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璋
道德楷模指在道德上值得学习的个体或群体,是集道德理想与先进道德文化于一身的道德典范,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示范力。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该是集优秀道德文化和道德行为于一身的道德楷模。之所以如此,是由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的特点决定的。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劳动除完成必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外,其活动本身还具有极大的示范性。教师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进眼里,听到耳里,记在心里,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某些教师甚至成为部分学生心中崇拜的精神偶像,对学生的思想激励和精神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鞭策着学生不断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与此同时,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人才和合格公民的崇高使命,理应在道德修养上成为学生效仿的道德楷模,为学生成长做出表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所说的“君子”实为道德之称,他认为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之人方为“道德君子”,否则即为“小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成为具备内在道德品质的道德君子。一方面,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塑造人格的践行者,唯有具备自律机制下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成为道德君子是师德成长的内在规律。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由外到内、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师德修养就逐步由道德楷模阶段进入道德君子阶段,师德修养由外在社会的要求变为自身内在的诉求,这种诉诸主体的自我修养是师德成长的内在追求,也是教师道德境界提升的规律要求。
圣贤是圣人和贤人的合称,在儒家思想中,圣贤是最高级的生命境界,是道德才智杰出者的美称。道德圣贤,具有深刻的道德认知、炽热的道德情感、强烈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觉悟,怀有“仁爱”之心,能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高尚德性和完美人格的代名词,是一种顶级的道德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知识分子,其道德修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其精神追求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由“自我”转向“他人”乃至天地万物,具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伦理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