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丽平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下,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和模仿等传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生物学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培养。这样无法达到有效的输入,也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水平。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全面优化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选用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信息组织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学的关键。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掌握相关重点知识,学习基本探究方式,拥有批判性思维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重要的社会技能。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几方面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生物学知识,不断培养自身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教师作为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以“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自然、了解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通过在自我的学习和他人的帮助下,观察生命的现象,了解生命现象之前存在的特别关系或者特性,能够对更大范围的生命现象给予深入性的分析和探究。
生物学学科内容极其丰富,知识结构非常复杂,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与实际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等。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与相关技能后,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和总结生物学问题,根据自身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同时可以对安全、环保、生命等方面的意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宣传。在整个宣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逐渐转变成实践的一种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想将社会责任渗透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就需要以生物学教材为基本载体,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等活动中,深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做好相关引导。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部分生物学知识点枯燥、抽象,不利于学生在短时间理解,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知识产生厌倦心理。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应对高考,目前很多教师把高中生物学教学变成纯粹的“生物”教学,缺乏学生熟悉的教学案例,无法使新知识轻松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基于此,生物学教师需要改变学生的外部学习环境,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案例。生活是最好的教学资源,特别是高中生物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观察到的现象和总结的规律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活素材,将枯燥乏味的生物学知识转变为具有真实性、可行性的教学案例,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系数。
要想提高生活化教学案例的应用效果,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从实际出发,获取有效的生活信息,充分体现生物学知识的本质和教学特点。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且容易产生好奇心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思考生物学问题,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记忆其中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整个学习过程非常枯燥、乏味,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食物和水等资源,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加强对生态系统结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水污染、土壤沙化和植被破坏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目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生活案例就可以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学科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生物学学科的理论学习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可以促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实现与生物学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环保观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领会生物学知识的美、生物学学习的真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消除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和抗拒心理。由此可见,运用生活化教学案例应该成为高中阶段主要推广和应用的教学形式。
教师可以采用定期组织学生实验和台上演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动手,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让学生多观察、多体会,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生物学知识所具有的价值,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学科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高三复习的时候,教师通常会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融合在一起。学生如果之前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就会混淆知识点,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图,定期抽查,以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第一次讲解分裂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将分裂过程描述出来。例如,教师讲到细胞内部结构时,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将细胞结构捏出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物体,如线粒体、叶绿体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记忆更加深刻[2]。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高中生物学教学就是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可以积极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问题、小组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课程标准》要求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构建高效生物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就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育是学生和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导的教学可以确保学生正确获取知识,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则可以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3]。从这个角度出发,课堂教学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根据学生的想法对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加以修饰和调整,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价值。在《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所提出的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突出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对生物学深入思考。再次,在学生提出见解时,教师不要在第一时间打断学生,要让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适当的纠正和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为学生留出能够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出知识框架后,其知识体系就会自然生根。这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程中的情景进行梳理,贯彻落实深度的核心素养。深度是指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合理迁移和高效应用。以“减数分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有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微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兄弟姐妹之间存在区别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能够加强对减数分裂概念的巩固,并在解析的过程中认识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理,从而形成“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代代相传”的观念。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旁听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的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此外,教师还可以延伸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奇妙和来之不易进行感悟,进一步探讨“珍爱生命”“生命可贵”等话题,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全面开展过程中,高中生物学教学无法与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生物学教学观念相适宜,这降低了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需要结合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加强改革和优化,改进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合理开展深度学习为核心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的“单口相声”,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