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柳柳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域、城乡和群体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关注点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精不精”,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温路家村地处贺家川镇政府以南5公里处,位于著名旅游景区天台山脚下,窟野河西岸,下辖温家川和路家沟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560户1484人,在村居住109户286人,耕地面积2700多亩,其中枣林面积1700多亩。这里山环水绕,气候温润,绿树成荫,土地肥沃,独特的陕北窑洞错落有致。据天台山崇峰寺碑文记载,温家川村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有村民居住。这里是1933年解放的革命老区,也是神府红军游击队和神府县政府的诞生地,村对面的天台山是佛教、道教胜地,1936年刘志丹率领红28军在天台山东渡黄河,山上建有“刘志丹东渡黄河纪念馆”。
近年来,在神木市政府、贺家川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发挥多元产业功能,初步建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的“美丽乡村”。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铺路筑园,打造园艺小景观,并重点搞好村旁、路旁、宅旁、沟旁“四旁”绿化,努力使村内村外、道路两旁、河渠两岸及庭院广场绿树成荫、花草相间,达到村在树中、树中有村、相互映衬的效果。在村民居住集中地区已建成集村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广场,包括配套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对交通主干道以及村庄主要出入口两边的居民房屋墙壁,进行朴素又自然的文化墙改造,不仅突出了当地风貌和地域特色,又寓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建成贺家川镇红色革命纪念馆,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温路家村将继续结合实际,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与行政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补短板、保基本、促创新,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定位,开辟“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径
2014年,温家川村①被神木县委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被神木县委组织部确定为“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又被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选定为艺术生写生绘画基地。为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着力构建“特色农庄、美丽乡村”的新型发展模式,将文物保护、革命传统教育、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融于一体,村支书温五堂积极配合贺家川镇党委、政府,筹建一个高水准的“红色革命历史展馆”,以适应统筹城乡规划要求,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特色之路。温家川村党支部在神木中南部乡镇乃至全市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创新模式,优化多元产业功能
温家川村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即村委会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解决资金、办公场所、农民入社等问题,并在规范合作社及聘请专家和技术顾问等方面给予帮助,保证了合作社各个运营环节的经营质量和生产安全,使合作社规范运行,保障入社农民的收益。合作社通过经营获利,农户靠工资、分红创收。温家川村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没有工业污染,是理想的优质蔬菜、杂果和红枣生产基地,先后成立了“神木县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老农夫专业合作社”。
“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日光温室优质蔬菜、杂果生产和生态鱼养殖。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60座,鱼池4座,园区设施面积发展到300亩,规划面积2000亩,累计投入1800万元,是神木中南部乡镇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2012年4月,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注册“温家川盛园”商标。2012年至2014年,合作社先后被提升为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榆林市休閑农业示范点。2014年被榆林市农业局认定为“榆林市温家川现代农业园区”。2016年,神木县委、县政府将温家川村确定为“市级美丽乡村创建村”。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生态农庄,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合作社实现年产值300万元,带动村内40余名劳动力就业。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引导农民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合作社规划将园区面积扩展到2700亩。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并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建设学生写生绘画基地。同时借助天台山红色旅游景区和温家川神府县政府诞生地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推动榆林、佳县白云山至神木天台山沿黄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和追寻历史文化的多元化旅游带,力争将温家川村由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提升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将温家川农业示范园打造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同时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将温家川村建设成“村新、景美、业盛、品优、人和”的休闲乡村新样板。
(三)文旅互动,打造人文融合空间链
作为英雄的革命老区,神府第一支革命武装——陕北红军神府特务队1933年10月17日在温家川村成立,1937年1月28日,神府县政府在温家川村生根。当时在这个村驻设的除神府县政府外,还有神府县委、神府佳特区、河防司令部、八路军120师卫生部休养一所、机关卫生院、民众合作社等。温家川这块红色土地,养育了不少革命将士和英雄儿女,涌现出了许多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温家川村依山傍水,坐落在神木城南60公里处的窟野河西岸。村东面的天台山,如同天然锦屏,起伏延绵数百里,长流不息的窟野河水,像玉带绕村,向南汇入黄河,村西边的山沟,潺潺溪水穿村而过,流入窟野河。每当春耕夏灌时节,二云渠水环村而来,浇灌着村前千亩良田,沙梁上,几百孔新石窑。排列整齐、错落有致。村内60座温室大棚里的桃子、吊瓜、芝麻香瓜以及绿色无污染的反季节蔬菜吸引着四方游客。休闲、娱乐的生态农庄里,可以垂钓,可以烧烤,也可以自由采摘,体验感极佳。
而村对面的天台山,地处黄河与窟野河的交汇处,雄居晋陕峡谷的奇山秀石之巅,上有庙宇九層,为道教胜地,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山东面是滔滔的黄河,山西面是奔流不息的窟野河水,登山眺望,既可一览“山随平野尽”的秦晋风光,又可领略“黄河入海流”的磅礴气势。
天台山前面的小山叫崇峰寺,为佛教胜地,始建于北魏元宏年间,这里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更有动人的革命故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王嘉胤曾在此抵御敌人,激战三天三夜。神府红军初创时期,革命前辈曾多次在天台山秘密聚会,研究发展革命武装;1936年3月31日,刘志丹军长在天台山指挥红28军东渡黄河,开赴晋西北征战。
2015年,神木县政府投资150万元,在温家川村建成贺家川镇红色革命纪念馆。该馆采用图文介绍、实物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全景式再现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贺家川镇的历史事件、代表人物、革命故事,已成为追寻革命历史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旅游的珍贵资源。2016年,该纪念馆被榆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以天台山为中心的众多革命遗址和人文景观,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地带奇特的自然风光和百亩枣林,构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刘志丹东渡黄河纪念馆的建成,使这座英雄的山、神奇的山更增添了无穷魅力,已成为陕北地区集旅游观光、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
三、主要成效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五有”(有文化、有历史、有旅游、有产业、有绿化)、“五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文化传承生态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总体要求,温家川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内外道路畅通,村庄呈现了绿树成荫、花草相间、相互映衬的效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休闲农业的实施,温家川村建成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生态农庄。合作社实现年产值达300万元,带动村内4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示范带动了不少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温家川村从建村至今一直保留着许多民间文化活动,这无疑为温家川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了无数群众前来观看,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传统秧歌、九曲花灯、文艺表演等,在这个村里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温家川正月十五的秧歌表演属神社活动的一部分,据传从明代开始,一直流传至今。最先和香草墕一起兴办,共同出人、出钱。1969年,学校建在温、路两村的土地上,从此秧歌及神社活动就由温、路两村共同承担,温家川分摊三分之二,路家沟分摊三分之一,香草墕照常参加,温家川文艺宣传队赴县城汇演合影但不摊任何费用,只记人口布施。
如今,温家川秧歌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起会,迎来天台山无量祖师尊神及执事,晚上,九曲花灯场内前有黄罗伞引路,后有芭蕉扇、龙头、金瓜、银斧、朝天镫等硬执事,紧跟其后的是林立的红旗,簇拥着从四面八方来的男女老幼,像一条长龙挤满了场道。两班鼓乐前后吹打着(据说过去还有和尚笙管乐队),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畅游于灯场内。2000年以后,由于大部分村民进城或外出务工经商,秧歌表演活动逐步走向低谷。2009年,温治怀重新组织热心文艺活动的村民恢复了一年一度的秧歌表演,又向县文体局申请补助5万元,购置了服装、锣鼓、乐器,使温家川秧歌一年比一年热闹、红火。2012年还举行了“纪念神府县政府在温家川村成立七十五周年”秧歌大汇演,这是温家川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秧歌表演活动。
灯游会也称“九曲花灯”,是人们根据《封神演义》里九曲黄河阵设计的一种循环往复的民间社火活动。温家川村九曲灯游会始于明末清初,曾于1967年至1979年因故停止过十三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规模,并逐步发展。九曲灯场有横竖19行花灯,共361盏,灯杆全部用木杆制作,最中间的一盏灯俗称老杆,灯台有的用小圆木做成,有的用陶瓷小灯瓜,过去也有用洋芋或萝卜刻的,灯罩用秧歌活动统一配发的彩色纸,制成圆筒形,花灯点的是植物油,遇风不易吹灭(据说过去一行灯留一块种植油料的社窠地,轮流布灯,轮流种地)。灯游会灯与灯之间的距离一般是三米左右,五人并肩可以通过,场道可容纳数千人,灯场坐北朝南,左进右出。门上布有六盏灯(有时把进出灯场的门搭成彩门),进出门分别贴上对联,诸如“一轮明月洒银辉,万盏花灯放光彩”“风调雨顺人如意,五谷丰灯(登)月更明”等。灯场有九个门,分别是东方门、西方门、南方门、北方门、中方门、太阳门、太阴门、罗喉门、计都门。转完九个门,一场灯大约有五里路之长,耗时约一个小时。温家川的九曲灯游会由温、尚、魏三姓人分别管理,据传明末清初就在魏家畔的脑畔梁上举行。每年从正月十四日晚上开始,第一夜是“五谷灯”,十五日元宵节晚上是“人口灯”,十六日晚上是“神灯”。转灯开始,鸣铁炮三响,由天台山黄罗伞引路,其他执事紧跟其后,接着从四面八方来的男女老少举着彩旗,在秧歌队、鼓乐队的陪同下,像一条长龙挤满了场道。远远望去,整个灯场,人如海,旗如林,歌如潮,花灯焰火,映得整个灯场五光十色。村民们通过转灯,祈愿人口平安吉祥,农事风调雨顺。这些特殊的文化形态,既锻炼了村民的身体,也增进了村民间的感情。走进村庄,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在旅游产业方面,温家川村依托村内百亩枣园、安静优雅的农家小院、独具风味的生态农庄,将传统的农耕产业逐步向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窟野河水面宽阔、水势平缓的特点,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吸引四方游客,为全村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神木市贺家川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