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娴
物理学科具有枯燥性和复杂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严肃死板,加重了课堂沉闷的氛围,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其次,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并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只有满足这两点要求,才有望实现高质量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物理水平的提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物理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在课堂开始时抓住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这也体现了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考虑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相比于复杂枯燥的物理知识,学生的兴趣更倾向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也更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生活情境导入法,即将物理知识置于生活背景之中,并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展现相应的生活图景,引出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设良好开端。
例如,在教授“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笔者为学生描述这一生活情境:“小明和小刚每人为自己的房间做了一个装饰灯,灯泡有两个,一个在床头,一个在床尾。开关闭合后,两个灯泡都被点亮。有一天小明床头的灯泡坏了,结果床尾的灯也不亮了。但是小刚取下其中一盏灯,另一盏灯还是正常照亮。”在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笔者提问道:“他们的装饰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学生便开始思考,最后猜想二人连接电路的方式不一样。于是,笔者便顺利引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性、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的可行之法。
物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为很多物理研究对象是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如力、电、电场、磁场等。而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理解这类知识时自然阻碍重重。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演示教学,即借助生活实物、实验器材、多媒体等媒介,将物理研究对象或者物理现象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演示出来。演示教学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杠杆”时,因为杠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于是,笔者便采用生活实物演示法。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杠杆,比如指甲刀、起子、钳子等,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工具。然后,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工具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尝试使用。这时,笔者提出杠杆的概念,并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工具说明杠杆的特点。有了实物演示的过程,学生对杠杆的定义以及杠杆的几个要素便有了深入的理解。而在学习力臂时,笔者则利用木板和砖头制作简易的跷跷板,让学生一边玩跷跷板,一边寻找力臂。这种方式可以使物理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决定课堂效率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课堂互动,以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妨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方面,这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有效提升其物理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合作探究可以促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攻破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电阻”时,涉及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探究,于是笔者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笔者先指导学生分组,并让各组学生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接着,笔者将合理的猜想写在黑板上,比如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并让各组学生针对以上猜想制订实验计划。之后,笔者让各组学生挑选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小组进行合理分工,遇到问题时共同探讨。在探究结束后,笔者让各组学生派出代表,说明本组的实验结论,其他小组可以质疑或者补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内容,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传统,而要根据物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夯实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