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命线

2022-11-21 02:16赵永军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赵永军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上肩负着重大责任和特殊使命。本文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作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学校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抓好民族团结各项工作,对于维护学校乃至社会大局稳定、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解决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以这一问题为导向,高校需要确立“怎么培育”的基本思路。因此,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树立目标导向的培养观,即为谁培养优质教师;明晰培养的基本思路,即通过什么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发展过程中可以被视为一种“元价值”,这种价值从根本上指导着教育体制机制的完善,引导教育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同时,它也是衡量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活动和行为的根本准则。从历史维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员必然的、能动的选择。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目标一致、团结和谐的集体格局。这样的格局并不止于过去或现在,而是放眼于中华民族发展之未来。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目标、价值呈现出结构性耦合。从现实维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意愿。此处的“共同体”不仅是地域的、文化的集合,更是一种精神集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基地。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其本质,更体现出其行为目的,两者的系统性互构显而易见。

(一)解决根本问题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责任,责任也是教育兴旺发达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新时代,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正是以此为根本思路、前进指示和行动指南。“培养什么人”是根本问题的基础要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源泉所在,同时,这一要素也体现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所在,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这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紧密贴合。“如何培养人”是根本问题行为价值的体现,即用什么“工具”培养。常被认为具有硬性特征的“工具”,不仅包括政策和法规,更有像精神和意识等的“软性”类别。实践证明,意识的“润物细无声”更能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使其发散出一定的理性价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契机,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注重意识培养,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性,正是两者在行动领域的价值互现。“为谁培养人”体现了根本问题的目标价值。目标是显性的价值,在高校教育中,以什么目标为导向属于该种价值问题。在这方面,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成为两者中介,即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才。

(二)解决根本问题的道路指引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价值角度和实践视野引导着新时代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进程,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解决根本问题的“指明灯”。元价值属于价值范畴,即价值的根本或本质规定性,元价值具有指导价值的自在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元价值领域,其从整体层面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行为层级。实践中,价值引领突出体现为道路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之一是加强社会文化认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本身必须履行的职责。在这个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引领必须体现主导性,以价值促团结,以道路指方向。另外,在开展党史学习、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进程中,必须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积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其融入贯通于育人树人的全过程。

(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力

新时代,社会各领域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体现出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由于高校职能的逐步升华,从单一教学和管理逐步向融汇教学、管理、服务等要素的治理转变,该场域更成为各种问题的多发地。基于此,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更显现出时代价值。“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回答了根本问题,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更多载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德树人”既回应了根本问题,也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发展进程中的引领和指导地位;“为人民培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既响应了根本问题,也实现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聚焦。凝聚载体为聚力提供基础,明确地位为聚力指明方向,共同聚焦为具体整合价值,三个层面的联系互动,共同体现了在强调和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过程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心聚力意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落实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既承担教书的主要职责,还担负育人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传授青年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坚定学生巩固民族团结的决心,从而激发学生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虽然从心理上呈现出走向成熟的特点,但仍存在思想观念淡漠、心智不成熟等特点,极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思想的渗透。因此,我们需要围绕“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为主题,紧扣“围绕学生”“以人为本”的办学主旨,尽快搭建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教育,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打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确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进而在思想上达成统一的认识,最终引领大学生增强全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二)落实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责任使命指向,是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事业向好发展的积极态度和价值倾向。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奋斗历史的了解,增强了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能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使大学生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有效汇聚实现伟大胜利的磅礴之力。

(三)落实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此,大学生肩负着新时代的历史重任,对他们的培养关系着党和国家、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高校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从世界大势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铸牢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引领大学生始终坚信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坚持不懈的作风精神,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且全方位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拥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实现高校建设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为更好完成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必须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维护好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一)保证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实现高校建设根本目标

教育是国之大计,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定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原因,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奋进新征程、创造更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共识、凝聚力量,才能始终把“四个自信”作为我们的信念之核、力量之源,不断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以贯之推进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也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坚持以理论自信引领发展方向,以道路自信形塑中国模式,以制度自信完善大学治理,以文化自信铸就大学精神的逻辑路向,才能继续书写新时代民族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伟大成就,保证实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目标。

(二)推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实现高校建设根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当代中国族际的政治整合,不仅是边疆安全治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培育和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实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目标,为实现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目标、价值基础和价值内核分别对应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要求,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积极的思想引领。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的场域,本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以形成爱国情怀,才能凝聚师生民族团结和优化人才培养理念,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以维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才能孕育出优良校风和学风,实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目标。

(三)促进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实现高校建设根本目标

大学初心,旨在育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筑牢党的领导“顶梁柱”。要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推进学科建设这个着力点、抓好人才队伍这个支撑点、扩大对外开放这个发展点、强化党的建设这个关键点,把握好这五个基本点,才能促进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实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目标。

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培根铸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交流互鉴,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坚持价值引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坚持理论先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群众基础。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刚刚召开的全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始终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铭记于心,实践于行,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努力成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先锋集体和模范院校,为学校“十四五”时期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