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刚 (南阳师范学院 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思想,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文。每一个“相统一”既内涵丰富,又指向明确。其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1]可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突出强调的是既要遵循思政课教学基本规律,又要鼓励多样化地探索。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鲜明属性,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标志。思政课的统一性是指思政课作为国家层面设置的旨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核心课程所具有的权威性、系统性、规范性、程序性为一体的内在属性,是思政课最鲜明的属性,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彰显了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关键课程在学校所有课程中的核心和统领地位。思政课的统一性具体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有严格的制度、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的统一要求和明文规定。
就思政课教学目标来说,统一性要求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会议和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要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作为重要使命;就是要落实思政课“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的办学方针。
就课程设置来说,思政课的设置严格遵循权威、规范、统一等要求,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精神和实施方案,设置4门课程,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3]文件规定无论本科还是专科都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关于学分管理,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5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2学分。[4]
就教材使用要求来看,大中小学校思政课教材统一要求用国家统编教材,以突出思政课教材的严肃性、正规性和权威性,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材的使用,各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来执行。文件明文规定各高校要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5]
就教学管理来看,教育部对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定了一整套技术规范,确保了思政课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了思政课教学的有序进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思政课教学规范性做出明确规定。关于思政课经费要求,文件规定本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关于教学要求,文件规定各学校要建立备课、听课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学时,不得挪用或减少课时;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和学时。关于教师选配要求,文件规定思政课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特别强调政治不合格者不能成为思政课教师。新任专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5]
思政课的多样性既是指思政课作为课程体系分属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也是指思政课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多层次性,还包括思政课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的差异化、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思政课本身具有多样性品质:一是思政课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思政课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1]所以,思政课不是单一的文化课,而是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二是授课对象具有多样性。思政课的对象是在校青少年学生,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思想活跃。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对象具有多样性特质。多样性是思政课的重要特性,这是因为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覆盖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思政课的“公共”性决定了思政课面对的学生必定是千差万别,从思想到行为都各具特点。以大学生为例,上课班级学生专业不同,每个学生性格各异,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相差很大;学生家庭背景、地区差异、富裕程度各不相同;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别。多样性日益成为思政课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面对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带来的多元文化、多变的思想意识,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谋共识、在多样中把方向,成为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挑战。三是教学形式需要多样性。面对思想多样、信仰多元、价值多变的“00后”学生群体,思政课必须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社会现实的多样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方法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探索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当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了很多思政课教学名师,创造出一系列新方法。如“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1]
总之,思政课不能没有统一性作为要求,缺少统一性的有效规范,思政课建设就会脱离正轨,思政课改革就会误入歧途。反之,思政课也不能没有多样性的探索,缺少多样性,思政课建设就会停滞不前,思政课创新就会失去活力。因此,思政课改革必须坚持以统一性规范多样性,以多样性丰富统一性,做到统一指导下的多样和多样基础上的统一相结合,努力实现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融合。
坚持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就是要既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规定,以统一性规范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教学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保证思政课教学依法有序规范进行;又鼓励思政课教师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和地域特点,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内容活泼、形式新颖、载体丰富、方法多样、包装时尚的教学形式,以更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生多样化成才的现实需求。
由于思政课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思政课被赋予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的责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要求思政课改革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必须坚持一定之规,这个“规”就是统一性要求。统一性是思政课教学有序开展和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然而,一些学校在落实统一性要求方面,还存在教学管理制度虚化、教学纪律淡化、教学改革异化等问题。
以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为例,从严格落实学分和学时来看,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压缩学分和挤占学时的情况,思政课学分和学时落实不到位;就思政课经费拨付来看,有些高校并没有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本科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4]的规定,存在违规截留思政课经费的问题;就班级管理来看,有些学校并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4]来执行,仍然存在超100人的大班上课现象,小班研讨更无从谈起;从严格课堂纪律来看,有极少数教师存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坚定、政治敏锐性不强、“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淡漠等问题;就实践教学来看,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要加强实践教学”,[3]但实践教学仍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走马观花等问题;就考核方式来看,一些学校仍然存在主要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唯分数现象,与教育部提出的“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4]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就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看,一些学校与教育部提出的“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4]的要求相差甚远,基本上仍以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指标。
如果说统一性是思政课改革之本的话,那么多样性就是思政课创新之源。思政课如果只讲统一性不讲多样性,思政课就会因失去创新活力而丧失前行的动力。但是,一些高校在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是在教学内容多样性的选择上偏离了正确原则。思政课是意识形态课,政治性是其灵魂,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必须突出政治导向,坚持思政课“属马”“姓党”原则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此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这也就是说,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规定动作”,属于教师自由发挥的“自选动作”不多,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发挥的内容很有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把内容吃透,将理论学精,做到表达准确、内容无误、观点正确,防止出现荒腔走板现象发生。
但实际情况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随意性过大,其结果是“有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将‘基础’课讲成了法律课、伦理学课程,将‘纲要’课讲成了纯历史课,将‘原理’课讲成了纯哲学课、经济学课程”,[6]将“概论”课讲成了纯党史课。这些做法的一个通病都是将思政课视为无所不包的大杂烩,没有严格按照课程属性和内容要求授课所致,他们“只注重了知识性传递,丢掉了政治性引领和价值性引领,偏离了思政课本质属性和使命担当的内在要求”。[6]
二是在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探索上存在不规范问题。上好思政课,内容是根本,方法是关键。经过多轮教学改革,各个高校都创新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受到大学生的好评,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教学方法不规范现象。例如,“在教学方式的采用上,有的教师比较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选用新颖题材吸引学生,但有时候在‘度’的把握上却滑向了‘噱头’和‘做秀’的极端”。[6]更有甚者,有些思政课教师借助互联网手段,一味追求“作秀”和“卖萌”,制造网红效应。思政课网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授课内容随意性过大,且取材需要提炼和提升”。[7]另外还存在泛娱乐化倾向,“趣味有余而思想性、政治性和导向性不足”。[7]
三是在教学技术手段多样性的运用上存在不规范。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新载体层出不穷,为思政课教师创新课堂内容提供了形式多样、手段各异的教学技术,如慕课、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被广泛运用在大学思政课堂上,实现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点亮了思政课堂,拉近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但也存在滥用新媒体新技术的现象,表现为:重新技术新媒体应用,轻教学内容挖掘;以观看视频代替教师讲解;以技术理性取代价值理性,以追求所谓教学手段新为目标,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四是在实践教学活动多样性的选择上存在不规范。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各个高校都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都会吸引大批学生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毋庸讳言的是,“由于对实践活动如何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内在规律性研究和认识不足,实践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实践资源挖掘利用不够”,[8]存在主题不鲜明、形式不规范、重过程轻结果等问题。
思政课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一对矛盾,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保证思政课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现象:一是存在重统一性、轻多样性的教条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只注意到了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课程的政治性,因而过分强调思政课的统一性要求,通过强化政治纪律和教学纪律以规范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给教师画地为牢,使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师基于多样性探索的创新精神,使思政课教学改革无法进行。二是重多样性、轻统一性的自由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显然只注意到了思政课的政治抽象性和理论枯燥性,因而试图通过从形式到内容的多样性创新,解决思政课吸引力不强和感染力不够的问题,希冀以多样化的手段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政课的统一性要求。毕竟思政课不是一般的通识课程,它承担着特定的政治使命,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重任。因而,思政课的任何改革创新都必须坚持正确原则,以统一性要求规范指导思政课的创新。
然而现实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类纷繁复杂的技术面前,在博取学生眼球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刺激下,一些思政课教师逐渐迷失了方向,成为思政课堂上的“段子手”,成为“脱口秀”的网红。近段时间,高校思政课“重娱乐”“轻思想”的庸俗化倾向有所抬头。“思政网红”受学生热捧,从一个侧面说明思政课教学改革有滑入靠刷脸卖萌出彩、靠各种噱头搏出位的危险。当拼颜值成为年经思政课教师吸引学生关注的不二法宝时,谁又能保证思政课不会成为一个由网红表演、学生观看的娱乐场呢。因此,思政课的创新必须以统一性为前提,多样化探索必须服从统一性要求,自觉做到以统一性引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探索。
坚持统一性,是学校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原则,是教师讲好思政课的重要规范,是学生学好思政课的重要保证。但统一性规定不会自动发生作用,它必须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和感悟来实现。思政课的统一性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内在规定的。它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意见要求等。为了办好思政课,中央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党和国家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会议和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做出重要指示和要求。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这些都是指导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文件,都是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才能掌握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对于这些重要指示政策规范,思政课教师必须经常学习,经常揣摩,做到常学常新、了然于胸,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纪律意识、规则意识、规范意识。心中有了这些制度和纪律,思政课教师才能够提高执行政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行为才能有规范,教学改革才能不偏离正轨。
思政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他们出身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他们专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理想信念不同、人生目标各异。显然,面对这么多不同构成的多样性学生群体,单一的思政课教学手段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应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导策略。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多变。面对文化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社会现实,单靠一种教学形式包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既要重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谋共识、在多样中把方向,又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授课策略:
一是坚持教学内容供给上的多样性。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多样性,因为思政课涉及多门学科,向来以知识信息丰富、理论多样、思想深刻著称。面对嗷嗷待哺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唯有以丰富新颖的知识、信息、理论、政策供给学生,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理论供给和理论需求的精准对接,避免出现把思政课上成政治课、上成哲学课、上成经济学课的现象发生,以丰富的知识、彻底的理论征服学生。
二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思政课教学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师必须做创造性转化工作: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广泛引入问题链教学,采用情景教学,以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等互动方法吸引大学生参与,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坚持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思政课要想更好地反映时代、赢得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改造思政课堂,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技术如慕课、微电影、微视频、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来表现思政课丰富的内容,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和表情包,无疑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通过打造“包装”时尚的思政课堂,可以更好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新颖性。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一对矛盾,能否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决定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成败。因此,必须构建有利于调处统一性和多样性矛盾的协调机制。首先,建立协调机制要重视发挥管理部门统筹兼顾的主导作用。教务管理部门作为思政课业务指导的第一责任人,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建设改革的政策制度的重要性,不折不扣地把统一性要求贯彻好、执行到位、不留死角、不开后门;认识到思政课只有沿着统一性指引的方向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保证思政课基于多样性的创新不偏离正确轨道,将创新牢牢建立在以统一性为基础的守正之上,真正做到以统一性规范思政课的多样性创新,确保教学内容不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确保教学方法创新不偏离技术规范,确保教学形式创新不哗众取宠,不走调变形,让统一性真正成为多样性创新的“压舱石”,发挥统一性的统领规范作用。其次,教务管理部门要主动改变教条主义管理模式,赋予一线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教学改革自主权,不要给教师定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是文件允许、不违反纪律、符合统一性要求的,都要鼓励教师大胆实验,鼓励教师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打破旧思维、引进新做法,推动教师进行多样性探索实践,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重创新、人人敢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创新成为思政课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让创新无处不在,让思政课插上创新的翅膀,为学生照亮前行的路,为学子点亮理想的灯,更好发挥思政课指路明灯作用。最后,思政课教师也要改变重多样性探索、轻统一性要求的自由主义作风,把自己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上来,充分认识到统一性要求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统一性就是思政课的纲,是做好思政课教学第一位的东西,必须牢记在心。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和规定,让统一性要求成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以统一性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统一性规范自己的教学改革,把统一性要求真正落实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要加大多样性教学探索力度,如果说统一性是思政课的纲的话,那么多样性就是思政课的魂。没有统一性要求,思政课改革就会误入歧途,同样没有多样性探索,思政课教学就会失去创新活力。因此,创新思政课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语言是思政课赢得学生的制胜法宝。正因为思政课创新是体系创新、系统创新,所以才需要多样性探索,思政课教师只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载体,才能点亮思政课堂,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愿学思政课、乐学思政课,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