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李 晔
道德与法治从来都是以说理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这种坐而论道式的说理课经常因缺少身体参与而显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在西方哲学心智二元论和传统认知科学的钳制下,课堂教学游离于身体,身体偏失和被遮蔽的教学样态势必会造成教学低效、师生关系紧张。如何走出身体偏失、生硬说理的泥淖?近几年国家出台的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文件为教学实现身体转向提供政策支撑。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审视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让身体重回课堂,营造“我”参与的教学之境,创造“身”在其中的教学之策,打造家—校—社区一体的教学之制,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由身体偏失到匡正的转向。
1.身体的隐遁消匿——课堂教学之沉疴。
离身认知下的坐而论道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身体实践的盲区,抑身扬心,忽视身体和经验,而强调对符号表征的关切。这种离身式教学思维方式在道法课堂教学中集中表现为“灌输式”教学。灌输将认知异化为无身体参与下的死记硬背,即学生身体的经验被当作教学认识的对立面而遭到抛弃。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相对沉闷的教学生态令人担忧。功利化地处理教材内容,凡是考试要考的知识点就必须予以强化重复,非考试部分就一带而过。坐而论道式的离身课堂最终演变成晦涩难懂、压抑沉闷的规训场,其屡遭诟病也委实在所难免。
2.主体缺场下的人性圈囿——课堂教学之困厄。
坐而论道式的教学因被异化为知识符号的传递活动而导致教学被放逐于学生生活世界之外。课堂教学显然被沦为师生以文本为依托的输入和输出。显然,这种囿于客观知识传递的教学必然造成教学脱离身体与情境,使教学脱离生活世界,学生以“隐身”的方式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隐身”的存在方式剥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缺少身体参与,学生仅带着耳朵坐着来听教者论道的道法课,其实质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违背学科专业的实践特征。
坐而论道式的离身教学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缺场下的人性圈囿。对身体的贬斥和漠视,教师倾向于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单向知识传递是冰冷没有温度的,被沦为被动的客体与物的学生,其失去的是属人的自由与尊严。主体缺场下的人性圈囿是离身教学文化导致的必然后果。离身教学文化贬抑遮蔽身体,撇开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以文本为载体的身心参与的互动过程之根本。
1.营造有“我”参与的教学之境。
“身体在课程中的复位”是具身教育课程的主旨,即明确身体参与认知的合理性和规定性。道法课堂教学的人性意蕴即指: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有“我”之境,冲破人性圈囿的樊篱,实现主体在场和身体主体性。对身体的绝对尊重必然要求对人的主体的关切和关注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在教学设计时以人的成长为基本统领,以生命逻辑为主线,以生活逻辑为根本,设计关乎学生成长的教学片断,增加学生反思、提问环节,充分释放学生的身体,营造“主体”在场之境。因为“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与感觉运动系统密切相关的”。实践的本质是身体体验的过程。
2.创造“身”在其中的教学之策。
(1)情景剧表演激活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离不开说理,而教师引入的案例资源大多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即便生活中的案例也是如此,这种距离感会加大说理的空洞性且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怎样让说理不再晦涩?让学生来演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教师依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共同体,由共同体同学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生活场景或者将教材中的素材改编为剧本,组织排练表演。情景剧具有代入感,从情感上缩小与同学的距离。情景剧的受益者不仅仅是表演的同学,由于表演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会让本来平面静态的文字立体鲜活起来,容易引发台下同学共鸣,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场景。
(2)学科专业模拟教室点亮课堂。
教师可以根据统编教材中的栏目,如“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涉及的法治专题,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根据案件写好模拟法庭剧本,由学习共同体的同学负责,全班分成审判组、辩护组、公诉组、综合组(公安、法警、被告等)进行现场庭审。通过专业教室的具身模拟审判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法律知识,了解法庭审理程序,更直观地感受到坚守法律底线、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价值。
可见,专业教室的设置让仅仅通过视频才能体悟到的知识更立体、更丰满,让知识活起来。可见,具身实践体验的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因为这种道德认知方式是有身体参与的有切身体验的实践,它直抵道德规范所包含的生活内容和意蕴。
(3)心理游戏撬动课堂。
自下而上的身体感觉知觉经验对于道德的影响作用是具身认知理论所关注和推崇的。稳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不能通过抽象符号形成的。但具体的感知觉经验,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却是构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道法课堂教学中贬抑身体参与的离身式空洞说教和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无疑是不可取的。唯有调动身体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觉参与互动的、有感知觉经验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活动方能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心理游戏的情境性、主体性和体验性等特质与具身认知理念的旨趣是一致的。因此,在道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适时引入心理游戏,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
总之,心理游戏是在情境创设下的身体互动参与,它是学生身体在放松状态下的真实参与,是助力教学目标达成的积极有效方式。
3.打造家—校—社区一体的教学之制。
社会是大课堂,实践性是学科特质之一。教材中每课的“拓展空间”栏目为学生课外实践提供很多素材。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的“拓展空间”:假设你是一名政协委员,与同学合作调查所在地区存在的民生问题,试着写出你们的“提案”。学生走出教室调查社区存在的问题,走向社会探索问题事件产生的根源,走进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员,从足不出户的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的社会实践,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平静的课堂不再平静。同学们带着这些体验回到课堂,课堂升腾出的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涩说理的超越扬弃。这种学科素养的提升不是靠“告诉”和“要求”“灌输”,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实践的获得。所以,教师要善于整合挖掘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社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非终结。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哲学的变革。具身实践是对传统课堂主客体脱离、身心脱节、“离身性”的批判和超越。提升道法课的学科品性,重建道法学科教学内涵和学科自信,还课堂本真面目,这些都可以从道法学科的具身实践中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