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湘 张可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的剖析与厘定,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龙舟竞渡文化之内蕴。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的初始根基来源于端阳文化,后经龙文化、湖湘文化、屈子文化、礼乐文化等文化的浸染,形成了湖南汨罗特有的区域特色文化。其中,屈子文化也已然为其脊梁,该地区陆续成立屈原文化基地与龙舟科研创新团队,则是有力的证明。在竞渡文化所蕴含众多文化中,因汨罗地区所处湖湘一带,湖湘文化对其影响深切著白,而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对湖湘文化的丰富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龙作为自古流传的神话物种,早早便被奉上神坛。龙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象征,只有具有统治地位的君主,才被称为真龙天子,龙——这一物种的神圣性、超然性可见一斑。且龙作为中华民族之图腾,国人素来号称龙之传人,这也表明了龙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龙文化近8000年的传承发展,其映现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理念文化与信仰文化,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凝集与积聚,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载所传承的精气神,创新、综合、包容、进取、独立、和谐等精神则是龙文化新的主要内涵体现。
汨罗龙舟竞渡文化经过千年多种区域特色文化的影响与浸染,其对龙文化内在精神的诠释主要反映在:(1)竞渡用舟方面。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所使用的竞赛用舟,舟头前设有栩栩如生的特色龙首,舟身刻有纹路清晰的龙纹龙鳞,充分将中华民族的龙图腾融入至竞渡用舟中,不仅将人们对龙的敬畏之心、崇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与祈盼之心呈现得活灵活现;(2)竞渡服装方面。在竞渡服装上,均印有龙形图案,不仅与赛事用舟相呼应,亦表达了赛事对于参赛人员的重要性;(3)体育精神方面。龙舟竞渡作为一项团体性体育赛事,本身便蕴含着团体运动的基本性质,即团结意识及拼搏精神,对于提升竞渡人员的凝聚力效益显著;(4)人水和谐方面。古籍中记载,龙作为司水灵物,历来受人供奉。掌管风雨的说法源于印度神话中的Naga,Naga被翻译为龙,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东传,于是华夏龙也有了呼风唤雨的属性。这不但体现了古人对“神物”的敬畏之心,亦是对当时的“人水和谐”关系的一种映现;(5)文化传承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汨罗依托龙舟竞渡,涌现出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如,具有地域特色的龙舟器具制造公司、竞渡俱乐部、龙舟文化传播公司、龙舟文化人才培养机构等。潜移默化间,龙文化随着龙舟竞渡文化的推行,以另一种存在方式被人铭记。
湖湘文化形成于洞庭湖以南地区,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湖湘文化伴随着农业耕作文明进行着传承与发展,其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三湘四水地域特色和湖南传统地域文化个性,并不断为该地域的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原动力。
(1)湖湘文化的内涵。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传承久远的地域特色文化,是宋代以来在湖南地域形成的经典与精英文化,是千百年来湖湘士人的智慧凝聚与文化积淀。理学是发端于湖湘的新儒学,而湖湘文化的源流始终以理学为经脉。自宋至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强调学识必须有益于国家、主张力学笃行、提倡敢于创新与奋斗的精神等。湖湘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因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使得湖湘文化飞速发展,最终形成蕴涵丰富且带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
其既包含了代表着封建社会官方意志的主流文化,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庙堂文化和代表着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文化,这类文化维护者统治阶级,是短暂的小众文化代表;也包含了与之相对立而生的适用于世俗的江湖文化;既包含了湖湘地域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包含了迁徙者带来的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等。
(2)湖湘文化的精神体现。
湖湘文化的精神是湖湘地区人民在社会长期的发展与变迁中,合理扬弃、博采众长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异性文化,因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所以相对稳定。并且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变迁,湖湘文化仍秉持兼收并蓄的初心,砥砺前行。经过历史的洗礼,湖南地区流传至今的古话:“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短短九字充分展现了湖南人民对意志品质的强烈要求。湖湘文化经过千载沿革,逐渐形成了“心忧天下、兼收并蓄、淳朴厚义等极具湖湘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精神。在我国多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湖湘文化展示出的精神特质更有利于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传承于湖湘文化,完全继承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了展现:一是力学笃行。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活动中所用器具,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汨罗居民凭借智慧制造龙舟用具、勇于探索、挑战自然的能力,充分展现了汨罗人民耐艰苦、重实践的精神特质;二是淳朴厚义。“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的湖湘地区,尤以汨罗地区为代表,每年的龙舟竞渡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人都在摇旗呐喊,加油助威,正如同竞渡人员所驾驶的龙舟一样,湖湘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同离弦之箭般涌现而出;三是俱收并蓄。每年定期举行的龙舟竞渡赛事,绝非仅仅作为观赏性赛事举行,亦是汨罗地区人民祈求雨顺风调、五谷丰熟的祈福日,这是对湖湘农业耕作文化的传承。且汨罗地区龙舟竞渡不但展示了当地乡土文化,还体现了湖湘人民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亦表达了湖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福,有其特殊意义。
汨罗民间相传正月初七为屈原诞辰,每年此时,文人组成的“文章会”,“喝骚酒”、吟诗、作对、作赋,以此来纪念屈原,场面甚是宏大。
由于屈子文化与湖湘文化一脉相承,两者在精神特质上体现出高度重合,且屈子精神作为屈子文化核心载体,每日的耳闻目染,使得屈子文化、屈子精神已经完全融入到汨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始终对汨罗当地人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现阶段,屈子精神已经是汨罗市的城市精神,屈子文化已成为汨罗市的核心文化,汨罗俨然成为践行屈子精神的先行者。汨罗市政府为增加地标性建筑,将汨罗市区的主干桥梁命名为“屈子桥”;将时代特色的“红旗水库”命名为“屈子湖”;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汨罗江湿地建设区命名为“汨罗屈子祠龙舟文化旅游区”等,“屈子”俨然已经成为了汨罗市的文化招牌。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湖南汨罗市的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主要包括龙舟竞渡前的必先往屈子祠朝庙习俗;端午龙舟竞渡的竞渡为核心,同时注重下水前的祭祀仪式及竞渡后的庆祝仪式习俗;端午粽的纪念屈原与“早中状元”习俗等。
随着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内容的不断丰富、著名文化地标的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重视的程度逐步提高等积极因素的累加,这些积极因素吸引着各地对龙舟竞渡文化热爱和好奇的人士来到汨罗,亦为汨罗地区带来了不同文化交流的契机,使得屈子文化内涵愈发丰富,为龙舟竞渡文化的永续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
端午,古时又称“端五”、“重五”、“端阳”等。 据记载,古时的“端午”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被认为是不祥的节日,又称“恶月”。对于端阳节的由来,学术界至今仍众说纷纭,湖湘人民对“纪念屈原说”甚是赞同,并在该区域广为流传。该学说主要是传闻爱国诗人屈原于此投江,统治者为宣扬其忠君爱国形象,遂将端阳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又因“恶月”一说,因此在端午节又有悬艾叶、挂香囊、系无色丝线、赛龙舟、食粽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习俗。
赛龙舟是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之一,赛龙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18-296年),有多种说法,如,祭祀曹娥、屈原、水神或龙神。汨罗地区流传较广的便是赛龙舟是祭屈原这一说法。
端阳文化是龙舟竞渡文化的初始文化,端阳文化的演变促使着龙舟竞渡文化的演变。端阳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深远,在古时,龙舟竞渡文化便随着端阳文化的传播而兴起,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继2010年广州亚运会,赛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2018年印尼亚运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分别设立龙舟项目为正式比赛项目。
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时,每支竞渡队伍均配有鼓、凳、旗、桨等器械。鼓一般置于甲板,高于舟舷。鼓手主要负责龙舟竞渡中的整体调度,在鼓手调度龙舟时,便是采用击鼓的方式,利用不同的节奏变幻及力量的大小控制,产生不同的音色。古时对战,击鼓是为了提升士气,在龙舟竞渡中,击鼓不仅可以提升竞渡人员的士气,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音乐节奏来欣赏,因此,龙舟竞渡文化也融合了一定的礼乐文化。
旗帜是反映龙舟竞渡队伍思想的特色标志,置于舵架支臂与龙尾之间的区域,亦是远观时区分龙舟独一无二的标识,方便亲友团、观众团辨认。每年在汨罗江,参加龙舟竞渡的群众必须穿着相同的制服,以便观众和亲朋好友识别队伍。汨罗地区每年端午节期间,都有村民自筹资金、合力打造龙舟、自行组织龙舟竞渡活动。全村老少一起看龙舟、聊龙舟、赛龙舟,欢声笑语,其乐无穷。“辞端阳”活动,仪式完全映现当地人的家庭情感和故土情感,向大众充分展示了龙舟竞渡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内涵与习俗。
汨罗,历史悠久,古时称为罗城,且作为中国的龙舟名城,自古以来素有“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的传统。又因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亦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汨罗地区随着历史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在传承原有龙舟竞渡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渐演变成了当今独具汨罗地区区域特色的龙舟竞渡文化。
素有“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美称的汨罗,在龙舟竞渡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效用。汨罗在龙舟的建造方面,有着一系列神秘庄重的仪式,如,接龙头、下水、抢红、朝庙、端阳澡等,这也给汨罗地区的龙舟竞渡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古时汨罗地区的龙舟竞渡,拥有着鲜明的血缘、地缘关系。古时汨罗地区的龙舟建造,一般是以宗祠、村落为单位进行打造,且龙舟冠名方面,多以姓氏为主。在竞渡人员参与方面,均以双数为宜。龙舟古时均在宗祠内进行建造,逢初十或十五才能入水,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2004年湖南省汨罗市九子龙屈原龙舟厂建立,表明了龙舟竞渡由宗祠化转向了平民化。
汨罗地区传统的龙舟比赛带有较强的性别歧视,仅允许男性参加比赛,女性仅仅只能观赛。龙舟竞渡作为一种传统宗祠类比赛项目,竞渡获胜的队伍会受到宗祠的夹道欢迎,伴有锣鼓鞭炮迎接,届时,宗祠内以酒宴款待参赛选手,入夜时仍然灯火通明,听戏唱戏、谈古说今,热闹非凡。古时自发组织的汨罗龙舟竞渡,竞赛无章、观看无序的特点尤为明显,常因竞渡原因发生打斗甚至血案。但随着社会不断的更迭与变迁,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急剧转变。汨罗地区时下的龙舟竞渡活动,较之以往,弱化了其竞技性,更加注重竞渡人员的参与性、娱乐性以及健身性。且为了避免龙舟竞渡活动举行中产生矛盾,宗祠、村落间会进行内部协商,确保在龙舟竞渡活动举行期间,各宗祠、村落间可以各划各舟,非竞渡人员只进行观舟、品舟、戏舟等活动,而非龙舟竞渡。现如今,龙舟竞渡文化已经逐渐深入至湖湘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且影响深远。参与龙舟竞渡活动,俨然成为了汨罗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湖湘大地所形成的湖湘文化一说源自于楚文化,自古楚人便有“崇巫重祀”的传统,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在其一系列的仪式中,均有楚文化的身影。例如,在传统龙舟竞渡文化中,有着祭龙头、关头等仪式。该仪式主要是利用红布、鸡血等方式进行“掩煞”,以达到驱邪避凶、求福祈安的目的。该方式便是一种源自于楚文化的古老的巫术,带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但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汨罗地区传统龙舟竞渡文化中的诸多仪式逐渐被淡化,甚至取缔。例如,传统龙舟竞渡文化中的“偷木造骨”、“抢红”、“上红”等习俗已经取消,从某种意义上讲,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的传统文化意蕴亦渐流失。
整体上看,汨罗地区龙舟竞渡的历史演变经历了 “血缘—地缘”、“民办—官办”、“分散—集中—分散”的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前,汨罗地区的龙舟竞渡活动纯属自发行为,主要是依靠汨罗地区的民间力量自发进行组织。自90年代后,汨罗地区兴起了经济发展的浪潮,汨罗市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龙舟竞渡的资源优势带动地方经济,随即规范了汨罗地区传统的龙舟竞渡文化,并将其开展形式转变为官办民参,且成立了专门的龙舟协会,确立了全新的竞赛规则,又将参赛器械、项目设置、参加办法等进行了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龙舟竞渡的公平性、安全性。较之以往汨罗地区的龙舟竞渡而言,现阶段的龙舟竞渡缺少了锣声,相比之下丧失了些许激情与震撼感。且之前“托长水”、“晒桡”等习俗,因讲求胜负至上,易出现不和谐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汨罗市政府应当依托国际龙舟赛的契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将汨罗江国际龙舟赛打造成一项集体育、旅游、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节日盛会,大力推广龙舟竞渡文化。
龙舟竞渡文化与龙文化、湖湘文化、屈子文化、端阳文化、礼乐文化等关系紧密。汨罗地区世代传承的龙舟竞渡,在纪念屈原,表达敬仰之上,也展现了汨罗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传承屈子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汨罗地区龙舟竞渡亟需回归大众,鼓励民众广泛参与、乐于参与。通过挖掘地域优势、注重地域文化历史传承、有效利用现有群众基础,形成政府规划设计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渠道、民众广泛参与为目标的一体化长远规划机制,最终以此促进汨罗地区龙舟竞渡文化长远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