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钟永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即生活和教育是一体的,教和学都以“做”为核心。采用议题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做合一”。教师通过议题式教学扩展学习空间,延展课堂内容,促进课内与课外统一,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促进知行统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培育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素养和立意结合是议题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点。在素养和立意结合的基础上架构议题,开展活动,实现价值引领。在确定议题之前,除了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要紧扣核心素养立意,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不仅要有知识的获得体验,更要有知识的价值实现,培育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教学为例。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情境探究和小组合作与分享获取新知,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目标立意为支点,开启议题整体架构的设计,促进学生知行统一。上这节课正值中秋和国庆长假之后,人们都盼望中秋团聚,而很多人却要坚守在岗位上,于是确定“本能与责任如何取舍”的中心议题,继而以三个子议题推进思维进阶。第一个子议题“走近社会明责任”。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采访坚守岗位的人员,用视频、图片、文字记录这些人物的故事,感受他们“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关注社会现实的能力。第二个子议题“奉献社会助成长”。教师以学生展示的资料为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在假期这些人员坚守工作岗位的原因,感悟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同时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理性观点看待社会现实。第三个子议题“服务社会我践行”。根据学生上一环节的探究,可以继续布置践行活动——走进社会考场。以视频形式展示校园、社会中常见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服务社会就在身边,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每个子议题紧扣中心议题,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议题式教学不仅要传递教材知识,还要将知识进行具有思考价值的转换,把学生原有的认知作为价值生长点,在这个原有经验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经验。所以,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要倾听学生对该话题的理解,思考学生这种思维的由来,教会学生深化自己的认知或者改变认知误区建构新的解释,从而内化为言行,实现对该议题内涵有意义的建构。这也是议题式教学中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有效方法。
一节课的课时容量有限,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分配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是促进“教学做合一”的关键因素。面对不同程度的议题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思结合,以思促行。
第一种是个体参与形式。根据中心议题,开展个体探究与学习,并且分享个体探究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感。第二种是小组参与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探究,用文档、表格或课件等整理小组探究成果,课程依托于学生的调查与资料展示,又不拘泥于学生的调查和资料展示。若小组较多,可以让不同小组互相评议和提问,开展生生互动、生生互评,生成知识升华情感。第三种是个体参与和小组参与相结合的形式。以个体探究为基础,小组汇总发言,个体提问点评。
议题式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以递进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展开理论思考和现实分析。坚持素养立意,实现议题的价值引领;建构整体认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依托教材文本,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这是议题式教学中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有效途径。议题式教学契合“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交流,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