回到文科它的创设生产和存在的价值意义,是为整个人类和人自身完美的发展提供理论准备、理论基础、论说学说的框架以及阐释传播宣传。很显然它依然是文科,但已经是夹杂着更多更高规格的新文科。
我们这里绝非有贬低既往的人文社会科学意味,各学科之间完整的体系也同时在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作出贡献,这些历史积累的文科具备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特别是文科,不会在乎人们对于过去只提供的理论或者假说乃至于理论框架是不是对于社会生活发展能够有多高的契合度,而在于它骨子里实现了人类不断要有的一种理论武装,和观照世界激发的一种学术性来为人类精神生活组织结构、更长远的理论观照提供框架。因此它本身一开始就未必有那么切实对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数据对应性,即更多的是对长远的理论展望言说阐释。而言说能够激发人们更多创造性,提供精神的滋养和促发作用。这样来确定既往文科的价值意义,即在思想的引领性、理论的建构性、学说思想的阐释和传播性上占据独有的优势。具有论述的逻辑性就构成了既往文科存在的价值。但是时代变化时常匪夷所思,似乎相距很远的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农医类学科之间,有越来越多可以交合的余地,或者说理工农医类学科在更高精度的发展中也越来越认可思想理论的武装和理论解说的价值。这类似于与人文学科的科幻文学一样,能够把人类的思想构想用实证科学去加以验证,并且相当大的程度能够成为一种现实。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需要幻想或者需要创造性,创造性是使得人们不断去为论证而实施。因此理工农医类学科,越来越重视理论假说或实践经验的论述。同理,人文社会科学也特别需要对自身的学术理论寻找到更多的依据,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需要,把大数据计算机学科以及关于实证性学科所具有的出色之处引入文科。实际上自从提出新文科以来,我们已经看到文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在实践中,特别和量化学科之间的结合度、融合度越来越高。如此,就产生了包括学科发展更高程度的一种建设,并且的确滋生出更多过去没有的新兴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科的借鉴性和综合性,的确会使得文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文科之新大概就在这里。
由此新文科视野下的文科理应和过去传统的文科有继承关系,是在既有基础上更多综合,更多交织不同学科的优长,同时使得新文科以现代社会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发生变化,所以它显然是新的。还有,其对于适应新文科需要的新探索、新拓展,使得和时代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能培养出适应这个时代的更宽阔视野、多样才能的一种文科文化理论和思维的人才。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文科培养机制、学科本身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素养等显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新文科正是要让传统文科从它的构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建制到研究者,都能产生一种加快步伐同智能时代社会相适应的情形。但是我们要说,新文科依旧是文科,既然文科是提供思想源泉、理论假说、理论建构以及为其他学科进行理论阐释和触发性的思想,进入各个学科之中这样特殊的学科,必然把人作为基本立足点,其精神性的价值依旧不变。文科既有的体制在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创设思想、提供理论假说等方面都应该继续成为它的核心基础。由此新文科给予更新的视野、更适应时代的变化,呼应时代变化中人们的生存需要和精神情感需要,新文科正是适应这些变化的举措。
结合艺术学来印证,艺术不同学科自有创作方法,艺术包含的领域各有不同,有重视舞台表现的,有重视视觉景观的,有重视尺幅之内去展望、凝缩人的思想和大千世界奥秘的,不一而足。因此传统技能技法和学术的天地,依然在新文科之中显赫而且凸显,但是很显然舞台表现观念的一些变化,舞台装置的变化,一些话剧、戏曲、舞蹈表演背后,已经呈现出更多结合新媒体、多媒体、智能媒体所给予奇妙视觉景观的融合。而计算机从素描绘画上色到仿照水墨色彩色调的创作,也都给予了创作新鲜的变化。同样道理,影视艺术典型地表现了视觉年代自身的强大和发展,也不断和计算机学科、智能大数据等结合开辟了发展新天地。而各个领域艺术学科依然存在,但是有可能在一些方面已经今非昔比,而具有了更丰富拓展的形态和内涵。
对于艺术学科而言,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审美的把握既是艺术学科各领域相互佐证而依存的重要内涵,也是在新文科建设中能够给予新文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借鉴的要素所在。无论是以往还是将来新文科建设中的艺术学科,必须要把握住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道德滋养性。尤其是坚守本土文化独特的艺术审美性特点,中华优秀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诗性品格,形成了一种泛审美、泛艺术的特点,这对民族美学以人生美学精神为核心的美感韵致具有深刻的影响[22]。
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新文科会对全国的高校也包括一些科研机构,带来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以往已经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学科体制,在文科的视野之中各有所长、各掌一方,对于文科的研究也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学科发展的基础乃至独有特色的文科集群力量,因此担忧新文科建设是不是要影响到包括自身单位学科的优势、将来学科发展涉及到专业以及培养学生从课程到教材、体制上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文科建设事业之中,走得快的一些单位,新文科能够给予专业或者学科发展带来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明显地看到在新文科建设中,借鉴性、跨学科性是新文科建设比较重要的目标,在新文科建设中特别提示,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来使得自己学科更为丰富。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关于计算机学科、理工农医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相互吸纳,使得学科能够更好的发展。比如时常被提及的财经金融类学科和外语类学科的交织。但是一旦解决跨学科招生后,会形成一个新型学科专业,所以外语有助于财经金融类学科的发展,而财经金融类学科借助外语又能够为财经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结合何乐而不为?已经有不少学校适应着新文科建设需要在着手类似的文科之间内部的整合。其实此前的许多学科发展中,已经具备有新文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而且开始呈现出新的气象。比如有研究认为:“其实,中国戏剧早在上世纪初就践行着新文科的诸多主张,如与戏曲、电影艺术门类的交叉融汇,都有传世的经典。”[23]新文科建设中,艺术类的学科相当多地出现了一些设置关于艺术教育的学科专业,比如音乐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美术教育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它打破了过去只限于教育学科之中去呈现艺术的一些因素,而变成了教育类学科和艺术类学科具体领域结合,完全是适应这个时代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各门类艺术、各领域艺术的增量,所以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而我们看到在一些传媒类的院校和艺术类的专业院校之中,已经把设计、艺术学理论与计算机等结合在一起,申请为交叉学科。
很显然,学科和专业在自身的领域,比如艺术的舞蹈、设计、影视、戏剧之间,跨领域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多,全息技术的介入让表演呈现出新的景观。而艺术的领域和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跨领域结合的专业设置,也有了一些拓展,更多的学科会借助于计算机学科,同人工智能学科、相近技术化学科的结合而派生出新的专业,甚至有些专业已经开始招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科和专业的跨域拓展已经在实施,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这后面既是时代发展需要的催促,也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一种号召和需要。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融通化和综合化的人才,他们已经意识到许多学科本身的发展遇到一些瓶颈,需要借助跨学科的结合来拓展。这一点理工科似乎走在前面,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制和一些有意识的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核心问题就是一般的文科研究者穷其一生都是在自身的学科里师承深入,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短时间单方面看待新文科建设也许有所恐惧,忧虑感和危机感难免产生。在艺术类的学科之中,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和设计相关联的学科,庞大无比。固然设计也可以是一种大设计,从小到家装设计、园林环艺设计等,大到整个社会社区的设计,还有从艺术到产品的设计、工业的设计,的确有很广阔的市场。但在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设置千篇一律时,如何与别的专业、学科结合,显示出独特的特点,的确需要新文科建设来加以促发。在艺术学科设立的时候,设计学科已经开始布下了包含可以获得工科和艺术两种学位,也就是偏重于工业设计或偏重于艺术设计的两种路径,似乎也事实上开启一些相互交织理念,所以在学科的交织上走在了前面。而影视学科在互联网时代和传媒学科之间的结合也已经有了许多探讨。因此跨学科、多学科以及融学科的新文科建设,是一种重要的路径,值得进一步拓展。
对于许多年轻的学者来说,他们更容易感知到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社会对学科的新要求,看到面对新的时代发展,如何去应对文化现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能够适应新时代青少年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需求,所以新文科更大的扩展,对于年轻的学者来说应该没有太多的负担。而他们所依存的专业和学科是应当给他们提供可以交叉扩展的条件来促进新文科建设,某种程度上说新文科建设也许是要学科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对此有一种理性的认知,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意识到新文科建设对于学校学科和院系发展,早走一步比晚走一步好。同时个人在新文科探索中未必要独立门派去创建一个所谓的新文科,而是能够用新的思维、新的思路和交叉跨界的实现手段,去产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科拓展思路。
以上思考归结起来还可以概括成为以下强化认识。
第一,新文科建设探索是一个时代命题,既经提出我们就要去适应它,并且尽快跟上新文科建设的步伐。新文科之新依然强调具有可以多样阐释的内涵,包括新文科的新开拓、新探索和新发展路径。对于教育而言,新文科之新是要面向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有创新思维的前瞻性社会科学意识的受教育者。而新文科精神必然会带来新的文科集群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局面。新文科建设要求有创造性文科集群的实现,对于学科和专业就要有更开阔的开拓思维,而教育方法、教育路径与高科技时代、智能时代的学科专业发展也要去探索不同以往的形态。
第二,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文科要严守自己的根本性状,这是对于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对于人所构成的社会生活文化发展构建的满足。一切为了人的新文科建设,就能把持住国家所需要的新文科发展路径。对艺术学科而言,新文科建设必须守正创新,是对既有成规和既有学科体系的尊重,否则长久形成艺术的分类、艺术的技能技巧就会受到损害。但是如果没有创新,适应不了国家对于新文科建设要求,就会落后于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家具备多学科综合性的把控,以及适应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学生们吸收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学科守正创新的重心是在于艺术审美精神的把控。艺术给予人们最重要的东西,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完美性的精神需求和灵魂性精神慰藉的需要。对于艺术自身的整体生存而言,就是要用各种新鲜创造追求美的世界。对于新文科视野下的其他学科而言,艺术似乎最集中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尊重、对审美理想和精神的满足,也就是他能给予新文科中其他人文学科奉献的就是审美。
第三,特别强调的是,新文科宣言所提到的“守正创新”是我们的基本方向。我们意识到学科专业本身的守正是基础,守正才能使得我们不偏离方向,但是守正是坚定基础而不是目的,正是因为各学科把自身经年累月的专业积累经验,形成课程、教材、教师经验并不断提升扩展,都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而创新不是无目的的突进,而是在守正基础上围绕着我们所主张的重心去拓展。所以应当坚定把握戏剧影视类学科、艺术类学科守正创新的重点,不是固步自封地保守既有学科专业的既有形式。艺术学科的根本是“艺术审美”,我们坚定认为艺术审美是戏剧影视类学科自身把持专业的要害。这似乎也是交融音乐、舞蹈、美术、设计而形成舞台、银幕、屏幕上表现最重要的东西。同时这也是我们在新文科建设之中可以给其他学科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理工农医类科借鉴的最重要的东西。
第四,艺术学科自然还要在建设中坚守艺术表现的内容方向,是关注对培养、对表现人的审美的徜徉精神。同时,我们培养者也应该注意到:专业并不全是衡量学生会做多少节目、会如何口才出众朗朗上口、会吸引观众的视听注意,而是要注意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敏感的思维,而最终落实在对于美的形态、韵律、结构、词语的端正性,让中国人能够实现从银幕、屏幕、舞台上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从内在的精神品质里散发出美的光彩,才能真正打动人。
我们也注意到,戏剧影视类学科是最需要在综合性中扩大吸纳文学的内涵和剧作的功底,去借鉴历史学发展的观念,去借鉴法学守规而为社会服务,同时要为创作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去创作更新的互联网语言表现吸引力。所以我们对于新文科与科技结合有天然需要和渴望。另外,在探讨戏剧影视类学科之间彼此更多的借鉴、砥砺触发,加强和艺术各学科产生更加良好的互动,与文、史、哲、经济等给予我们更多的触动力,然后借用新文科、新工科、计算机学科、理科等的思维和方法,使得包括大数据等能够为我们的内容展现服务,适应智能时代的技能技巧,适应更多人工智能舞台,让表演更为扩展张扬魅力,提升银幕、屏幕与移动端之间的融通去产生更美好的作用。
在新文科建设中,艺术学科都面临发展扩展,比如戏剧影视学科的基本价值共识,是图像时代显学赋予新时代媒介素养的责任。但要遵守艺术审美的规律来对待我们既有的学科,不保守不僵化。要因时而变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适应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去扩展戏剧影视类的表演展示,以及追踪技术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艺术专业要更大程度去服务社会,为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奉献我们的力量。作为综合性的戏剧与影视类学科专业,同时要为社会传播做重要的引导,因此,除了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实用性的融通人才之外,还要更多地培养艺术或者戏剧影视类艺术传播的社会科学家人才。因此,综合性素养和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就显得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