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利
“跨界”(Crossover)一词原指跨越不同领域、行业甚至意识形态等范围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或联结,同时借由不同的元素融合促进新思维和新模式的迸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综合化、开放性的趋势,人们越来越注重打破原有学科藩篱,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跨界教研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从广义上看,跨界教研一般指教师的教研活动打破学段、学科以及区域的界际范围,进行跨学段、跨学科、跨区域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加强不同专业、学科、学段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从狭义上看,跨界教研则专指出现在某些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合多学科的新型教研组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跨界教研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奠基性,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高雅的审美观念生成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历来为教育者所重视。那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效果?跨界教研是一条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揭示了语文学习不能仅仅依靠书本,还要立足语文课本,不断向生活延伸,向现实延伸,注重在生活中引入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这样的考量,更凸显了语文学习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特征。因此,教师管理者应该秉持“大语文”教育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切实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活动。
其实,小学语文需要跨界教研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属性决定的。在小学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日常生活。就每一篇课文而言,也是各具特色,其中既有祖国山川湖海的自然美,也有揭示风土人情、地方风俗的社会美,还有涉及人性、人情的伦理道德美等,正是这样的特点,语文教学就要涉及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知识。跨界教研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将教师自身的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生活、时事等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获得途径便捷、迅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海量知识。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方面的升华,增强其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的关注、对家国的热爱等。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变革,突出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这些对教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而跨界教研就能达成这一培养目标。另外,在本轮课程改革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实施综合课程改革。而综合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语文知识,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这同样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在跨界教研中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未来人才培养要确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新型的人才观要求学校在教育中改变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要注重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综合知识,引导、激发学生通过掌握和运用综合知识来提高自身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打下基础。而跨界教研就能发挥良好作用,为教师适应这一需要提供载体,让教师在跨界教研中不仅能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还能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要点以及目标要求等与之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重构语文学科教学,促进自身向全能型、全科型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总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而教师专业成长首先在于自身教育观念、教学主张、知识结构的转变,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及时确立起与时代、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敢于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形成开放、多元的思维结构,及时学习最新教育理论,适时改变教学理念。另外,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随着时代变化也正在悄悄发生转变——由单一趋向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跨界教研也就应运而生。教师只有在跨界教研视域下,才能够打破单一、闭锁的教研习惯和思维方式,将单学科的教研活动变成多学科的融合性教研活动,从而促进自身的思维转变和知识结构重组。
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效能的发挥,最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多样性、特色创新性,甚至注重将“学科课堂”打造成“学术探究课堂”,实现“单一学科知识传递”向“多元学科知识融合”的转变。总之,这一课堂探索,在学理上体现了“跨界”的特性,启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主动与外部进行交流、合作、探究,推进学科间的融合、渗透,从而不断拓宽自身知识视野、改变固有学科思维束缚,真正将各项教学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新的课程理论与学习方式变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知识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现了课堂的综合性、开放性特征,推进教师实施创造性的教学、研究性的教学,充分体现出跨界教研的独特魅力。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系统的学历教育,具有本学科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单纯从学科来说,他们都能胜任小学学科教育教学。随着学历教育要求的提升,小学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他们比其他教师更专业化、学科化,这既给学校发展带来有利之处,但也存在不足。因为从具体学科来说,这容易形成教师个体间的壁垒,他们往往习惯于从自身学科视角来思考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跨界教研则意味着对自身原有知识的重构,从不同维度、不同学科审视、研究本学科,这有助于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结构教师间的相互交流,达成学科间的均衡、融合、协调发展,最终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从现有研究来看,跨界教研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有关跨界教研的实践较为欠缺。作为小学语文教研改革的一个重要依托,跨界教研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方面,跨界教研更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根、开花、结果。
推进跨界教研,首先要着力改变观念,为此,教师管理者可及时组织、开展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班活动,全方位引领教师确立学科育人、全科育人的理念;及时开展全科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变单一课本为多元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加强学思融通,优化教育教学;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的综合评价、社会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展开研讨,多维度推动教师完美转型;丰富研训课程,为全科型教师培养提供依据。从小学语文教师实际来看,研训课程可分为四大板块:一是学习通识类课程,主张教师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二是深化学科类课程,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难度不能降低,但要充分理解学科原理,掌握宏观的学科知识结构;三是拓展教育类课程,一方面要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设置教学技能课程,全方位引领教师确立全科发展的理念,向着全科发展的目标迈进。
统编教材是双线组元教学,一条是人文主题,一条是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旨在锤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意志,语文要素则是教师落实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抓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 年级不少于2 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 小时。”因此语文课堂一定要植入劳动教育的基因,通过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快乐中获得成长。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因此,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渗透美育,没有美就没有生活,没有美更没有爱。语文教师应加强语文学科与美育实践的融合,培养学生优雅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探寻四季之美,感悟人物品质,从而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如何把语文课程变成实践性课程?需要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如教学《竹节人》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制作竹节人,由手工体验进入教学环节;教学《陀螺》一课时,可组织一次陀螺比赛,让学生在赛中学,在赛中思。而习作教学更应该进入实践环节,因为写作灵感源于生活。
如何深入开展跨界教研?搭建研训载体是关键。在实践中,教师管理者首先要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培育站、教师工作坊等为载体,尽可能为小学语文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如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组建项目研训团队,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一个共同目标,既分工又合作,在共同项目的引领下,达成共识,努力向全科型教师靠近。另外,对于新入职教师,教师管理者要开展蹲点跨界教研,对于5 年以上的乡村教师开展跟岗跨界培训,对特色学科开展整合跨界教研,如数学学科的绘本阅读、英语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双语共读、音乐学科的美育共赏等。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管理者既可以开展传统的、正式化的跨界教研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灵活的、分散的跨界教研活动,还可以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性跨界教研活动,从而打破时空限制,让教师自由分享前沿信息、交流心得体会。
总之,跨界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不仅要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更要突破已有的观念束缚,把握“跨界教研的核心不是学科之间的叠加,而是学科之间的融合”这一要旨,真正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