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小学 谢 涛
插叙是记叙文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与之有关的事情的一种叙述方式。恰当运用插叙可以使主题更深刻,情节展开得更充分,内容表达得更充实,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在结构上还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有波澜、多变化,使作文情节更丰富。那么,插叙都有哪些妙用呢?
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可见,文章有起伏、兴波澜,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伏跌宕的叙述能让情节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让人读来爱不释手,而巧用插叙,这些添丝补锦的文字能让文章摇曳生姿,神采飞扬。
如张之路在《羚羊木雕》的开篇写道“‘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给读者一种很突兀的感觉,为文章设置了悬念。文章按照妈妈寻找木雕,插叙“我”送木雕给万芳的原因:因为她仗义帮助了“我”,“我”和她交朋友,所以才送木雕给万芳。紧接着叙述父母让“我”要回木雕,万芳还“我”木雕,故事结尾引人深思。文章的插叙恰当地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我”送木雕的原因,也解答了木雕的去向。如果不使用插叙,文章按照“我”送木雕,妈妈追问、寻找,“我”要回木雕的顺序来写,不但故事情节缺少波澜,也少了很多趣味性。
巧妙运用插叙,故事的主要情节片段不按顺序交代,后文再补充这一情节,可以使行文有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体会到一种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作者运用各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而妙用插叙,不但能使文章情节有波澜,还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作者在开篇直接叙述“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当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时,自然地插叙了“我”儿时与少年闰土相会的一段回忆:少年闰土夜晚在瓜地里看瓜,在海边捡贝壳、冬季捕鸟等故事。插叙结束后,用“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然全部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以及“我”应声说:“好极了!他——怎样?”这一句把话题又拉了回来,再沿着原来的线索写下去。
文章中加入这些插叙,少年闰土的可爱健谈、机智勇敢与中年闰土的麻木迟钝、沧桑迂讷形成鲜明对比,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还突出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同样,当中年杨二嫂以刻薄势利的“圆规”形象出场时,作者自然忆起昔日端庄本分的“豆腐西施”。通过插叙的方式让人物在回忆与现实中形成对比、映衬,让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立体丰满。
巧妙运用插叙,能使文章更有趣,更有内涵。
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的开篇描写了小桃树在风雨中颤抖的情景,然后插叙小桃树与“我”的成长过程,文章的最后又回到现实。在逆境中生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保留一个待放的花苞,让“我”心里有了安慰。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让人心生敬意。在插叙中,小桃树因奶奶的保护才幸免于难。奶奶呵护小桃树,其实是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小心呵护着“我”的梦,这是一种何其难能可贵的情感。文章不仅赞美了小桃树,也表达了“我”对奶奶的追思,抒发了自己往昔艰难追梦的感慨。
正是这些插叙,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使其意蕴更深刻。
既然插叙有这么多妙用,在作文中应该如何运用插叙,为文章增添光彩呢?
1.直叙式插叙。即作者直接中断叙述,进行补充、介绍、说明,不依赖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在文中直接插入一件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当作者在衣襟上戴着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参加毕业典礼时,妈妈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爸爸病倒了,在医院里不能来……这是作者直接插叙爸爸生病住院的情况。这种插叙方式很灵活,或一段,或几段,或几句话,甚至仅一句话,多用“原来”“过去”等时间名词引入内容。
2.转述式插叙。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述达到插叙的目的。常用“据说”“听人说”“有人说”等引入。如《孔乙己》一文中,作者用“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通过插叙交代了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再如《藤野先生》中“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借留级学生之口让读者加深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起到了先抑后扬、尺水兴波的效果。
3.联想式插叙。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进行插叙。如《故乡》一文中,当母亲说起闰土时,“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母亲的提示让我产生了美好的回忆与联想。再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回忆,插叙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紫藤萝的苦难遭遇。
总之,记叙文的构思,离不开恰当地安排写作顺序的记叙方式,只有记叙的方式安排得当,文章的内容才会更生动,更吸引读者。而巧用、妙用、趣用插叙,会让文章的情节曲折有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