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华
(云南省德钦县畜牧水产管理服务中心,云南 德钦 674500)
牛结节性皮肤病以发热和皮肤水肿为主要表现特征,该病具有传染性,我国将其列为二级牲畜疫病。如果这种疾病发生在养殖场饲养的牛身上,将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尽可能的确保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必须不断需要加强流行性疾病监测,提高养殖从业人员对流行性病的认识,同时通过相应的防控措施宣传,进一步加强我国养殖户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基础条件。
造成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和山羊痘病毒。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代表性毒株是南非的尼特林毒株,存活期长,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数月,在冰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甚至数10年,但是该病毒有致命的因素,不耐热。当温度加热至55 ℃,并保持温度2 h,或加热至65 ℃,保持温度30 min可使病毒灭活。大多数杀菌剂、酸碱溶液均可杀死病毒,病毒的主要宿主是各种各样的牛,其他偶蹄牲畜也具有感染可能性。20世纪20年代末,非洲津巴布韦首次发现该病毒,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导致随后传播到整个非洲大陆。2006年,该病在埃及爆发,近30万头牛感染了该病,为了控制该病在埃及的流行,埃及畜牧业给牛接种了羊痘弱毒疫苗,进而得到有效的控制。2015年,俄罗斯首次爆发该该病,3个月内迅速蔓延至邻国,并于2019年蔓延至我国西北部地区,对养殖业造成影响。
在牲畜患病的初期,其外部表现通常是轻微的症状,如鼻炎、结膜炎或角膜炎等。随着疾病的发展,在7 d左右时,牲畜体表皮肤逐渐变硬,局部体表皮肤上有大小不等的凸起结节,触摸结节时会产生高度疼痛。牲畜全身都有可能分布不同大小的结节。随着病程的持续增长,牲畜的皮肤表面聚集多个不同大小的肿块。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大量坏死,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患病牲畜死亡。若奶牛在哺乳期被感染该疾病,乳房会出现发炎症状,产奶量因此受到影响。如果怀孕的奶牛不幸患上这种疾病,它会直接导致奶牛流产,感染这种疾病的公牛可能会出现不孕的现象,同时还会对其自身的体重造成影响。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牲畜感染病毒后,其自身体表皮毛受到极大破坏,导致其皮毛失去二次使用价值,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危害。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传播是依靠接触性传播而完成,具有传播比例小、效率低及季节性等特点。在干旱或寒冷季节,传播媒介减少,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率低,引入牲畜或共享水源会提高疾病传播的风险。该疾病也可通过妊娠传播、哺乳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雌性牲畜在与患病的雄性牲畜进行交配时,也会因此受到感染。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雌性牲畜也会因此感染疾病。
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接受皮内接种牲畜的发病率约20%,而静脉接种的发病率高达70%。接种后病毒进入血液的感染率较高,成功感染的可能性较高。疫苗接种过程中使用的针头可以实现疾病在不同牲畜之间的传播。接种疫苗时必须对针头进行消毒或更换。疫苗接种一般晚于流行期,因此很难评估医源性传播的风险。给患病牲畜接种疫苗会加剧感染或生物安全事故。需要对疾病传播和感染进行实验室确认[1]。
无论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还是其他疾病的传播,都需要通过传播媒介而实现疾病的广泛传播,如昆虫、硬蜱等。有很多昆虫都能够传播与流行各种疾病,其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其取食活动或频繁叮咬宿主来实现疾病在不同牲畜之间的传播。目前,已证实蚊子的机械传播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当患病的身体充满血液后,昆虫开始寻找新的宿主,使病毒有可能在牲畜间传播。严重感染病毒的牲畜受损的皮肤表面会携带大量病毒,这是昆虫携带病毒的良好仓库。不咬人的媒介蝇也具有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其能够携带死亡尸体中的病毒感染其他健康的牲畜,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非洲硬蜱也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硬蜱的不同生长阶段硬蜱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宿主上传播病毒。喂食寄主后,硬蜱幼虫与寄主分离,寻找新的寄主再次喂食。成年雄性蜱在交配过程中可多次吸血,雄性蜱可通过交配将病毒传播给雌性,以此不断扩大疾病的传播范围。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较多,而不同地区防控现状具有差异性。如南非地区,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上,大多将弱毒疫苗用于预防和控制牛皮肤结节病中,半数接种对象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奶牛产奶量大大减少;部分接种后,没有症状,也没有检测到抗体,但对该疾病具有相应的免疫力,犊牛可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山羊痘病毒成员可以形成交叉免疫保护,从异种牲畜中分离病毒,制备疫苗,起到保护牛的作用。在以色列的一些地区使用了绵羊痘弱毒疫苗,以防止疫情蔓延,同时也存在相应的不良反应[2]。
在养殖场日常饲养工作中,应及时观察每只牲畜身体的外部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牲畜群中的某些牲畜有此类疾病的初期症状,应及时将其进行有效的隔离,同时避免患病牲畜的自由活动。另外,对其唾液或体表皮肤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一旦确定为牛结节性皮肤病,应立即宰杀患病牛,并做好宰杀后的处理,避免传染其他健康牲畜。
在养殖场内开展紧急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及时杀灭病牛所在区域,并对同一区域内的牲畜群体接种山羊疫苗。由于牛的体重较大,应按山羊的五倍剂量接种。
在日常饲养环境中,蚊子、苍蝇等昆虫是环境中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饲养人员应及时杀灭饲养场所的昆虫,有效减少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机械传播。繁殖地内可加装灭虫灯、蚊帐等相关灭虫设备,及时清理牲畜排泄物,有效减少昆虫繁殖,保持繁殖地环境卫生。
在目前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中,山羊痘病毒疫苗、LSDV减毒活疫苗是主要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疫苗,同时也是预防效果最佳的病毒疫苗种类;在此基础上,作为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养殖场内牲畜引进的外部风险。对于新引进的牲畜,应及时在牛鼻子上进行鼻咽试验,并注射相关的预防和控制疫苗,以有效降低引进外来牲畜引起牲畜疾病的风险,并在与养殖场现有牲畜群混合之前,对其进行隔离措施,保证隔离时间在30 d以上,并在隔离期间密切观察与检测引进牲畜,以确保新引进的牲畜健康与否[3]。
牛结节性皮肤病在畜牧业的养殖中属于传播能力强、危害大的流行性疾病。需要正确预防、及时处理,避免对养殖户的养殖造成严重后果。养殖场的养殖人员应定期用有效的病毒检测方式进行养殖场内的病毒检测,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病毒大范围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