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爽 杨朔闻 王腾 邓洵 罗辑
相关部门应允许,甚至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对相关新技术进行试点先行先试。
在互联网医疗服务高速发展过程中,数据互联互通互认方面出现了医疗信息流通不顺、医疗信息安全、医保欺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找应对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办法,对医院决策者十分重要。区块链作为一种互联网安全协议,具有信息安全和透明、所有交易信息可回溯等优点,有望解决互联网医院中的信息问题。
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探索医疗健康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化建设,推进新兴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建设。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国卫医发〔2022〕3号),指出“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发展并规范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此《指导原则》进一步肯定了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价值。
本文通过前期研究成果以及对部分医院应用区块链的情况剖析,给出一些当前互联网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医疗健康数据包括医疗体系中的电子病历和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两大类。故此,区块链的主要细分应用方向包括记录上述两种数据及临床试验记录数据,以及对前述三种数据的共享与保护。
谷歌的DeepMind于2017年建立了“可验证数据审计”工具,用于英国的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和患者来记录医疗健康数据。在我国,近年来对于医疗数据的实践也并不少见。腾讯、阿里等公司在智慧医院等领域,加入了AI和区块链,在保障了数据和隐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链上数据防篡改。两大巨头在医疗区块链领域的解决方案底层思路类似,故此综合整理如图1。
图1 国内区块链的医疗健康数据共享和保护方面的解决方案
将区块链应用在保险索赔中,可以消除医院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壁垒,提高理赔效率,提高投保人体验。由于区块链可以记录患者的就医情况、疾病历史、用药历史等,因此借助区块链平台,可以打通保险公司、患者、医疗机构等之间的数据隔阂,提高保险索赔过程的透明性,区块链存证查验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保险索赔资格审查。
患者在区块链上存储的相关信息真实、准确且不可篡改,这将有效避免保险欺诈案件的发生。各保险机构甚至可以在同业之间进行合理的数据共享,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排除保险欺诈。保险公司也能通过更加真实可信的数据为不同的投保人客制化保单,投保人保费将更加公平。
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医疗支付区块链平台,可以全面实现健康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Medicalchain和英国医疗集团Groves合作建立的区块链,可以为该医疗集团的3万名用户提供使用加密货币支付的服务,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其他数字医疗应用发展的平台。并且通过智能合约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滥用。通过医疗支付区块链平台,患者可以将自己的病历信息在多家医院甚至是相关企业中进行流转,无须向中心机构支付额外的服务费和管理费。并且使用加密技术,让患者有权利有选择性地授权不同机构不同信息,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除此之外,通过临床记录的相关信息,可以解决医疗失误、保险欺诈等问题。
互联网医院在数据互联互通互认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痛点与区块链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鉴于区块链技术在保障信息结果的安全性方面大家已经达成共识,本部分具体从互联网医院的信息架构、信息流转过程两方面来讨论。
目前医院都有着自己的信息系统,其中包括了多个具有特定专业用途的子系统,例如LIS、 RIS和PACS。所以,每个医院的信息系统都是极其复杂且庞大的。且考虑到成本的投入和使用习惯,并不能为了加入区块链的应用而去重构整个医院信息系统,而是应该将区块链作为信息系统中的一层集成到医院的信息架构。
区块链系统主要分为6个层级,分别是应用层、合约层、激励层、共识层、网络层和数据层,每一个层级都有自己的核心功能。在医院信息系统中集成区块链,即需要将这6个层级打包集成。其中应用层就是具体的应用场景,在医院中既包含医疗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伴随产生的服务活动、管理活动。合约层包含了智能合约和各种脚本代码,是对业务交易可编程的基础,保证了无需第三方背书的自由交易。激励层负责对整体互联网医院信息各个节点主动记录产生激励作用。共识层则负责使各个节点在P2P网络中对于新产生的区块的有效性达成共识。网络层实现了节点与节点的信息交流。数据层包括了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所有需要被记录、被使用的信息,包括了利益相关方(患者、医生、医院、药企等)的信息,也包括业务的流转信息。
不改变原先医院信息系统架构,利用区块链系统的应用层和数据层做链接,将区块链系统整体集成进医院的信息架构中,是解决互联网医院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的第一步。
图2 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区块链层
在将区块链作为整体集成进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后,互联网医院产生的信息流便可以在整个系统内以及系统外进行互联互通互认。在系统内,信息主要在医院内部的EMR、LIS、PACS系统之间实现互相流通;在系统外,信息主要在医联体内各家医院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流通,包括卫健委、医药企业、医疗设备公司等,且这些主体都为对等的分节点。其中信息流主要包括了人流(患者流、医生流、护士流)、物流(药物流、耗材流、设备流)、数据流(病历流、医嘱流、处方流)和资金流(医保支付流)。
由于所有的健康医疗信息都来源于患者本身,需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机制,因此这些信息以患者UID为唯一标识,在各个对等节点之间进行双向流通。通过UID,可以将复杂的医疗系统中同一患者的信息整合统一,防止出现多重身份的问题,保证了患者在整个医疗系统中的信息不重不漏。
同时,利用智能合约解决患者与医生,以及患者与其他相关主体的信任问题。在医嘱、处方以及医保支付等“医疗交易”发生的过程中,借助定制化智能合约算法,实现交易的自动发生结转,并记录区块信息。
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缓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征机制外,现代技术的采用非常必要。区块链对于解决信息安全、医保欺诈,实现医疗信息互认等方面,应用价值不可忽视。
但一项技术的应用,受到政府监管以及配套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制约,也需要有相关方人员认知的提升。为此,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允许、甚至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在不违反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先行先试,总结出样板经验,发现应用中存在的医疗风险问题,逐步改进和完善,并修正相关的政策措施。
其次,医院在实际落地中,可首选医院问题突出、应用区块链涉及范围相对较小、且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的板块入手,以期在投入稳定、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新技术验证,以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