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阳
微课资源短小精湛,具有一定趣味性,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主动性。教学中,应将教学与技术融合,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资源后有反思、有总结,要积极聆听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数学课堂上,应借助微课激发学生探究欲,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下将分析微课在数学课堂的应用,重点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的声音。
数学知识具有生活化特点,可以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独立学习新知识,使其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自主分析。可以为学生分发与微课资源配套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回答预习任务中的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新问题,为课堂交流奠定基础。以往课堂上,大多是老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学,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接受情况并不了解,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安排微课预习后,学生能提前了解新知识,为课堂交流做铺垫,也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锻炼数学思维。
比如,在教学《千米和吨》时,可以在线上交流平台分享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懂得在什么场合会应用这两个单位。并提出问题:你能用生活中的场景举例吗?我们身边哪些距离可以用“千米”表示?哪些物体可以用“吨”表示?学生可以在自主预习后把自己的答案发表在交流平台上,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小军提出问题:“我知道学校的操场跑道一圈是200米,如果跑5圈是1千米,可是怎么知道1千米是多远呢?我又不能把跑道拉直?”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其次可以给学生提示:你是否了解身边的建筑物和景点呢?试着打开手机上的地图搜一搜,看看从家里到你熟悉的景点有多远。
引导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究欲,可以在预习过程中进行实践,继而产生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有助于数学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利用微课解释抽象枯燥的知识,同时要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只有合理启发,给学生的心中埋下求知的种子才能听到学生探究的声音,激发其学习潜能。
播放微课视频后,应给学生交流分享的机会,可以安排分组学习,要求学生在本组内发表个人观点,说一说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学生在组内探讨问题。学生对微课内容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安排分组学习可以让没听懂、没跟上的学生提出问题,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锻炼思维能力,能促进合作学习能力发展[1]。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可以用微课形象生动地展示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暂停时让学生思考:1根铅笔的价格比1元少,你能猜到价格可能是多少吗?要求学生在横格本上画一画。初步认识小数后,要安排小组学习,要求分析:、、,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先计算,然后寻找规律,并用心组织语言,尽量流畅简洁地总结规律。
小组交流中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有的人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以流利地总结规律,要引导各组能力较强的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互相分享经验。小明提出:我看到分母不变的情况下,分子是多少,小数就是零点几。小军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后得来的,所以应该强调分母是10。两个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教师提议:“你们可以在纸上画出自己的想法,看看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不能验证。”适当的点拨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围绕知识展开分析,使不同的思维碰撞,大家互相补充,结合微课视频阐述观点,有助于数学能力的提升[2]。
课堂训练是发现学生不足,夯实基础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在以往训练中存在重复训练、学生主动性较差的问题,导致课堂训练的过程枯燥无味。利用微课布置课堂训练任务后,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时的声音,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要认真分析,找出解题思路中的误区,引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后,引导学生应用知识。首先用微课展示多个场景的画面,并提出计算总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画面列出式子,考察学生对乘法知识的应用水平。接着,可以只展示图例,让学生自己理解图例的意思,并出题解答。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列出的问题也不相同,教师要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思考方向,然后选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围绕一个图,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如学生刘硕提出:公园里有杨树30棵,松树的数量是杨树的4倍,有多少棵松树?学生明明提出:杨树有30棵,松树的数量比杨树多3倍,有多少棵松树?虽然提问的方式不同,但是所求数量是一致的。应邀请学生上台,先画图再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从大量做题中脱离出来,有更多机会交流分析,能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利用微课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可以将习题融于微课视频中,收集学生的不同想法,通过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寻求新思路[3]。
利用微课教学时,不能过度追求光鲜亮丽的视频内容,还要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积极思考,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将生活与微课融合能营造出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场景,可以激发其探究兴趣,有助于教学的推进。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可以用游戏法教学,让学生和计算机比赛,看谁能先猜出信封中的图形。教师点开视频,提醒学生正在拆开的信封中有大小不一的图形,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一猜正在抽出的图形是什么,如果能在计算机之前说对图形,即为学生组获胜,若猜错图形或晚于计算机,则为学生组失败。在游戏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提升,大家睁大双眼紧紧地盯着屏幕。一些学生会因为说错感到失望,不过马上就能振作精神继续猜谜。游戏结束后,可以邀请反应较快、准确率较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在游戏背景下,学生踊跃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其他学生也逐渐认识到应该如何根据边长判断图形。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能紧跟教师思路,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微课教学不仅能用于传播知识,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归纳总结,是帮助学生自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合理整合单元知识,将重难点知识整理成微视频,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总结知识、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除此之外,应根据学生水平布置分层任务,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把自己的疑问和经验分享到交流平台,推动平台上的进一步交流探讨[4]。
比如,在教学《千克与克》的知识后,可以用微课整理知识,将本单元知识分为基础知识、生活场景、比大小、常识题这四个板块,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观看微课内容,并以手抄报形式归纳总结,在提出知识点后写出对应的例子或者自己出题。课后自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反复观看视频或随时暂停,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权,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制作手抄报后,学生可以将手抄报上传学习平台,教师要对每个人的作业进行点评,点评中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学会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教师应灵活运用微课教学,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改善课堂氛围。聆听学生的声音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升,只有善于倾听、勤于反思、敢于创新才能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