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审评要点

2022-11-21 02:01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工频环境影响电磁

林 蕾

(福建中试所电力调整试验有限责任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7)

随着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日益得到重视,作为建设单位及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对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保障环节,技术审评的把关至关重要。此外,输变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审评,是为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把控环评编制单位的环评文件质量,以及生态环境部门审批环评文件而提供的技术服务。因此,环评的技术审评应全方位对环评文件的内容进行审查,确保内容真实、客观、合理和规范。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及相关规范标准,探讨了中高电压输变电工程环评技术与审评技术的重点关注内容。

1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审评现状

随着电网规模日益扩大,输变电工程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区域越来越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输变电工程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噪声等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也日益显现,针对输变电工程的环保投诉也逐年上升;另外也对输变电工程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总之,输变电工程环保管理水平已成为电网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和审评作为对电网建设单位预防、减轻、缓解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手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应着力于科学、公正、客观地对各种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等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审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目前虽然有很多研究对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审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环境影响的因素多、不确定性强、外部环境多变等特点,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技术导则等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仍然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评价因子选取及影响权重的确定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环境影响研究集中在运行期的电磁环境模拟和计算,不能全面反映问题;(3)仅从研究层面量化分析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缺少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区分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的量化研究[1]。因此,本文旨在建立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审评指标体系,为建设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输变电工程选址选线、施工、运行过程环境影响环节,同时规范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审评工作,为提高建设单位环境管理水平、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输变电工程提供决策与依据。

2 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审评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控制实例

2.1 评价技术要点

2.1.1 输变电工程选线、选址及选型

输变电工程环评一般是在可研阶段进行,可研设计深度的选线、选址及选型工作往往还会由于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拟建工程的确定性[2]。输变电工程选址选线应符合生态保护管控要求,避免进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并重点关注居住、办公等群众生产生活聚集区;变电站工程选址时,应综合考虑减少土地占用、植被砍伐和弃土弃渣,还应按终期规模考虑进出线走廊规划。输电线路还应避让集中林区,以减少林木的砍伐,在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确实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避让生态敏感区,应对线路方案的唯一性进行反复论证,并设计无害化的通过方式。输电线路选型应因地制宜选择线路型式、架设高度、杆塔塔型、导线参数、相序布置等,例如在杆塔选型方面,尽量采取结构紧凑型杆塔、同塔架设、并行架设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新开辟走廊、优化线路走廊间距。新建城市电力线路在人口密集区等可考虑经济型及合理性情况下采用地下电缆。

2.1.2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HJ 24),输变电工程环评文件中均应设电磁环境专题评价。电磁专题评价首先,根据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和周边环境特点确定电磁环境敏感目标[3]。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评价范围根据电压等级、变电站类型、输电线路型式等按照HJ24的规定划定。其次,进行电磁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调查环评关注输变电工程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人口户数、环境特征以及与本工程之间的方位、距离、高差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代表性的点位,由具备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电磁环境现状水平实际监测。最后,对工程建成后的电磁环境进行预测和评价,重点是预测工程建成后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情况。电磁环境的评价因子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根据实际监测的情况,对电磁环境起制约因素的是工频电场[4],预测应先按照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低线高,采用HJ 24推荐的模式计算的方式,给出调查范围内的工频电场的强度值(一般选用离地1.5 m,代表人体接受高度)。若有超过工频电场公众曝露限值(4 kV/m),还要进一步预测使工频电场均小于4 kV/m时导线需抬升的高度。针对具体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应采用模式计算或类比分析的方法,预测抬升线路高度后,人可到达处的最大工频电磁场的强度值,若有超标,则应采取线路摆动避让、抬高线高或拆迁等措施使环境敏感目标处达到限值要求。

2.1.3 生态影响评价

根据输变电建设工程生态影响有点有线,点状为变电站站区、塔基,线状为架空线路走廊、地下管线管廊,除了变电站站区、塔基区为永久占地,永久占地需要砍伐树木、占用草地等永久破坏了现有的生态系统;此外施工还需要大量的临时占地,用作牵张场、跨越场、材料堆场等,临时占地等施工结束后,应恢复现有的生态功能。变电站生态评价范围为围墙外500 m内的区域,输电线路(架空线路)评价范围为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0 m内的带状区域,(线路有若进入生态敏感区,则该段评价范围增加为1 000 m),电缆线路也参照此范围。首先,选址选线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其次,输电线路应因地制宜,在进入林区时,采取高跨设计,减少林木砍伐,在山丘区采用全方位长短腿设计,减少挖填方量。最后,在优化选取临时占地基础上,及时对其进行生态功能恢复,确保减少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1.4 声环境影响评价

变电站的声环境评价范围为边界外200 m范围(可以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声环境保护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输变电线路的声环境评价范围与电磁环境评价范围一致。输变电工程中声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是变电站,包括户内变、户外变、半户内变等,特别是位于城区的变电站,对周边群众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变电站站内声源点多,有变压器、电抗器、电容器、轴流风机等,并且以穿透性强、传播距离远的低频噪声为主。变电站噪声控制设计应首先从噪声源强上进行控制,选择低噪声设备,其次是采用隔声、吸声、消声、减振、防振等综合降噪措施。近年来,架空线路分布日益广泛,噪声投诉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晴天时,500 kV架空输电线路噪声水平影响虽小,但在农村地区等声背景值较低的地方,线路运行后噪声值会有较大增量,特别是阴雨天时,由于线路附近的空气发生电离,形成电晕放电噪声,对周围环境有突出影响[5]。因此,线路噪声评价与防治措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2.2 审评工作要点

技术审评人员在审查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时,应将建设项目概况、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环境敏感目标、施工期与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几个方面作为关注重点。

2.2.1 工程概况

工程建设介绍内容应完整;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介绍完整前期工程情况,以及前期工程的环保手续履行情况,明确是否有环保遗留问题等。通过环境条件和工程条件的比选,能说明工程选址的环境合理性,且选址、选线比选方案应具有可行性。

2.2.2 评价标准、评价等级与范围

评价标准主要包含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限值等。环境质量标准应根据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和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相应环境要素的国家或地方标准、控制限值选择适当。电磁环境控制限值应满足GB 8702、DL/T 1088中的规定。评价因子工作等级的划分、内容应符合相关导则要求;各因子评价等级的划分、内容均应符合相关导则要求,若有进行调整的(特别是调低评价等级的),理由应充分、合理[5]。各环境要素的评价范围均应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参数,按照各要素导则的要求确定,确定的依据合理,评价范围明确。

2.2.3 环境敏感目标

环境敏感目标应识别全面、准确,环评范围明确属于工程拆迁的建筑物不列为环境敏感目标。环境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应采用列表并附图的形式予以说明清楚:包括名称、性质、与工程相对位置关系、需要达到的保护要求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等,其中电磁环境、声环境应给出主体建筑的特征(高度、楼层、影响人数),生态敏感目标应给出审批情况、等级、规模、保护范围,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范围调查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常常时由于边界调查不清,导致工程建成后才发现跨越生态敏感区[6]。相关图件要清晰、列表内容清楚。

2.2.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主要关注电磁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等现状调查情况,电磁环境、声环境现状监测的监测因子、监测点位、布点方法有代表性,监测频次、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应符合相关规定。评价现状监测能否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电磁环境水平和声环境水平,尤其是多条33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项目在评价范围内有交叉跨越或并行其他在建项目的,或者评价区内有产生噪声的其他在建项目,改扩建项目还应明确前期工程噪声排放情况及采取的防护措施。生态现状调查中重点调查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红线等,特别工程是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时,调查内容应包括敏感区的保护内容、保护等级、保护要求等,保护区内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植物和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的还应有保护对象的特性调查结果。

2.2.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按照时间分为:施工期和运行期。施工期重点关注施工活动占地、弃土弃渣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施工器具、运输车辆等产生的噪声以及施工活动产生扬尘、废水、固体废物等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的施工管理措施和预防控制措施应清楚且合理可行。当工程涉及环境敏感区时,还应明确保护对象和保护要求,针对性提出对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措施和要求[7],严格控制施工影响范围,将影响降为最低。

运行期重点预测输变电工程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电磁环境和声环境产生的影响情况及可接受程度。实践中,电磁环境影响预测包括类比评价和模式预测,地下电缆与变电站预测主要采用类比监测,类比对象选择正确、合理,具有可比性,类比监测方法及仪器的选择应满足规范要求,监测布点能说明主要源项的影响,并定量说明了类比对象对其电磁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并附监测布点图和监测现场照片。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的影响范围、满足对应标准或要求的范围、最大值出现的区域范围描述清楚。架空线路除了一级评价外需要模式预测与类比评价相结合,可仅采用模式预测进行评价,预测模型参数、计算步长选取合理,具有代表性和保守性,输电线路预测结果应包括:①不同预测线高对应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及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不同线高对应的工频电场强度值降至4 kV/m时与线路的水平距离;②线路在工程拆迁范围之外的电磁环境敏感区时,工频电场强度值全部低于4 kV/m所对应的导线高度;③线路经过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非电磁敏感区时,工频电场强度低于10 kV/m所对应的导线高度等内容;④对于评价范围内具有多层建筑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还应给出不同楼层的预测结果;⑤工频磁感应强度按照工频电场强度预测得到的线路高度进行复核,预测值应小于100 uT。预测结果应该以表格、等值线图、趋势线图等方式最大值,以及给出典型线路段的电磁环境预测达标等值线图。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其中架空线路主要采用类比评价,变电站采用类比评价与模式预测相结。变电站的预测模型和预测参数应具有达标性和保守性,给出变电站等声级线图,预测结果包括噪声预测值最大值及其位置和敏感点处噪声预测值,确保线路沿线所经区域和站址厂界周围声环境满足要求,以及在采取相应噪声防治措施后,站址厂界噪声排放满足要求,并且提出的噪声治理、减缓措施合理可行。

2.2.6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明确、简洁、准确,与各章节结论一致,环评编制单位提出的建议可行。建设过程中对现阶段环保方面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改进设施(措施)并作出承诺。不纳入现阶段解决的应分析原因。

3 结语

综上所述,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审评工作的应用开展,需与既定规范标准、输变电工程建设环境以及明确环境保护目标等因素进行充分结合,以使评价报告结果更趋准确,审评工作可靠性更强。这是推动输变电所处电力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内容,需引起更多重视,以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工频环境影响电磁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呼吸机用电磁比例阀工作特性仿真研究
异步电机电磁振动研究综述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要点相关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减小接地网工频接地电阻的几种常用方法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比分析
乌拉特发电厂一次风机变频器旁路改造技术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