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22-11-20 04:09张建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人文

张建芳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9 年4 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在新文科背景下,文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语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专业必须提高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地位和站位,主动对标“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培养卓越外语人才。

一、高等学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对外语人才的规格要求包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中的“素养”主要指“人文与科学素养”“学科基本素养”。文秋芳指出,外语人才的关键能力包括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情感品格、自我管理、价值观等。[1]郭英剑指出,外语专业的核心素养是“用外语言说与写作,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彰显我们的深刻洞见,传递我们的人文情怀,让世界看到中国,也让中国与世界接轨”。[2]张文忠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提“素质、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的规格要求基础上,从全人教育的视角提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人格、知识、能力、素养”四个向度。[3]可见,外语人才的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围绕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问题,宁琦认为,高等外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外语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一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二要将国外先进理念与思想准确地“引进来”,使中国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出去”,并且顺利地“走进去”。[4]而传统外语学科体系在多样化、专业化和跨学科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后发现,目前外语人才培养注重外语语言技能,而忽略应用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人才发展的基本需求。

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切实提升外语人才的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研究外语人才的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与方法路径,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法。

二、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多语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高校教师要肩负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完善的外语人才。

首先,外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还要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在教授外语和对象国的文化时,高校外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盲目崇拜对象国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主动承担起向大学生传播“四个自信”的责任,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与道德水平,并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价值取向进行评价,坚定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其次,外语教师需要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开展课程思政。在现有的外语教学中,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忽视了外语课程的思政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外语教材缺乏思政内容,学生过多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对外语人才的思政教育要融入专业教学中,开展多语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完善外语课堂教学设计,“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实现外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具体而言,外语教师可以选取“一带一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元曲《赵氏孤儿》等一系列在海外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思想对国外思想的影响力。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白居易的诗歌,让学生调查中国诗歌在外国的传播情况。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日语中的假名,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重要作用。同时,外语教师要将思政教育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只有这样,外语专业学生才能既具备国际视野,又具有坚定不渝的中国情怀。

总之,新时代外语教师必须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工作首位,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坚持“立德树人”,遵循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多语种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家国观念。

三、外语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旨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汲取中国智慧,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6]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7]

然而,问题是“当前‘人才’的外语能力和水平达不到传达中华文化的要求,不但无法通读古籍,而且不具备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8]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外语专业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明确提出,外语专业是应用型与人文性两者并重且不可偏废的专业”。[2]为服务新文科建设,当代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既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要广泛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

首先,外语专业学生需要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使命,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学”的研究在国外也备受关注。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外语,还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外语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因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摄取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刻牢记历史使命,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其次,外语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掌握外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旅游、外交等。例如,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МOOС 学院”“学堂在线”等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外语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了解外国的语言表象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外语专业的学生并不仅仅是在学习外语这门语言,而是在利用外语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各国的过去与现在。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能够助力我国与外国超越民族、文化、制度、宗教,在新的高度上融合、相通。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外语专业的学生应结合专业优势,实现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外语专业学生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助力中国典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外语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通晓外国文化内涵,实现我国与外国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互鉴。

四、外语人才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各高校加强对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公共英语教学通常被定义为人文教育,致力于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9],这种定位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对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不符。在新文科背景下,在培养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的同时,高等院校还应以科学知识、信息素养、批判性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核心,培养和提高外语人才的科学素养。

首先,高等院校应以“外语+”为导向,全面提升外语人才的创新能力。邓世平、王雪梅结合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学者的研究,讨论了我国高校外语学科与外语专业的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之路,为我国高校一流外语学科建设以及一流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10]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创新型外语人才需要具备整合外语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除了外语知识,外语人才还需具备一定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在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时,高等院校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实训和制度保障等要素层面构建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11],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外语人才的专业技能。

其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外语人才的跨学科能力。近年来,“随着新文科理念的推广,语言学的跨学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语言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脑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已经取得积极成就。”[12]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认为,“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大潮,外语专业须积极作为,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人文化、复合化的发展之路”。[13]在外语人才的培养方面,高等院校应该“结合本地优势和本校优势,对接国家战略,精心善谋语种的布局,发挥外语学科的多语种跨学科优势”。[14]在新文科建设这场人才培养变革中,高等院校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承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国家、地区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应采取“外语+”模式,通过开放性、应用性的外语教学,开展创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实践,探究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跨学科能力,实现外语人才的跨学科、多元化发展。

五、结语

传统外语学科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人才的根本需求。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的外语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主动对标“六卓越一拔尖”2.0 计划,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促进外语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具体而言,在培养外语人才的核心素养时,高校教师必须坚定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首先,高校教师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多语种课程思政,强调能力、知识与人格塑造相结合,强化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外语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既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民俗,又了解外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自觉担负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此基础上,高等院校在培养外语人才时,应基于外语专业的跨学科特点,采取“外语+”模式,开展外语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设计及教学方法创新,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能力,实现外语人才的跨学科发展。总之,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必须服务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要求,为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文社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