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教学设计
——以《竹节人》一课为例

2022-11-20 11:50
教师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竹节目的地课文

谌 燕

(高安市第一小学,江西 宜春 330899)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重感悟、重体验。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学生出口成章,但课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谁都说不清楚、道不明白。语文教育在科学化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但人们比较关注的仍然是学生读懂了什么,至于学生是怎么读懂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仍然是雾里看花。

策略属于元认知,包括学习策略、阅读理解策略和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内容。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中不能自发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改变阅读效率低下的状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以阅读策略为主线,逐级编排策略单元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确定阅读内容,即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学会“有目的地阅读”,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任务,提高阅读效率,是高效阅读的一种表现。

《竹节人》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编者在课前的学习提示中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到,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下面以《竹节人》教学设计为例,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探索,谈谈如何上好阅读策略课,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高品质地思考。

一、创设情境,关联导读

创设情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在课前谈话的环节中,笔者紧紧扣住单元导读中杨绛先生的话:“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示了学生们既非常熟悉,又是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杨利伟、钟南山、姚明的人物图,设计了课前谈话:“如果给你一次近距离与他们接触的机会,选择去他家串门儿,你会选择谁呢?为什么?”学生在谈想法时明白:原来串门儿也是有目的的。

接着,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和语文要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阅读。”

看似轻松愉悦的谈话,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串门儿有目的,阅读同样也有目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初尝到串门儿带来的快乐,初步知道什么叫“有目的”。同时顺势引出课题,为后面的策略学习做铺垫。

二、聚焦任务,学习策略

教材在学习提示中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阅读任务,学生带着不同的任务去阅读,就等于有了不同的阅读目的。三个任务引导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课文。第一个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这个任务偏重于实用,任务指向写说明文,需要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来完成;第二个任务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个任务偏重于体验,就是阅读课文的读、悟,需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感受;第三个任务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偏重于叙事,需要结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细节去讲述故事。

在三个阅读任务的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关系,教师充分遵循“由扶到放”的过程,通过对比,让学生对有目的地阅读有所感悟。

(一)提取关键信息,学会梳理概括

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关键要素是材料、工具、制作步骤。一眼看上去,这个任务并不难完成,但真正要完成好,需要教给学生高品质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课后学习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重点关注与制作竹节人相关的段落,找出制作竹节人需要的材料和做法。写玩具制作指南要注意写清楚:制作竹节人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分为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怎么操作。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教学生如何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但仅仅如此吗?教师应关注到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制作竹节人还可以加一些什么装饰。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动词“锯、钻、穿”,原来的四步为什么可以变成三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两次“锯”可以合并成一步。从而让学生明白:不但要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还要学会对关键信息进行梳理概括。

以上对阅读任务进行的教学,意味着从本质上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环环相扣,推理过程清晰,引导学生在探究“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中,逐步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处理文本,达成阅读目的,从而形成高品质的思维。

(二)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无限乐趣

《竹节人》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儿时简易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学习这个任务时,笔者采取了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读、悟、想象画面。先让学生找到从课文中感受到乐趣的段落,再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紧紧抓住“我们”装饰竹节人、斗竹节人时有趣、投入、快乐的语句展开想象。

这一个学习任务与第一个学习任务截然不同,回归了传统的精读课文的学习:朗读、感悟。学生在学习中明白:阅读任务的不同,导致所关注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同。

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教师布置作业给学生课后完成。学生可以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故事能讲得更清楚明白。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较强的学生还可以适当地给故事加上一些细节,如学生斗竹节人时的动作、神态,老师没收竹节人时的语言,以及老师玩竹节人时的投入,忘乎所以……这样的故事栩栩如生,会让听者身临其境。

(三)关注单元整体,适时安排内容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不但关注了课文内容本身,还立足整个单元,适时地把课后思考、交流平台穿插在教学中。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把课后习题中学习小伙伴的话播放给学生听,令学生茅塞顿开;在归纳方法时,引导学生关注“交流平台”中学习小伙伴的话。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三、回顾方法,总结提升

教学《竹节人》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全过程,总结出:不同的阅读任务,关注的内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一样。这句话在课前、课中、课后多次出现,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读一篇课文是这样,读整本书也是这样。学习阅读策略,功在课内,效在课外。

《竹节人》是有目的地阅读的第一篇课文,后两篇是《宇宙生命之谜》和《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有层次、有梯度,尽管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不同,但是彼此之间联系紧密。有目的地阅读,高品质地思维,和学生一起踏上充满芳香的阅读之旅,笔者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努力。

猜你喜欢
竹节目的地课文
廖瑞霖:竹节人
恋爱中的城市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迷宫弯弯绕
“竹节人”中说“趣味”
动物可笑堂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