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霞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当代教育的主题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新课改背景下,一直倡导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然而,就现下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情况并不理想,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意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渗透措施缺乏认知与经验,教育效果提升不明显。故此,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分享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感悟。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语文是基础性、重要性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是为了让他们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但这只是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语言依附文化而存在,若是没有文化,语言就是无效的符号。同时,它又是文化的载体,传统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一代代传承至今,是因为语言这种工具。所以,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更是要让他们能够从中感知文化,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用知识去感染学生,熏陶他们的情感。然而,就如今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受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在课堂上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以及应试技巧的讲解上。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指向学生读懂、读透古诗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逐字逐句翻译,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古诗词的释义、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考试中常考的题型与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古诗词中浓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带领学生去感知古诗词中的意境美、精神美、情感美。因为思想上不重视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语文教学成为单纯的语言技能与应试技巧教育,这让学科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发挥。
除了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现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也知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没有运用正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堂上运用“讲解-接受”式教学法,立足教材给学生讲各种大道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投喂”的状态。以《皇帝的新装》一课为例,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给学生讲皇帝的昏庸无能,讲骗子裁缝的诡计多端,讲大臣的阿谀奉承,讲孩子的诚实天真,教师都是用口头阐述的方式教学生认识和理解,而忽略了他们自主学习与感悟。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起到暂时的教育作用,因为它没有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没有让他们赋予自己的个性化感悟,所以影响力不强,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忘记。
首先,这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与教育潮流的必然选择。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有教师都应清楚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教书”与“育人”职责。语文是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非常丰富,作为教学组织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他们培养成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响应,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更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的不二选择[1]。
其次,这是推动学生全方位成长的有效措施。初中生心智不成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涉世未深,人生阅历有限。他们很难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然而,当前社会风气浮躁,充斥着很多不良的思想风潮,这些很容易侵蚀青少年的思想。语文学科拥有丰富的德育内涵,课本中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等资源等是帮助学生抵抗社会不良思潮和负面思想的“利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让他们拥有真善美的品质,促使他们以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性面对未来,推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2]。
最后,这是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障。由于小学时期已经学习过多年的语文,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程存在一种“轻视”的态度,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对于语文课程不管投入多少精力学习成绩不会有明显变动。由于认知模糊,思想上存在偏差,很多学生在语文课程上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够端正,应付、敷衍现象严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他们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3]。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起来更加轻松,学生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高效学习,教学实效性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3.1 挖掘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奠定教育基础。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可知,很多课文中或多或少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拓宽其学习深度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4]。
例如,课本中有很多关于描摹与刻画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如《壶口瀑布》《三峡》等课文,在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领略文章主题思想,将这些课文中作者使用的写作技巧、表达方法等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还要通过这些文本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的巧妙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深刻感悟文章主旨,而且让学生对祖国有更加浓厚的热爱之情。又如,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亲情的故事,如《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作者通过细节刻画给学生呈现出父母亲的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文本时以此为载体渗透感恩教育。这类课文中有很多的片段十分感人,让读者读来潸然泪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感受父爱母爱的无私、伟大,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孝顺、尊敬和感激父母。又如,课本中有很多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文章,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课文,通过对古建筑的描写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在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文本时,教师要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让他们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他们心中厚植家国情怀。
除了上述这些思想政治元素以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中还有关于热爱故乡、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去挖掘它们并利用,为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3.2 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在传统初中语文课上,教师通常使用“讲解-接受”教学法,学生被动、机械的听课,学习效果不理想,情感、思维等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语文课上,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多元化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富有生机和活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5]。
3.2.1 多媒体教学法。初中生心智不成熟,但是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置身其境,给他们良好的视觉与听觉体验,以此唤醒其情感,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上《壶口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现壶口瀑布的视频,通过视频呈现的直观情境,学生如同置身于壶口瀑布,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看着轰然而下的水流、扑面而来的水汽,获得良好的视觉与听觉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本内容,也让他们充分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从而唤醒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在他们心中厚植家国情怀。
3.2.2 读写结合教学法。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体系中两个重要模块,都是关于语言知识,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法,将它们放在一起,这样可以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第一,仿写。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蕴含了自然美、人文美、精神美、意境美等,但是学生因为学习浅显化而不易获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仿写,通过仿写促使他们深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鉴赏。以《春》这篇课文为例,这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主题是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每一幅画面都极具美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幅图,仔细鉴赏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然后模仿写作,比如以夏景、冬景、秋景为例去仿写。仿写追求形似质新,也就是从外观上看字数、修辞手法等各方面一致,但内容却是全新的。在仿写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去鉴赏原文,体验其中的自然美、意境美、人文美等,得到美的熏陶。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与审美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与人生态度。第二,续写。课本中有很多使用了开放式结尾的句子,即作者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在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组织学生续写故事。一方面,拓宽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发挥他们的形象力与创新思维而扭转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局面。另一方面,续写需要学生写的故事与原文保持有效的衔接性,包括结构、内容等,不能出现人物性格突然转化、故事情节突兀等问题,即忠于原文。这就需要学生全面、深入阅读,揣摩人物性格特点,梳理故事情节等。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感知其中蕴含的人物美、精神美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教育双重目标的落地。以《桃花源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续写故事。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本,同时去研究它的创作背景,包括陶渊明的性格特点、生平经历等。综合这些信息去分析,去感悟,不仅续写了一个合理的结尾,而且领略到陶渊明对待人生的豁达态度、坚持高远的理想与志趣,也深受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感染。第三,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读写结合形式,它要求学生在读完语篇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去感悟。这种“以写促读”的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阅读深度,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还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引导他们去体验文本中人物或故事的精神美、意境美、人文美等,得到美的熏陶,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例如,在讲完《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个人生活经验写下阅读感悟。在这个写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深入阅读《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并且结合自身经历去发表感想,从而明白了其中的人生哲理:“不要让可能性极低的事情去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做好当下的事情,踏踏实实过好当下的生活。”
3.2.3 小组合作学习法。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教师需要带领、辅助学生去挖掘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即围绕文本主题、教学目标去设置问题,以此拓宽学生学习深度,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均得到了培养[6]。例如,《木兰诗》这篇古文有很强的典型性与故事性,其中主人公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十分有魅力,其背后的社会问题以及背景知识也值得学生去探究、琢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花木兰为什么女扮男装?”“花木兰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花木兰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也看到了花木兰身上孝悌仁义、忠君爱国的传统美德,这在无形中会影响他们,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渗透。
3.2.4 生活化教学法。知识源于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然后更好的去生活。因此,在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法,以此唤醒学生的情感。例如,在上《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话题是“爸爸做过的最让我感动/难忘的一件事”,让学生积极分享自己与爸爸之间的故事,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进课文《背影》,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效领略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做到“感同身受”,领略到父爱的无言与伟大。接着,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告诫学生要孝顺、尊敬父母,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3.3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教师不能仅仅以课堂为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拓展延伸至更广的范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精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育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品质。
例如,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实践活动。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赛龙舟”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品质,以此感染他们,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春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写春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上联和下联,然后将对联写在红纸上,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的书法文化、春节文化等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结合课文开展实践活动。举个例子,在上完《纪念白求恩》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如纪念馆、博物馆、战争遗址、名人故居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铭记历史,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树立努力读书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抱负。在上完《皇帝的新装》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展开课本剧表演活动,将这个童话故事以舞台剧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角色分配工作,主要人物有皇帝、大臣、骗子裁缝、老百姓、小孩等。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故事,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去塑造人物,也就是用合适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将自己所理解的人物性格特点无声地展现出来。这样的舞台剧表演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到其中人性的真善美也认识到假丑恶,相较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分析,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人生观。
教师的职责不仅包括了“教书”还包括了“育人”,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因此,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教师都不能推卸的责任。语文作为一门富含人文性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优势,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挖掘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此外还要开展丰富精彩的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