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倚霞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440)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中,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大量自然植被与河湖水系被城市开发建设所占用,城市中适宜野生动物繁殖栖息的场所越来越少,目前正在开展的湿地公园项目越来越趋向同质化、园林化和景观化,缺少对生态栖息地的关注,导致现有大部分湿地缺乏浅滩、岛屿、沼泽、湿地、深潭等多样化的栖息地类型,使其生态价值的体现大打折扣。大部分河流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河道两岸缺乏生物迁徙栖息的合适空间,无法发挥河流的廊道效应。河流水质不达标,富营养化及黑臭严重,生物难以生存。流整体自然环境人工痕迹较重,缺少优质的自然生态栖息地。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城市中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下降[1]。湿地在城市中是鸟类特别是水鸟的优质栖息地,湿地中大量鱼、虾和底栖动物为多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开阔水面和湿地植物种植区是多种鸟类筑巢和活动的场所。
肇庆新区位于肇庆市东南方的鼎湖区内,西面有北岭山、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南面与西江、羚羊峡谷栈道森林公园相接,四周生态基底良好,是连接片区内山林生境和河流生境的重要生态节点。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是肇庆新区周边重要的生态核心,其生物多样性情况于肇庆新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查阅生物多样性相关文献得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共记录鸟类17 目64 科267 种[2],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有鸟类15 目54 科151 种[3]。鸟类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数量较大。鸟类的生境类型丰富,总结为8 种,分别有湖泊湿地、池塘湿地、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密林、鸟岛、疏林草地和人工生境,生境比例差异大,浅滩、浅水等重要生境缺失,现状重要生境如草本沼泽、鸟岛等面积较少,且有自然退化现象。随着城市建设活动的开展,鸟类受人为干扰的情况尤其严重,肇庆新区同样面临着生物栖息地质量下降、水生植物退化、部分重要生境缺失等生态问题。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既保证城市用地的开拓,又保留场地中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设计师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以生态学为原理,通过对场地的重建,修复或完善一些已退化或生态系统受破坏的区域。将其建成为生态湿地,协调好人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使得整个场地的生态系统能够得以恢复和保护,并且能够正常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遵循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重建生态湿地环境。基于场地现状,进行合理分区规划,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目标物种的确定遵循以下要点:首先,应该调查研究研究地本身的水鸟资源状况,分析它们的组成、习性、生态类型、居留型和优势度等;其次,要对研究地周边既研究区域的水鸟资源状况作出调查分析研究;最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该研究区域的历史水鸟资源状况,确定曾经缺失的水鸟物种[4]。结合鸟类的珍稀程度及观赏性,选择不同习性的动物作为目标物种。然后分析其生态类群、居留型、食物需求、觅食点及行为、繁殖及栖息需求等,提出栖息地营造设计要求。遵循以上要求,本文确定了目标物种。目标物种的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目标物种的基本情况统计
通过现场调研及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出目标物种的觅食地点及行为、繁殖需求、栖息需求、相似鸟类及栖息地规划要求。目标物种的需求分析如表2 所示。
表2 目标物种的需求分析
3.3.1 规划栖息地分区
通过场地的本底资源调查,明确区域内的物种,结合现状生境以及满足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不同的关键物种打造生物栖息地。
因此,按照不同物种的需求,将场地划分为四大分区,分别有林鸟活动区、鹭类活动区、水鸟活动区、食源育肥区。在生境类型上,主要布置深水湖泊、浅水湖塘、浅滩、湿生林地、湿生灌丛、湿生草滩、密林地、疏林草地等。
打造多样化的植被群落与湿生环境,为鸟类、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等动物提供种类丰富的觅食地、栖息地与庇护场所,为场地内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良好保障,以生产者、消费者为核心,结合地区生态金字塔特征,构建系统稳定的食物网。新增鸟岛群,结合湿生灌丛、湿生草滩、浅滩、浅水塘等多种生境类型,为不同类型的水鸟提供觅食场所。鸟岛作为城市湿地公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通过调研及研究发现,鸟岛的设计有以下特点:不同形状的岛屿对特定鸟类有吸引力,如长而窄的岛屿更吸引反嘴鹬;锯齿状的岛屿边界能为鸟类提供更多的港湾,并增加鸟类的觅食区;鸟岛数量的增加能够丰富鸟类的数量;低于50cm 的岛屿更受涉禽喜欢;滨鸟更喜欢水深低于4cm 的软泥基底;新设置的鸟岛应模仿原有的自然形态;在鸟岛上应设置小型挡板或土堆,可以为鸟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生物栖息地类型分析如表3 所示。
表3 生物栖息地类型分析
3.3.2 打造多样的水深环境
在水深设计上,利用现有湖泊、水塘、岛屿等打造深浅不一的湿生环境,营造不同水域为不同水鸟提供食物,为不同物种提供适宜的栖息与活动环境。其中深水湖泊生境为深水区(水深>2m),为雁鸭类等游禽提供食物,设计要求四周密植灌草丛,沿岸种植多种挺水植物,以满足鱼类、鸟类等多种生物生境需求;浅水湖塘生境为浅水区(水深0.3~1m),适合秧鸡类觅食及提供安全场所,设计要求种植挺水及沉水植物,满足鱼类、小型游禽类、两栖类等动物的栖息地需求;浅滩生境为浅滩区(水深<0.3m),可为鹭类、鸻鹬类等涉禽提供食物。水深设计分析如表4 所示。
表4 水深设计分析
3.3.3 丰富水生植物群落
多样化的植物能为不同的植食性鸟类提供食源,不同植物的树冠、枝干所形成的空间能给予不同体型的鸟类隐蔽空间[5]。于鸟岛生境周边和湖塘岸线及内部补种湿生植物,丰富植被群落,提高生境的生态与景观价值。湖塘边缘种植多种挺水植物,覆盖率为10%~20%。河道两侧沿岸也适宜种植挺水植物,可选择香蒲、灯芯草、芦苇、水蓼、空心莲子草、水葱、千屈菜等,为鱼类、游禽、两栖类等提供良好的庇护、栖息和繁殖场所;沉水植物种植于湖塘中,水流流速较小,水深较深的场地,可选择篦齿眼子菜、苦草、金鱼藻、黑藻等,可满足鱼类栖息繁殖,并会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浮水植物则多种植于水流流速较小的湖塘中,可选择欧菱、眼子菜等,为鱼类提供遮蔽场所,并满足黑水鸡、雉鸡等秧鸡类的活动觅食需求。
3.3.4 丰富林相
针对场地中面积较大的植物群落,需要通过增加不同的植物层次,同时,通过丰富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提高生物多样性。林地可种植乡土郁闭度较好的树种,并选择挂果和蜜源植物提供部分食物来源。适当针阔混交,保证秋冬季节也保有林鸟的庇护场所,可选择黄葛榕、小叶榕、香樟、粉单竹、撑蒿竹、海南蒲桃、南洋杉等高大且多分枝的乔木。而针对林下灌草丛,则可以通过营造林下丰富的灌草生境,为各类禽鸟、小型哺乳类动物等提供更优质的栖息地和觅食空间。草地边缘结合当地乡土种的乔灌木打造疏林和灌草丛,为多数小型林鸟、雉类等喜树林、灌草的鸟类营造合适的生境,可选择假连翘、海芋、鸡冠刺桐等。
3.3.5 构建鸟类安全距离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栖息地需要设置在边缘有植物屏障的开敞区域,并且需要有30m 远的缓冲带,视觉障碍高度在2m,缓冲带越长,视觉障碍高度就越高。其构建要点为:栖息地与其他区交界处应有高大乔木作为生态屏障;增设观鸟平台、观鸟屋等设施;布置慢行步道、木栈道等休闲慢性设施,尽量降低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影响。
3.3.6 适度的生态管控
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栖息地管理上。于重要水鸟栖息地周边设置季节性开放园路;定期清理植物,保证一定的开阔水面;控制水质和沉淀物;定期清除肉食性鱼类;对于鸟类种群数量较大的栖息地,需注意对其进行定期的鸟粪清理,以防止鸟粪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岛上的植物生长情况;可设置人工水闸,根据鸟类觅食习性,定期排水,以满足不同鸟类在不同水位上的觅食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在栖息地中增设人工招鸟设施。一般通过放置人工巢穴、鸟桩、倒木、石块、喂食器等,以吸引鸟类到场地中繁殖、休息、觅食。
鸟类栖息地营造通过对植物、水环境等自然环境的设计改造,营造适于关键性鸟类的栖息场所。打造多样的水深环境、营造重要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生植被、构建鸟类安全距离、适度的生态管控,是营造鸟类栖息地的重要策略,也是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关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