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红
朱光潜先生在其《无言之美》一文中说:艺术具有无言之美,也就是说艺术因为留白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这就是艺术之美的精髓。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小说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无言的叙述者。正是由于这个无言者的中立或冷漠才造就了小说之美。教育同样需要无言之美。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也有教育的产婆术。这些都启示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教师的无言。因为无言,才成就了学生的有言。
教育必须无言,然无言并非禁言,而是慎言,是在当言处才言,以有限的言来给学生创造宏阔的思考和成长空间,这样的教育才能直抵学生的灵魂。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里指出:我们往往过载了惰性观念(知识),教育不仅变得无用,而且有害——最坏之事,即最好之物的败坏。教育因为多言正变得有害,而我们往往对此毫无意识。教师喋喋不休,不可谓不卖力,可结果是戕害灵魂,可谓是教育的悲剧。如何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呢?怀特海进一步指出:那些被引入儿童教育的主要观念,应该少而重要,关键是儿童应该把这些观念化为自己的,应该理解它们在此时此地情境中的应用。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知识活化运用的情境,当我们把学生引入到这一情境中,怎样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这时的教师只需无言地等待知识的创生,并适时地为知识的创生提供适切的支架。一句话,教育当在知识的情境创设上有言,而在知识的创生上无言,这才是教育的奥秘所在。
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发生,更要关注人的成长。而人的成长就像地里的庄稼,自有其成长的节律,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有静待花开的一种静气,或者说需要我们有一种静待花开的基本常识。之所以强调常识,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了或因为某些功利而屏蔽了这一常识,从而出现了教育的某些焦虑、急躁,甚或对抗情绪,而我们还常常以“为了你好”为托词,从而为自己的失责而开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任何超越儿童发展认知水平的行为都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我们只有谨记这一点,才不会去追求教学的偏难怪异,我们才能耐心地去对待一个儿童的叽叽喳喳,而不是在我们的教鞭下去培养出一个个绵羊式的小大人,那不是教育的成功,而是教育的失败。教育需要站在孩子的身边无言地看着他们嬉笑打闹,海阔天空,要给他们适当放肆的权利和空间,只不过需要在他们将要出轨的时候去扶一把而已。
教育的无言不是教育的无为,而是教育的真正有为,为在该为之处,为教师的作为划出合理的边界,规定合宜的动作,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和活动空间,教育的魅力才能真正显现。
愿你我都能成为一个智慧的教育无言者,笑看小树长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