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奇珍(邵阳市邵东市城区三中教师)
璩艳霞(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学校教师)
人们总是为很多物象赋予人的品质。在诗人的眼中,这些物象就是自我的化身。诗人将朴实平凡的物象作为自己的化身,从而让诗歌拥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类诗歌就是咏物言志诗。
读咏物言志诗,不仅要关注诗人的写作方法,还要重视将诗歌的物象与诗人自身进行贯通融合,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轨迹,获得对诗歌的准确感受和精准解读。
通常,诗人选取的物象,在品质上必须与诗人的情操高度一致。如于谦的《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自比。石灰出自深山,经历了千锤万凿,始终保持着清白的本色,这与作者的性格和道德追求非常相似。
“梅兰竹菊”被古代文人称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些景物在古典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宋代诗人陆游情操高尚,为人耿直,不肯与贪官污吏为伍,更不肯随波逐流。他的这种情操追求,体现在他的词《卜算子·咏梅》中:“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诗人的笔下,梅花就像他。即使环境恶劣,风雨无常,也能傲然绽放。
竹石
郑板桥[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虽中进士,却仅做过知县这样的小官。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郁之气,他通过书画抒发胸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诗人概述竹子的生存环境,也隐喻自己的生活环境。从“咬”“立”等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竹子的气节。诗人尽管身为知县,却常常为生活所迫,还要依靠卖书画的收入补贴家用。尽管这样,他从不利用职务谋取私利。在精神追求上,竹子与诗人有共通之处,这是以诗言志的基础。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寒风的冲击,竹子依然坚劲,这就是郑板桥自我的化身。在《竹石》中,郑板桥借“竹子”表达自己坚守本色、追求高尚情操的志向,堪称咏物言志的经典之作。
了解诗歌中的主要景物,与诗人的自身实际进行对比联系,这是理解咏物言志诗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这类诗歌时,需要从下列方面入手:
了解诗中描写的物象。有素材才有凭借,有切入点才有情感激发的突破口。上述例子中,“梅花”“竹子”“石灰”等,都是诗人精心选取的物象。
了解诗人选择这些物象的根据。诗人选取物象并不是随意的,他们会提取物象与自己的共同点。如虞世南的《蝉》中,借用蝉的鸣叫,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倚仗,自会扬名。
联系诗人的生平际遇、志向抱负解读诗意。在古典诗歌中,物象的所指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与作者的经历也是高度一致的。如李白的《送友人》中,作者用“孤蓬”“浮云”等物象,寓意友人在外漂泊,自己内心虽然有挽留之意,奈何因生活所致,不得不挥手作别。浓厚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物象,从字里行间透出来,给人以震撼。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2021 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小松
杜荀鹤[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 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 “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