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梦希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21 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河川、湖泊、草地等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土地的范围扩大,损害了城市原来的自然生态体系和水文功能。当建造或者施工之后,先前可能渗透到土壤中的降雨将会在短时间地重新注入下水道,从而使雨水经由管网、水渠或者泵站等灰色的设施快速地排放,但是这也可能会造成排水超载和而导致的内涝,并且大量雨水在此过程中还是会流失无法得到高效利用。在传统的雨水“快速排水”模式下,除蒸发和少量渗透外,超过80%会以径流的方式排放,这样对于水资源我们同样无法高效利用,并且可能会造成城市内涝。因此,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一个城市可以像一块海绵,它能够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雨水,并将储存的水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在其建造过程中,要协调对自然雨水、土壤和地下水的系统化,包括影响水循环的各种因素,也包括供应和管理等,并充分考虑其重要性和长远经济性。因此建造海绵城市是整个城市规划滨水景观设计中关键的步骤,首先必须维护和修复每一个城市的重要水地,包括河道、湖泊、沼泽地、水塘、沟壑以及其他易于遭受损害的地方;建立草原、林地为主要的水资源涵养要素以保持城市的要山水特点。其次要合理控制开发范围,以此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海绵城市概念如图1 所示。
图1 海绵城市概念
(1)滨水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潜在土地价值丰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到来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这已成为政府和开发商“抢夺”和“瓜分”的重要对象,使得这一方面的资源更加紧张稀缺。
(2)由于历史原因,城市沿海地区多发展为工业用地,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水对于世间万物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滨水景观的使用感受,相比于脏兮兮的水,人们更愿意在清澈的水边游玩嬉闹。因此好的水质对于打造滨水景观尤为重要,所以应当加强对区域性水体的污染控制。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在滨水园林绿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滨水地域的天然优势,维护滨水地域自身的环境结构,达到人、自然、土壤和自然资源的和谐共处[1]。滨水园林绿化建设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如下。
滨水景观除了具有日常的休闲娱乐功能外,还应当具有防洪防涝能力。当遇到强降雨天气时,能够保护滨水区域不受洪水影响。
滨水景观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各方面的合理配置,以达到与城市规划、滨水区域和水源环境的融合发展,从而使得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同样,景观设计中也要注意对于垂直立面的打造,可以通过增设一定数量带有高差的平台或空间,增强人们对空间立体的使用感受,也可以根据当地地形来进行绿植改造,进而给人们带来垂直的空间感。滨水设计中景观的立体分布如图2 所示。
图2 景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立体分布
在滨水景观生态设计中,社区公园景观绿化占一定比重,整个社区公共绿化覆盖面达到整个大中城市工程建筑面积的10%~25%。在这种情形下,设计人员在海滨风光建筑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风景道路海绵的建筑进行综合分析。主要施工方法:首先是在地下人行道底层设有大量碎石粒径施工材料,保证碎石粒径材料厚度范围满足施工要求,可以增加降水的透过性,便于降水的导入、贮存和检测。其次,基材选用特种物料,如PP 塑胶管,具有优异的导水特性。以网格形状装配,再对其进行加工设计。最后,施工建材可在水泥板料中选用。施工操作时,应提前从路面上钻取相应位置的排水口。这样一来,雨水、空气和泥土能够从路面下方合理循环使用,提供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良好土壤环境。而且,还能够为地表水源提供良好的净化作用,高效降解细菌,使生态系统变得健康[2]。
在公园绿化带中建设雨水园区和人工湿地是都市滨海风景设计常见的手段之一。首先是雨水花园通常布局在有水平高差的地区。例如,它更多地处于山坡下部,这样当下雨时,降水可以从小山进入深园内,这样林地植被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水分,有利于降低灌水。在下雨天园林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栽种更多的水族花卉来充分利用降雨,让植株可以吸收一些水分,进而再渗入地表。这样,才能在排水系统的正常工作时间汇集大量雨水。第二个是人工湿地,主要由一些小池塘组成。小池塘中的水可以用作居民的储水,也可以在炎热天气下独立蒸发水分,以降低气温,调整居住区周围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此外,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存在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均衡,从而让城市生态得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城市设计师们应该充分结合在水面上的城市景观规划,根据海绵城市的概念,确定在何处建设人工湿地及其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工作[3]。雨水湿地效果如图3 所示。
图3 雨水湿地效果
生态廊道具备了维持生物生态多样性、过滤污染、防治水土流失问题、抗风固沙、调节洪水等多重功效。在都市滨水生态景观工程中,生态廊道是构筑生态景观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城市生态走廊设计中,则利用了海绵都市的概念,利用水体生态设施构筑了线状生态走廊和带状生态走廊。降雨管理主要利用水生的生态基础设施实现,如季节性沼泽地、带状保护绿化带、草木沟和水库等。各管理区的管理机构都应当在基础上,仔细分析每个地区的降雨保持能力。另外,通过在生态廊道设计过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还能够有效截留地面径流,显著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率,降低城市港区雨水管网及周边河道的径流压力[4]。
滨水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密不可分,本质性上也涉及城市周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高度重视社区的规划设计,并增加城市生态多样性。因为绿色植物对环境很敏感。风景设计师应该高度重视生态敏感性问题,并将之作为一门系统技术。应该针对海岸地带的实际物理和地质条件,选用并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合理选用植被类型,并科学合理地设定比例。不仅要兼顾美观,还要兼顾抗旱才能和耐拥挤性的植株生长发育。所选用植被,不但应该能够集中降雨量并将其导入土壤中,还应该具有避免内涝的功用。因此人们就需要充分发挥大都市植被环境保护的生态建设功用,以减缓当地的生态建设工作压力,并增加大都市适应环境变化的力量,以有效净化大都市空气质量,并提供更优美的城市风光。
在建立和设计新型的都市景观之时,就必须大量的路面景观建设,而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一般来说,道路设计师在规划场地时,一般选择用硬质材料铺路,这也就意味着土地吸水性很弱,对雨水的透气性也较差。当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时,负责任的城市设计者们在建筑广场上也必须特别注意对铺路材质的选择。而通常,透水性好的透水面材料能够大幅度提高吸水和蓄水功能,从而减少了大雨时期的城市内涝。
根据实际情况,湿地包括池塘、深埋区和河流,用于储存和净化降雨,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并为其他沿海景观供水。湿地的入口和出口易遭受河流的冲刷,所以有必要在这些区域增加砾石和消能篦子。以防止产生雨水。同时在湿地内建设预塘,以防止和处理径流和降雨。湿地公园内还具备了净化雨水的用途。起水净化作用的主要区域为沼泽区,分为平坦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浅沼泽区的填絮深度可以小于或等于0.3m,而深沼泽区的填絮深度可以超过0.3m,但低于0.5m。深沼泽区里还可以培养一些水草,可以促进水域的净化。深湖沼地还将设置一座排池,该排水池具有水温调节功能,也可用来防止泥沙积累。流域面积水深范围等于0.8m,等于1.2m,流域水系容积占台站总容积的相当一点。湿地环境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形成了一条生态化网络系统,对水体系的生物学转化和循环系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必须尊重城市总体规划,遵循具体项目的规划原则。每个城市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融入其规划中。因此,如果一个城市需要进行水上绿化,就必须配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即认识城市的历史、人文、历史和科技。只有在强大设计思想指导的前提下才可以根据城市不同的功能而加以再设计,建筑群和生态带的再设计才能在大城市规划的背景下使整个滨河风景生机勃勃。其次,现代都市水上景观建筑设计也应该坚持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并坚持城市景观生态学的设计观点。这表明,人们不但要在资源方面限制该区域的有限资源,还要维护其他区域的景观与自然环境。景观设计对自然环境的限制与维护使整个河岸景观变得安全与可维持。最后,现代都市水上景观建筑设计应当坚持历史文脉原则,充分融入现代和传统的审美趣味与元素,从而创造出古今交汇的建筑设计理念。尽管它是专门为现代都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但是由于当地的自然水土却培养着当地人的审美趣味和方向[5]。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当地民众的青睐与赞赏,我们就必须把本土人文与历史事件融入河岸景的设计中。
城市滨水风光的项目总体建筑设计与筹划需要美术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学、力学、环境保护美术学、风景建筑设计学等课程的专业知识,它是一个非常全面而艰苦的岗位。在实践中,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工作、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等有关学科和专业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协同配套,互相支撑、彼此互补,以环境资源为纽带形成富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城市生态带,以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