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锐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善德文化,是以常德先贤善卷为代表的以上古高士的思想和德的价值观为内容的一个文化思想系统,同时也是常德的“城市名片”。桃源刺绣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制作精美、造型奇异、五彩斑斓的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的背景下,桃源刺绣文化已经被历史的长河冲刷殆尽,影响力日渐式微,2016 年,桃源刺绣列入第四批“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桃源刺绣引入美术课堂,研究善德文化的内涵及桃源刺绣的形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仅有助于善德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也能够让插画课程的教学更加多元,推动现代插画设计迈上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以往的插画课程里,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注重插画各类的表现技法的学习,疏忽了强调主题性学习对插画课程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难以绘制完成度高的作品,对未来插画作业的创作有不利的影响。善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不可获取的一个部分,也是常德地区独有的地方文化,“传播善举、弘扬美德”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阶段,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以善德优秀文化桃源刺绣为内容作为学生进行创作的主题,以主题创作的需求为基础,确保学生在完成主题创作的情况下,还能让插画教学、传统文化、爱国精神三者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学习到插画技巧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素养。在课程开始之初,首先要为学生指明创作的方向。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小组选择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为后续插画绘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善德文化来源于常德德山的枉水河畔,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是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善德文化的始祖为善卷先生,是他使我们的祖先知礼仪、明廉耻,用他的良善美德改化南蛮习性,繁衍后辈的文明与智慧。他还不断地启发后代讲道、传善、弘德、禅让进而誉满中外。中华词典中也包含过个与之相关的成语、词汇,如“独善其身”“乐善好施”“善始善终”“积德行善”等等,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善德的神话故事。“常德德山山有德”的俗语广为人知。常德地名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取自“常怀善德之心”。善卷先生以善德扬名天下,成为了后世争相学习的对象。在创作插画时,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为基本立足点,利用现代插画手段、形式来展开创作活动,让个人审美充分的展现出来,学生对于这类题材有着非常高的兴趣,有可能绘制出非常出色的作品。
善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有着胃肠重要的积极影响。善德也是一个道德,崇尚修心养性、向善崇德、德行天下的精髓,崇尚的是一个人良好自由境地。其终极目标,正是为了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崇高的人格,社会建立一个融洽的关系。文化项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文化属性,学生在绘制善德文化项目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对桃源刺绣文化项目内在精神的认识,更好的理解善德文化的内涵,认识到善德文化的意义,从而更好的将其传承下去。在插画课程改革中,围绕善德文化这一主题开展创作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例如桃源刺绣作品中所描绘的基本上都是湘北地区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景,体现了当地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其中,古瓶肩上绣着的吉祥兽是桃源文化中独有的符号,地域特征表现的尤为突出。湘北地区的桃源民众将人文情怀与刺绣作品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使得人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受到了善德的感染,审美体验也大幅增强,实现善与美的协调统一。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明理习德尤为关键,以桃源刺绣为例围绕善德文化这一主题开展的各种创作活动不仅能够让本土优秀文化更好的延续下去,同时也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实基础。
桃源刺绣装饰纹样的语言非常灵动,是生活在桃源地区的民众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刺绣艺术的创新。刺绣的造型、色彩、纹饰非常丰富,象征着吉祥如意,将刺绣元素与插画设计融合到一起,不仅能够让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更好的存续,也可以增强插画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纵观桃源刺绣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晚清末年起,刺绣作品的地方特色就非常浓烈,感染力非常突出。灵兽珍禽类刺绣图案造型独特,所选择的色彩也非常艳丽,构建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冲击力的画面[1];凤鸟或在地面上行走,或是展翅翱翔,生机盎然,和楚汉刺绣有着非常高的相似度。瑞兽、珍禽在桃源刺绣中非常普遍,一般而言,瑞兽大都是狮子、兔子、猴子等,造型奇特,表情夸张,辅以绿叶、红花,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在湖南地区,人们往往用瑞兽来代表吉祥、平安,这也是桃源刺绣最为普遍的形象,受巫傩文化的影响至深。珍禽刺绣中的图案基本上都是凤凰、喜鹊、鸳鸯等,利用各种颜色的绣线来制作,五彩斑斓,活灵活现。花色和锦鸡上的颜色相得益彰,实现了完美的统一,这也是儒家文化中反复强调的和谐美[2]。在桃源刺绣作品中,这些题材都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也是民间美术图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审美融入到刺绣作品中,将事物、我、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并且将自然景物纳入到了审美对象的范畴之中,代表着情感美、人格美。这些类型丰富、纹饰多样的桃源刺绣纹饰元素为插画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插画设计课程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桃源刺绣凭借自身独特的色彩搭配,向外界传达出一种活泼但不失协调的气息。不同色彩的色性截然不同,利用各式各样的搭配产生不同的对比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既要尊重色彩规律,也要关注不同色彩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对桃源刺绣作品的分析,不难看出,统一和个性、对称和平衡等原则应用的非常普遍。
几千年来,不同的时代对于色彩的理解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构建出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色彩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绝大多数帐檐都选择了红缎地,通过蓝色绣线来勾勒图案,借助相同色系中不同的色阶来表示物象是桃源刺绣中应用的非常普遍的形式,三蓝绣就是该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帐檐选择了三蓝绣技法制作,不同色彩的过渡非常自然,掺针的运用也非常熟练,体现了绣工优秀的刺绣工艺与良好的审美取向,尽管色彩属于物流现象的范畴,但是人们借助它能够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的内涵、情感、审美。桃源刺绣的色彩设计强调自然,装饰比较简单,给人一种细致、温婉、舒适的感觉,这与儒家美学强调的自然、质朴、协调的理念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借助简单的色彩元素搭配描绘出悠悠柔情。[3]桃源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视觉经验,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创造出了一幅幅灵活生动的画面,借助淡雅、质朴的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期待,实现了美与善的协调统一。
作为美术和设计专业的基本路线,插画课程对基础性绘画转向创造性的设计具有过渡性的作用,对学生设计新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就现状而言,一方面插画课程创新、插画课程教学改革已然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传统插画课程中,往往将作品表面形式以及表达技巧的学习作为关注的重点,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了解不深,无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插画创作,使得学生的作品内容没有深度,学生作品的完成度不高,无法使学生达到插画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在学生完成插画课程系列课程作业之后也没有相关的运用和推广,学生费尽心血绘制的插画作品仅仅是证明其学习效果的一个依据,并未采取有效的方式将其转变成能够在社会上流通且具备经济价值产品。插画课程也务必大胆的创新,不断扩宽传统插画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现代插画设计无论是最初的起源,还是后续的发展,或是表现方式,和民间美术都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二者相辅相成。在常德善德文化构成中,桃源刺绣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装饰性的角度来看,刺绣与插画有着非常高的相似度。桃源刺绣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现代插画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现代插画设计参考的主要对象,在进行插画教学时,倘若能够将该优势最大化的利用起来,那么就能够有效弥补原有教学的不足,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能够创造出更多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
而对于善德文化背景下的桃源刺绣,无论是保护,还是传承,都不能只是局限在文献资料、传承人等方面,还要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让桃源刺绣得以存续的有效手段。创新产品重新流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更好的传承给下一代,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把优良的善德文化与现代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培育出杰出的创新性插画专业人才。
各个地区的文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难以被其它地区复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鼓励学生获取地域文化相关的各种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利用全方位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地方文化,领略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地域文化核心的插画课程教学既能够将该地区独特的教学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还能提高教学的个性化水平,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助力。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如图片、视频等,这种方式能够将桃源刺绣更好的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刺绣藏品,或是进入刺绣工坊,让学生深入刺绣的第一线,加深对这一手工艺的认识,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教学方式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基于桃源刺绣的个性特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将刺绣元素和插画设计融合成一个整体,利用现代设计,将桃源刺绣纹饰蕴藏的美直观的展现出来,把桃源刺绣元素转变成符合插画设计的符号,也能够让插画设计作品的民族特征表现的更加突出。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学生将桃源刺绣中的元素应用到插画创作中。在此过程中,是选择照搬照抄,还是选择打碎重构,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深入理解桃源刺绣,才能够找到符合作品主题、内容的元素,通过传承与创新,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好的融合到一起,绽放出新的火花[4]。
整体而言,一方面插画课程教学的革新已经初见成效,学生作品的商业化激发了学生参与插画课程学习的热情。围绕善德文化这一核心内容进行的创作,为学生创造了深入学习、理解善德文化的环境,不仅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也能够促进善德文化的丰富和传承。让学生掌握插画创作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实际情况也证实了插画教学革新措施是合理的、科学的,学生的插画作品与当下的主流审美高的契合,内容月形式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5]。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广学生作品,扩大善德文化的影响力,借助专业比赛,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优化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而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针对插画设计课程应用桃源刺绣元素的研究,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方式,利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设计出民族气息更加浓郁、时代特征更加明显的优秀作品,让历经几千年发展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更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