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君
(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000)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接部分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空间范围包括大约200~300 m 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1]。河流滨水空间是城市滨水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城市化过程中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成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2]。为满足城市防洪排涝需求,硬化的堤防及护岸强烈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自然景观,导致滨河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栖息地消失[3]。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河流被裁弯取直,长度的减少使河岸侵蚀加剧和泥沙淤积严重。人类活动导致水质污染,如富营养化甚至发黑发臭,造成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退化[4]。为了改善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促进河流滨水空间的良性发展,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了对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
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水网密布,9 条主要河道(简称“九水”)以古城内环河为核心,向外呈发散状,最后接入城市外环河道。在嘉兴市开展的水乡碧道建设中,对这9 条河道提出了生态景观改造提升的要求。嘉兴城市总规划师沈磊教授针对“九水”提出了“通、绿、亮”的生态景观整体提升策略。“通”是指城市河道立体复合的交通系统,实现贯通河岸绿道、连通河道水上巴士、水陆转运站点串接水陆运交通线。“绿”是指在“通”的同时,营造生态滨水空间,打造生态驳岸、生态绿道、生态节点复合的绿色滨水空间。“亮”则是在复合交通和生态岸线的基础上,实现滨水夜景规划,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区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节能环保的夜景系统。在“通、绿、亮”整体策略基础上,衍生出了“绿化、净化、活化、文化、亮化”为主旨的“五化”提升策略。平湖塘是嘉兴“九水”中的一条重要河道,将以平湖塘为例,探讨在河道滨水改造设计过程中,对“五化”策略的实践与探索,并总结“五化”策略在落位景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后续城市滨河景观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在“五化”提升策略中,“绿化”是指通过将河道作为城市蓝绿生态脉络,改善城市微气候。从滨水区域景观中,找寻有效的绿化提升策略与近远期目标。通过建立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林,提升都市生态,塑造立体的生态格局。通过软化驳岸和建设滨水绿道,使水岸更加自然化。通过适宜的植物群落,形成良好的城市微气候,提高绿色舒适度。针对特定节点设计效果提出建议,并让城市设计路网及规划合理对接,提出具有国际性的规划建言。景观细部设计中因地制宜,提出改造生态驳岸,当地植物组团设计规划,人的参与性及绿化在江南水乡中的地位,皆在各个景内予以呼应。此外,绿化要能提升都市生态的多样性,以自然界面的自然化来加强韧性,让都市绿地给城市居民提供生态服务(Eco System Service),如调节都市热岛效应,实现节能减碳、减缓全球气候变迁的间接目标。
“净化”是通过生态措施净化水质,同时,从源头治理水体污染,杜绝污水直排。针对不同场地的特殊性,提出系统性的水生态修复目标、策略及修复方法,让净水工作治标也治本,水环境百分百达到高水平人居典范。更深一层次,净化不能只追求水质能见度的清澈,应用公共卫生的角度切入,首先,确定是否有害公众健康;其次,从水生态的角度出发,确定适合本地生态的河湖系统;最后,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去辩证,如何降低污染源,让资源重复利用而不成为环境负担。
“活化”是叠加多元交通体系,贯通滨水绿道,连通水上巴士,实现水陆联动。从交通节点的梳理出发,打造复合绿色出行系统、慢性系统,打开水岸,联动活化水陆交通。在滨水联动节点,置入亲水活动,创造水陆生活,针对未来水上交通及水上活动的需求,沿水岸空间提供优化建议。水陆联动只是活化的第一步,更要倡导的活化是一种生活态度,引导人们健康生活与日常锻炼,终身学习知识,关心环境,关怀周边社区活动。
“文化”是要在空间营造中挖掘与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提升本地居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在规划设计中,需要深挖当地历史人文,盘点各级历史古迹,盘活非物质人文活动,以景观设计策略手法串联多样的组团空间,升华文化底蕴并融入城市景观中。更深层次重视诠释当代文化及憧憬未来文化生活。居民及游客参与要能参与所有设计节点的景观,融城市活动于历史风貌,纳社会礼仪于公共互动,以人们的需求为本,提供兼容并蓄的公民空间。
“亮化”是提升河道系统滨水空间夜景,以营造舒适而智慧的富有城市特色的光环境。通过研究和提炼不同风貌区域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立体多维的夜景名片。
五化代表5 种系统性的整体提升,反映在景观设计中是一个复合动态的景观系统,带来的是一种连续的生活体验。将“五化”融合并落实在平湖塘滨河景观改造提升设计的过程中,开展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河岸现状植被整体长势良好,层次丰富,局部区域已形成较稳定的次生林。然而普遍缺乏停留休憩的景观空间。在改造设计前,现场定位沿岸3000 多棵现状植物,识别种类及评估长势,并落位到图纸上,作为重要的改造考虑因素。在充分保留现状植被群落的基础上,改造提升陈旧的景观节点,并利用植被贫乏的空地增加休憩空间。对植被长势良好的莲馨公园、赞成公园及平湖塘公园,改造提升了公园铺装,更新设计了节点空间。对腹地较浅的滨河绿带进行了园路拓宽改造,利用现状空地及植被长势不好的场地,新增设计了停留空间,并保留了场地上长势良好的乔木。最大限度保留了现状,拆除工业地的现状植被,移栽了与设计有冲突而又长势良好的乔木。
现状驳岸主要为浆砌块石直立驳岸。由于整体岸线较长,腹地深浅不一,沿岸植被茂密且改造工程经费限制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难以将驳岸的生态工法运用于整个平湖塘沿岸。因此,综合现状分类评估硬质驳岸状况,保留了现状未破损且状况良好的驳岸岸段,对现状驳岸陈旧且部分损毁的岸段、新建滨水停留节点的岸段、拆除工业区的岸段进行生态工法改造。具体在生态工法运用上,对腹地较浅且驳岸放坡空间有限的岸段,应用生物工程护岸(如枝条扦插护岸);对改造力度较大的区域(如拆除工业区),改造为自然缓坡式护岸。
现状滨河带绿道建设并未形成系统,仅在带状公园及建成公园内设有绿道,其余岸段仅有城市道路人行道甚至没有人行道,人车混行,交通系统比较混乱。因此,提升设计在“活化”策略的指导下,连通了断续的绿道片段,形成完整的绿道系统。在有腹地但没有绿道的岸段,避让现状乔木设计绿道;在腹地较浅甚至没有腹地的岸段,改造拓宽现有人行道,与周围绿道连通。此外,重新设计拆除工业区,考虑绿道的连通性,结合园路设计舒适惬意的绿道。
作为城市重要河道之一,平湖塘上架有6 座城市路桥,分别是:城市主干道路的纺工路桥、中环东路桥、双溪路桥和顾泾港大桥,及城市次干道路的嘉禾路桥及东塔路桥。目前,所有路桥均未实现桥下绿道的贯通。通过场地踏勘及路桥相关资料,针对不同桥下空间大小采取不同的绿道连通方式。对于桥下空间满足通行高度要求的路桥,设计桥下连通绿道;对于桥下空间高度不足的路桥,设计桥下栈道连通;对于不满足桥下通行条件的路桥,在桥上设计通行斑马线。
“活化”策略中强调多元交通体系的叠加,水陆联动。除了连通的滨水绿道,水上巴士也将成为嘉兴水乡碧道建设重要的一部分[5]。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 212-2006)规定,码头与桥梁的安全距离为距上游桥梁2 倍船长,距下游桥梁4 倍船长。依据该规范,选择合适的滨水景观节点,打造水上巴士码头与休息驿站结合的复合型水陆转运站点。常用的驳船码头形式有3 种,分别是浮船式、伸出式和驳岸式[6]。平湖塘的水上巴士码头采用了浮船式,以减少落柱对驳岸基础的影响。
在概念方案设计阶段,挖掘和总结了平湖塘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概括出了“工——红——农”对应从城市内环向外的三段风貌特征。“工”代指工业,片区在20世纪中,为嘉兴后火车站的工业发达地点,结合铁路与水运,发展了纺织、造纸、冶金等重点火车头产业,引领了经济转型,至今仍然在嘉兴人心中有独特的产业地位。未来此片区将传承工业研发的遗产,活化成为后工业创意园区。针对这段历史风貌,打造了后工业区创意基地。提升改造现场的工业厂区,设置工业展馆、现代艺术,用现代的手法焕新工业厂区,打造工业景观,体现工业文化。在景观细节中提取工业元素,如铺装、灯具、雕塑、城市家具等。“红”代指红色文化。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地红船上召开。对应这段风貌,结合传统红船游线,策划红船精神主题游线,利用拆除的工业区设计了启红公园。红船的原型是一艘丝网船,由红船的材质、造型及色彩出发,设计衍生景观小品,打造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文化景观。“农”代指农耕文化。平湖塘三角口区域,具有诗意田园,芳华满塘,硕果耀林的美丽农村景象,提取屯田文化中的嘉禾作为核心设计元素,平面构成上融入禾穗元素,打造集文化体验、绿色生态、自然科普为一体的凤凰洲公园。
当前滨河夜景照明仅在已建成的公园(如莲馨公园、赞成公园、平湖塘公园)及部分滨河绿带中配套,整体呈现片段化和老旧化,且灯具造型普通,缺乏特色。在改造设计中,对灯具进行了整体设计布点,沿绿道全段布置节能的功能性特色庭院灯,绿道节点处增设草坪灯、地埋灯等景观灯。对于已建成公园,在现有的亮化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节点增加特色灯具。新建的启红公园通过高大阵列的特色景观灯柱,重现百年历史,体现红船文化。新建的凤凰洲公园在功能亮化的基础上,融入智慧互动灯光,打造荧光跑道,创造环保舒适的光环境。
在平湖塘滨河景观改造提升设计中,在尊重现状植被群落的基础上,提升景观空间是对“绿化”的探索,最大限度应用生态驳岸工法是对“净化”的探索,基本保证滨水绿道的贯通,结合水上巴士线路设置水陆转运站点是对“活化”的探索,重点打造文化公园节点是对“文化”的探索,保证全河段的功能性照明、突出公园照明特色是对“亮化”的探索。这些方面基本涵盖了对平湖塘滨河改造的重要方面。因此,“五化”策略在滨河景观改造提升项目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然而,每个城市河道项目都具有独特性,需要面对的现状和待解决的问题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实践“五化”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场地特点进行具体设计,对于“绿化”“净化”“活化”“文化”和“亮化”的体现需要结合场地现状资源进行针对性的改造提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