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诗羽,韩梦丹,袁享巧,王荣华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 221100)
农业景观是指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在具体地域空间上的落实,是将农业生产与景观相结合,赋予农业生产美感,使其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兼具艺术欣赏价值[1]。20 世纪50~60 年代,西方国家开始探索农业景观在城市中的规划与应用,致力于将农业景观带入城市,以充分发挥城市潜在的生产力。都市农业景观,即将城市景观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新景观形式随之出现。
1.2.1 国外都市农业景观研究进展。作为农业景观的一种形式,休闲农业已有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观光为目的,以市场服务为手段,以城镇游客为目标,将农业资源与田园景观、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1865 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农业景观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20 世纪30 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逐渐向亚洲、美洲等地区扩展[3]。在德国19 世纪早期,为了应对贫困和粮食不足等问题,出现了分配花园(Allotment gardens),都市农业景观开始出现;1893 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底特律市长平格里要求市民利用一切土地种植蔬菜等农产品,希望市民能够自给自足;一战和二战之间,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出现了“胜利花园”(Victory gardens),它是由水果、蔬菜、药草等组成的城市花园[4]。20 世纪70 年代后,都市农业景观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如位于底特律市中心的底特律农业广场,是一个种植蔬菜和水果的花园,它为当地市民提供了种植、栽培、采摘等农业生活体验。巴尔的摩韦尔塔德市中心农场(Huerta Del Centro Downtown Farm)是人工操作的有机农场,它将闲置的城市土地转变成一个充满生产力的城市农场;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的城市农场(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s Urban Farm)通过食品生产、研究等,让师生们收获了健康的生活方式[4]。国外都市农业有3 种模式,第1 种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第2 种是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欧洲模式,包含德国和荷兰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都市农业的社会责任;第3 种是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的亚洲模式,包含日本和新加坡模式,强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都市农业兼具生产、休闲和生态功能[5]。
1.2.2 国内农业景观研究进展。无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胡秉言的“郭外青山郁郁,篱边茉莉飘香”,都体现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向往。唐代,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无论是皇家园林、街头小巷,还是农家庭院,都有大量生产性景观的出现。这些生产性景观包括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如农业生产)和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如工业生产)2 种模式,或许是我国最早的都市农业景观。现代都市农业是在20 世纪80 年代末蓬勃发展起来的。1994 年,上海率先提出要将郊区农业由城郊型农业向城市型农业转变,之后北京、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地也逐步开始了对都市农业的研究,“十四五”时期,结合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我国将现代都市农业放在了城乡经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
国内学者对都市农业景观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农业景观概念的阐释,功能、优点及未来都市农业景观的发展方向等[6-8]。如吴学峰等[9]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研究了昆虫野花带在都市农业景观中的作用。也有学者对具体的都市农业景观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如周煜[10]通过案例分析了康养旅游理念下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的主要策略;顾亚春等[11]将花境和创意农业景观相结合,利用植物季相变化分明的特点,创造出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景观效果的农业景观。马兴冠等[12]认为都市农业景观在为城市居民带来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对解决由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农业景观的概念阐释、功能以及发展趋势方面,对于普通居民对农业景观的态度问题知之甚少。为更好地了解居民对都市农业景观的接受程度,促进都市农业景观在城市的发展,调查了人们对城市中设置农业景观的态度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城市景观设计者提供参考。
表1 调查内容概况
2.2.1 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问卷星软件做成线上问卷,于2021 年2 月3 日正式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至2021 年4 月10 日结束问卷发放。
2.2.2 问卷的回收与数据的处理。此次线上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35 份,回收问卷135 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约为85.2%。回收完成后,用问卷星软件对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并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进行绘图。
由表2 可知,本次调查对象女性较多,占总人数的56%;年龄多分布在18~30 岁之间,占总人数的52%;调查对象出生地多为农村,占总人数的88%;文化水平多为大专及大学,占总人数的89%。
表2 调查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3.2.1 认可程度。93%的居民表示可以在城市中设置农业景观,仅有4%的居民表示不可以,3%的居民表示无所谓。说明居民对于在城市中设置农业景观的认可程度较高,这可能与大多数调查对象出生地在农村有一定关系。
3.2.2 优缺点评价。对于都市农业景观的优点,认为能够促进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居民占总数的17.8%;能结交邻居的占7.9%;提供绿色新鲜食品25.4%;美化环境23.2%;舒缓情绪放松心情25.7%。可以看出,居民认为城市农业景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提供新鲜食品)、观赏价值(美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舒缓情绪,锻炼身体)(图1)。
图1 城市农业景观的优点调查
对于都市农业景观的缺点,居民认为都市农业景观不好管理,占总数的30.4%;其次就是季节性强、费时费力,分别占29.6%、26.2%;不美观和无缺点分别占7.7%和6.2%。可以看出管理维护问题成为城市农业景观的重要考虑因素,农业景观较强的季节性和费时费力也影响了农业景观在城市中的推广,而不美观并没有成为农业景观的主要缺点(图2)。
图2 城市农业景观的缺点调查
3.2.3 位置选择。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不支持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城市农业景观占6.7%,而选择可以将农业景观设置在居住小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较为平均。这说明居民虽然认为城市农业景观可以设置,但最好不要设置在城市中心区,以免影响城市的商业或文化形象,可以设置在距居民较近,方便抵达的公园、小区或街头绿地中(图3)。
图3 城市农业景观在城市中所处位置意愿调查
3.2.4 种植作物选择。居民认为都市农业景观应该多种植观赏与实用兼具的作物,占总数的38.4%;其次是果实类、蔬菜类,分别占总数的25.5%和25.2%,而选择种植粮食作物的较少占总数的11%。居民认为城市农业景观应优先选择的是兼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如樱桃,其次才是食用价值如瓜果蔬菜,而具有生产经济功能的粮食作物并不是农业景观的适宜选择(图4)。
图4 城市农业景观适宜种植作物的意愿调查
3.2.5 景观特征。被调查者更偏向于美学特征占总数的30.6%;生态、经济、社会3 个方面的特征分别为21.9%、22.8%、24.7%,这进一步说明居民对于都市农业景观最强调的仍然是其美学特征(图5)。
该工程最早设想扩建第3厂房,安装12台600 MW机组,年发电量增加46亿kW·h(占原年发电量146亿kW·h的31.5%),其中6台为第3厂房的第1期工程。
图5 城市农业景观特征的意愿调查
3.2.6 维护与管理。认为由居民认领场地,城市管理者与居民共同参与管理,产品由认领居民安排的管理方式获得了28.9%的居民认同;由城市管理者统一管理,居民非工作日(如周六、周日)参与维护,产品需居民购买的管理方式占27.3%。而其他2 种方式即主要由居民进行管理的占23.3%,主要由城市管理者统一管理的占20.5%。可以看出,居民普遍认为城市农业景观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城市管理者重在管理,而居民更注重参与、体验(表3)。
表3 被调查者对于维护管理措施的意愿统计
3.2.7 景观类型。选择衢州鹿鸣公园的居民占总数的27.4%;南京高淳:慢城田园占总数的24.4%,这2 处农业景观均分布于城市公园中,与环境协调一致,且整齐洁净;选择盖瑞康莫尔屋顶农园的居民占21.7%,此处农业景观整齐一致。底特律农业广场景观虽然整齐,但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较弱,仅有12%的居民选择;而张家界哈利路亚音乐厅农业景观乡野气氛更浓,选择的居民也较少(14.5%)。由此看出,居民喜欢的农业景观既要具有生产性,更要符合城市环境,能够创造美丽的景观(图6)。
图6 倾向的农业景观类型
本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较不支持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城市农业景观,而偏向于在居住区、城市公园或街头绿地设置。可能的原因包括:①城市景观具有4 大基本功能,即生物生产功能、环境服务功能、文化支持功能与信息输运功能,而农业景观体现了生物生产功能[13]。这为农业景观与城市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因此,农业景观可以在城市设置,但城市中心区域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形象,且用地紧张,若设置在城市中心地区,可能会破坏城市的形象,降低其文化功能的发挥。②都市农业景观设置在距离居民生活较近,方便到达的城市公园、绿地或居住区,更方便居民参与体验活动,使劳动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建议将农业景观与居住区环境、城市公园绿地进行融合。如利用居住区部分闲置绿地、建筑立面、屋顶、阳台等,也可以利用一些零散的空间种植果树,这既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又可以发掘城市闲置空地的利用潜力,为城市增添新的活力[14];或在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开辟试验田,在供公众观赏、游览、休憩及锻炼的同时,让市民亲身参与体验农业活动,提升农业景观的价值。
根据调查,居民认为城市农业景观应多种植些观赏与实用兼具的作物,其次是果实类和蔬菜类作物。都市农业景观不同于以生产粮食为目的农业生产,应更多考虑审美、生态兼顾食用等效益,要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农业景观的美学价值。建议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分类设计:①居住区绿地可以利用具有观赏性的乔木如桃树、橘树、枇杷树、桑树等果树,点缀蔬果类如辣椒、西红柿、茄子、玉米等,地被植物如油菜、葱、土豆、红薯等,通过精心设计形成形态、质感各异,色彩、层次丰富的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结构,既能提高经济价值又能体现农业景观的美学价值[15]。②城市公园绿地:与居住区绿地相比,城市公园绿地具有大尺度、范围广等特征。因此建议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并采取点、线、面、体的构成方法合理配置植物。如采用花果色彩明丽的果树类如桃树、杏树、樱桃、山楂树等作为点景,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以吸引游客;采用具长瘦茎叶的植物如水稻、小麦等作为线元素,加强秩序感;采用阔叶的蔬菜类如羽衣甘蓝形成“面”景观,营造舒缓氛围。而选择藤蔓类的作物如黄瓜、南瓜、丝瓜等瓜类蔬菜设计成特殊造型形成“体”景观,增强趣味性。③闲置空地:闲置空地多数为小面积的空间,如屋顶、阳台等,是城市中较易开展农业景观配置的场地。建议选择适应城市环境且生产周期短、收益高、成本低的蔬果类,如油菜、荠菜、黄瓜、胡萝卜等,既可缓解环境压力,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放心可实用的瓜果蔬菜。
针对美学特征,可以通过:①自然美。即从作物本身出发,人们通过感观而获得美感。视觉效果上加强利用观赏植物的花、果、茎、叶以及其姿态所展现的形式美与色彩美,例如藤蔓类作物、具奇特叶片的食用蕨类等;嗅觉效果上可利用如罗勒、紫苏、薄荷等植物感受香味;还可以从味觉上利用农作物特有自然风味产生的美感,这也是传统观赏植物所不及的。甜味如南瓜、胡萝卜等;辣味如辣椒、生姜、韭菜等;苦味如苦瓜、莴苣等;酸味如番茄、马齿苋等。②文化内涵美。美有的时候是因为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而体现。观赏性蔬菜也具有文化特性,如湖湘文化谱系中的隐形瑰宝——辣椒,广西毛南族传统的“南瓜节”,“中国白瓜子之乡”的黑龙江桦南县。因此,景观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或当地的民俗风情,增加美学特性可表达的深厚程度。
在生态特征方面,为了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景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可营造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来创造绿色环境;道路铺装尽量采用砂石等天然材料,维护及生产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16]。而在营造社会特征时需尊重使用者的体验需求,提高当地人们的可参与性,如可参与的农事活动、接触自然放松身心的环境等,以此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联系。
“公地悲剧”是在公共区域的管理中最可能出现的风险。当资源或财产有很多拥有者,则每个所有者都有权使用资源,却没有权力阻止他人使用,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使用[17]。当都市农业景观位于城市中时,如果管理力度薄弱,加上居民的素质水平存在差异,有可能会造成都市农业景观的破坏。
本次调查发现居民普遍认为农业景观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因此,为避免“公地悲剧”建议:①对于管理者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农业生产和生态景观相关知识储备与自身素养,避免管理过程中发生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现象。②鼓励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到农业景观的日常维护中,并可以将收获的食物作为报酬,提高人们的参与度与体验度,也可以在不同的时令节日组织相应的活动,例如春耕秋收、亲子采摘等,使居民真正成为都市农业景观的“受益者”“守护者”。③建立可持续的管理制度,如避免农药的使用,并积极引入有益昆虫,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在使用人群与使用时间上,可以进行适当的限定,以减少管理成本,降低管理难度。也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如无土栽培、自动化光处理等减少人力的消耗。
随着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现象的继续,对自然与土地有着天生亲近性的人们越来越希望看到回归本真、体现乡土文化的都市农业景观。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建设浪潮中,都市农业景观将会以强健的生命力与广泛的认可度,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选择[18]。本研究针对设置都市农业景观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获取居民对理想都市农业景观真实感受的数据,发现人们对都市农业景观的认可度较高,且对都市农业景观的选址、植物的选择、景观特征的营造、管理与维护4 个方面均具有相似的意愿,这些研究为今后都市农业景观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